心源性胸痛患者开展院前急救及急诊衔接护理配合与管理策略研究
2019-02-20唐志均李新柱李俊梁家盛林树敬汤智杨永亦廖泳伦
唐志均,李新柱,李俊,梁家盛,林树敬,汤智,杨永亦,廖泳伦
(广东省江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江门 529020)
临床上大多数心源性胸痛疾病多伴随着症状严重、起病快等特点,且心源性胸痛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与医师自身的检查水平和治疗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且同样与就诊过程相关,现通过研究我院心源性胸痛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入组时间为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结束,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6岁-68岁,均值(54.3±5.66)岁;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4岁-71岁,均值(55.9±6.22)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对比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需主动来院急诊科进行就诊,入院后在急诊科室中进行病情诊断,医护人员则根据患者不同的病症进行相应的抢救。
实验组则行院前急救配合急诊衔接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合理安置信息端:在医院急诊科的分诊台中合理放置患者信息接受系统,这样能够让接诊的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措施[1]。②做好病情转述:急诊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向急诊科医师详细、正确的转述患者的护理情况和实际病情,以便于急诊科医师能够根据院前患者的现场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救治方案,并让患者入院之后尽快接受治疗。③改变护理观念:护理人员自身也需要合理转变护理态度和护理观念,并多了解患者的病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服务[2]。④及时传输消息:急诊科室在接到出诊消息之后,需要在医院信息系统上及时填写上患者的信息,并协助患者家属完成出诊、挂号、护理记录、医嘱、管理、病情监测等,在急诊护理和院前急救护理的衔接工作中逐渐完善上述流程,护理人员还需要及时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传达到急诊科室之中,并合理制定好护理方案[3]。⑥完善护理衔接:急救现场的环境往往较为复杂,即便如此护理人员也应当在工作中负责认真,并及时处理好一些突发事件,若是在急救过程中出现了必不可免的误差,则需要患者进入急诊中,并要求急诊医师和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共同参与到护理工作之中来,这样便能够保证院前急救护理衔接上急诊护理,让这两者工作成为一个连续的护理工作,在合二为一之后能够促进两种工作的相互合作,也能够减轻患者的就诊压力,在节约患者救治时间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总的就诊时间以及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氧饱和度)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来统计研究中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率(%)、均数±标准差(Mean±SD)进行表示,用χ2和t检验,当结果显示P<0.05,则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就诊时间 实验组患者总就诊时间为(3.45±0.65)h,对照组总就诊时间为(6.44±2.52)h,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命体征 对照组患者氧饱和度为(77.69±43.22)mmHg,心率为(77.9±35.6)次/分,舒张压为(135.52±84.54)mmHg,收缩压为(103.62±44.13)mmHg,实验组分别为(86.25±25.46)mmHg、(87.6±13.6)次/分、(133.52±23.79)mmHg、(86.52±33.65)mmHg,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心源性胸痛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当患者出现胸痛感之后,则说明机体内部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的病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救治措施,且同时还需要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检查,以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心源性心痛患者,采取急诊院前急救能够提升救治效率,并针对患者在病情中可能发生的多种疾病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在护理过程中达到无缝衔接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优,实验组总就诊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说明实验组护理方法更佳。
综上,心源性胸痛患者采用院前急救配合急诊衔接护理,能够强化护理服务对患者的影响,并有效提升就诊效率,还能够降低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风险几率,建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