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基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析
2019-02-20覃巧用
□ 覃巧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过大肆宣传,鼓舞民众参与战争,为战争合法性寻求道德支点和舆论支持。借助发放海报、杂志和播放流行歌曲等多种宣传方式,美国成功塑造出诸多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哪些特征?其中暗含着美国男权社会的哪些态度呢?本文借助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以揭穿美国战时宣传中女性主体身份转化的虚假性,为女性自由与解放之路指明方向。
一、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主要观点
(一)基本观点
波伏娃的《第二性》基于存在主义哲学思考研究女性,并建构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她认为:“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①
波伏娃指出女人的“他者”地位的形成是存在主义的,既源于父权制度和父权意识的主导,也源于女性生育功能、劳动分工所造成的“内在性”。
(二)女性的自由与解放路径
首先需要实现事实上的男女平等,使女性能够与男性一样,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存在。这种男女一致性的达成在法律、道德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女性要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为自己而活,自身才是目的,而非任何人和事物的手段。最后,全面认识、肯定和实现自身作为个体“人”的价值。波伏娃坚决反对将男女两性对立、割裂。妇女自由、解放的终极目标是在尊重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完全平等、和谐共生,共同建设社会、创造未来。由此,波伏娃将女性解放上升到人类解放的层面。
二、一战期间美国战时宣传中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分析
(一)“内在性”束缚下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1.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波伏娃在《第二性》序言中明确指出,他者(the Other)是指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受主体支配,缺乏或丧失自我意识的异化的人。与之相对立的是“自我”。波伏娃认为这种二元对立同样存在于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之中,并提出著名的论断“女人是他者”,女人缺乏男性所拥有的主体意识,处于“被动、停滞、空想而无所作为的一种生存状态”②,受制于自身的依附性和内在性。
(1)被塑造的战争受害者
以名为“入伍”的征兵海报为例。它刻画了一位面露若有似无微笑的年轻妈妈紧抱孩子,海水正在不断上涨,即将吞没二人的场景。在这类宣传海报中,女性被塑造为柔弱的战争受害者,被赋予“内在性”和“依附性”。面对敌军的侵略,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只能依靠男人的保护,沦为“他者”。
她们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存在,而非“目的”,用于激发男人们怜香惜玉、保护妇孺的责任感。而男性则成为具有“超越性”和“独立性”的主体,是解救女性于战争苦海的“英雄”,是“自我”。
(2)被塑造的民族毁灭者
为团结民众,一致对外,美国在一战期间的战时宣传中将反对战争的民众斥为懦夫和卖国贼,营造出一种“道德强制”氛围,促使民众响应国家的号召。
以“白糖意味着船只”海报为例。这张海报旨在谴责不顾民族危难、同胞生死,只顾自我享受的女性,形成道德压力,迫使她们听从国家的召唤,节约粮食和糖类,以免被斥为民族的毁灭者。这类主题宣传中,美国多选择女性作为抨击对象,将其塑造为民族的毁灭者,这与男权社会对女性长期的偏见不无关系。
2.具有“女性气质”的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所谓具有女性气质,就是指一个女人显得无用、温顺和软弱的气质。波伏娃认为“女性气质”是传统父权制家庭造就的,更是整个文明造就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为维护男性的地位和权利而服务的。
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演化,美国政府在宣传上不仅着眼于鼓励男性参军,更试图充分发挥家庭妇女的后方支援力量,为战争胜利提供保障。在“她正在尽其所能,帮助赢得战争的胜利”、“你能做胜利罐头吗?”等海报中,常常可以看到女性身披美国国旗,努力工作、劳动以支持战争的情景,以示女性为战争所做的牺牲。
在宣传中,美国高歌女性为民族和国家所做的贡献,亲切地称她们为“烹饪士兵”,利用女性无法上阵杀敌却又渴望建立功勋的内疚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女性支持、参与战争的热情。在战争中,“家庭妇女”这一“女性气质”所包含指涉的女性被社会加入新要素:为国效力。可见,女性气质依据男权社会的需要而变化,是被后天塑造和赋予的。
(二)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从“内在性”束缚中的虚假超越
战争期间,由于男性奔赴战场,社会劳动力匮乏,许多工作都不得不由女性接手。因此,在战争后期的宣传中,女性常以勇敢独立的新时期妇女形象出现。这与20世纪初高涨的女性主义运动有关。美国在进行战争宣传时,借势发挥,利用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所激起的女性自信心,鼓励女性支持战争、参与战争。这也使得许多女性认为自己已摆脱“内在性”枷锁,成为拥有主体意识的独立存在,能够按自我意志谋划自身发展。
1.被塑造的独立新女性
美国号召女性参与战时的相关工作,更呼吁她们参与民事工作。歌曲《美国是一个大家庭》的宣传画就极为典型。其中,每位女性从事不同的工作,同时身穿画有各州标志地形图案的服装,从而将女性与各州联系起来,成为各州代表。这幅画一方面高举全美各州团结奋战、共同努力实现胜利目标的大旗,另一方面突出女性角色的新颖性、重要性。
美国的这一宣传策略反响甚好,女性纷纷参与战争,成为护士、司机、工人、警察等,甚至入伍参军。
2.“新”主体身份建构的虚假性
一方面,美国政府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团结国内力量一致对外,便努力号召女性就业、参军,赋予女性新角色。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防止女性在战后依然如故地独立自主,侵犯男性的固有特权,在进行宣传时也注重打预防针:号召女性参加工作、参与战时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办法,战后她们应当把工作岗位立即归还给男性,重新做回传统的家庭主妇。
因此在一战结束后,政府和企业便联手让就业女性离开工作岗位,迫使其重新回归家庭,担任传统家庭妇女,把工作机会还回退役军人手中。但随后爆发的二战中,美国国内的劳动力再次陷入短缺的窘境,政府和企业对女性就业、参军的态度再度翻转,重新上演一战宣传中颂扬女性,呼吁女性参加工作、战争的戏码。
从美国在政府战争前后对女性所采取的矛盾态度和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女性身份转化的虚假性。
在美国的一战宣传中,无论是默默奉献的家庭妇女,还是受人谴责的战争破坏者,无论是勇敢独立的新时代女性,还是需要男性保护的柔弱女子,其形象塑造多以男权社会的需求为依据进行转化,因此,这本质上仍受男性的操纵和主导。这种父权制文化的根源无法拔除,女性的自由与解放就难以完成。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女性自身的状况也远未符合波伏娃所设计的女性自由解放之路。一是女性在文化上仍未认清父权制文化的压迫。由于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一些女性对“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不愿加入社会工作之中,承担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即使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她们仍愿意以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寄托在男性、家庭之中。二是女性仍未获得自我筹划、设计的权利。尤其是在选举权、受教育权等基本人权上仍未享受与男性相同的待遇。三是女性仍未完全独立,仍将自身视为存在的手段而非目的。四是女性仍未全面认识和实现自身作为个体“人”的价值。她们仍然以男性的标准要求自己,即男性能做什么,女性也应该能做什么,忽视了女性自身本有的独特性和价值。因此要在意识层面和现实层面彻底超越男性社会所施加的“内在性”和“依附性”,还有待历史的进步和女性的继续奋争。
注释:
①[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序言,205,239,609.
②李颖.波伏娃的女性观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