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位、资源、品牌、保障:西部民族院校阅读推广策略探讨*

2019-02-20胡丽心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大学

胡丽心

(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内蒙古通辽 028000)

1 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必始于书”,我国自古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国民阅读群体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其阅读状况关系着国民整体阅读水平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民族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特色文献资源和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肩负着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任务,是引领阅读风气、推动全民阅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以西部12所民族院校为调研对象,探讨民族院校如何立足特色文化,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建立建全校园阅读推广保障体系,为民族地区高校阅读推广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 实践调研与现状分析

12所民族院校包括国家民委直属院校3所,即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与省或自治区政府共建院校6所,即青海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地方院校3所,即凯里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四川民族学院。

2.1 组织方式

在组织方式上,12所学校均呈现出“一个核心,多方合作”的特点[1]。四川民族学院以学校文件形式发布读书活动方案,要求全校积极配合实施,对活动时间、形式等有明确规定;贵州民族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学校统一规划,“学者关怀”“经典小说导读”“学科文化”等系列讲座已举办百余场。[2]从学校顶层给予高度重视,图书馆充分发挥阅读推广的核心和主体作用,实施层级负责、逐级落实,既可保证读书活动覆盖全校,又能充分发挥合力效应。

2.2 推广模式

12所院校均采取节点性与常规性活动相结合,基本实现阅读推广常态化。节点性活动以读书月(节)、文化月(节)、毕业季为代表,集中开展系列推广活动;常规性活动包括讲座、书目推荐、借阅排行、读书分享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内蒙古民族大学图书馆的“书香暑假”按借阅排名分别评选“星个人”“星班级”和“星学院”,并在开学后开展阅读分享;四川民族学院、凯里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则出台制度性文件,倡议学生每学年、每学期阅读规定数量的图书,并撰写读书笔记。节点性、常规性活动相结合使阅读推广实现了有序衔接、周期性强化,保证了阅读推广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2.3 项目类型

根据对读者不同阶段阅读行为的关注与介入程度,阅读推广项目可分为展示型、引导型、体验型和制度型四种[3]。展示型侧重对阅读结果的展示,如征文、书评、诵读比赛及读书达人评选等;引导型侧重阅读前的引导,如导读、讲座、交流分享、书目推荐等;体验型关注阅读行为过程,如共读、文化体验等;制度型以阅读学分制为代表,属于干预性项目。[4]对2015-2017年12所院校开展的阅读项目进行合并、归类、统计,项目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展示型、引导型、体验型、制度型,可见这些院校的阅读项目主要集中于阅读后、阅读前阶段。展示型和引导型项目开展的时间较长、形式多样、内容相对稳定;体验型项目比例最小,在西部民族院校刚刚起步;6所学校开展了如超期免罚、增加借书总量、定期定量阅读等制度型项目,其中内蒙古民族大学将阅读活动纳入第二课堂系列,凡以竞赛形式开展的项目,学生可通过“到梦空间”平台报名参与,获奖者可获得学分。

西部民族高校现有阅读推广项目多模仿和参照其他高校,以粗放型的大众推广为主,针对性不强,缺少基于读者层面的分众细化推广。

2.4 品牌建设

贵州民族大学的“校园读书月活动”“《阅读人》报”“读书俱乐部”“信息素养讲座”“风雨桥英语角”和“学者关怀”讲座等作为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初具“立体阅读”的特点,具有成为特色品牌的潜力;青海民族大学的“汉藏经典文献互译与推广”从出版环节入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形成了独特的资源及推广特色。12所院校的阅读推广活动已有品牌意识,但项目策划中多为一厢情愿,缺少对教师和学生阅读需求的前期调研,忽略读者的阅读感受;同质性活动多、缺少创新,缺乏品牌运作的持久性、系统性,还无法形成知名度较高、影响力更大的特色品牌。

2.5 微平台宣传

微平台的明显优势是覆盖面大、受众面广,读者到馆与否均可关注,通过关注人群的多级裂变式转发与分享,传播范围与影响渠道逐渐扩大,便于形成忠实读者群体。12所学校图书馆均已开展线上宣传与推广,主页都设有阅读推广专栏,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和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有官方微博,半数以上学校开通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其中7所学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设置了阅读推广栏目,定时推送书目、开展线上阅读。总体来看,微平台推广的内容多为文字,鲜有微课、短视频及在线互动,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弱。

3 对西部民族院校阅读推广发展策略的思考

3.1 阅读推广目标定位

新媒体、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面对阅读内容与阅读时间的日趋碎片化,高校应该积极应对、寻找良策,引导学生进行完整阅读和沉浸式阅读,提高碎片化阅读质量。高校阅读推广的最终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在校园内阅读,还要延伸至其职业生涯乃至终生。所有围绕阅读推广的研究和项目策划必须重视读者的需求与体验,民族地区院校尤其要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研究,了解与掌握这一目标群体阅读需求的动态变化,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母语情结和文化情怀的基础上,开展符合其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的项目,比如探索“观展+讲座+读书”的多元立体推广方式,综合运用视觉、听觉感知强化阅读效果,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切实引导、精准推送。

3.2 优质阅读资源供给

面对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纸书借阅率逐年下降等现实问题,高校需要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策略,优化纸质图书,侧重精品化建设,重视数字资源整合及新媒体阅读引导。“十二五”实施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全民阅读“十三五”规划》提出,完善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优秀出版物推荐机制,加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优秀出版物推荐,加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5],并设立“少数民族出版规划”专项[6]。国家对少数民族出版物的高度重视推动了各民族优秀作品的出版发行,“十二五”期间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既有少数民族母语创作作品,也“民写汉”和“双翻”作品[7]。特别是“双翻”工程加强了各民族作家、作品的翻译与交流,为少数民族读者获取优质阅读资源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一体多元”的现代文化,传播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据统计,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五年持续递增,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电子书阅读与纸电混合阅读的群体已远远超过只读纸书的读者,这表明数字阅读的资源需求正在不断上升[8]。对于少数民族读者群体而言,也存在相同情况。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数字出版工程”建设项目,在“十三五”相关规划中,强调“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内容资源数字化建设,丰富少数民资文化数字出版产品,提升内容供给能力;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出版产品公共传播服务平台”。[9]加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优质内容的供给力度,需要做到线上和线下,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同原则、同要求、同标准、同底线,注重内容把关,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企业和出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出版企业整合资源、探索出版集团化,在保障提供丰富、优质阅读内容的前提下,搭建便捷、易入的网络书店及数字阅读平台,拓展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网络销售渠道,提高内容传播效力。[10]2016年,大e洋蒙汉文电子商务平台上线,可通过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为读者提供网络购书、数字阅读服务,开启了蒙古文图书的“互联网+”时代;同时,蒙古文OCR识别软件正式推出,实现了蒙古文信息处理、铅印图书的数字化加工,对蒙古族数字出版、资源建设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11]

民族地区高校应依托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出版工作的政策优势,借助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少数民族文献数字资源,积极促进区域资源共享联盟建设,建立多语种数字阅读平台,营造泛在的数字阅读环境。

3.3 特色阅读品牌培育

阅读推广品牌的价值在于通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带来更广泛的参与度和更好的推广效果。大学生作为高校阅读推广的主要受众群体,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有知名度的品牌项目才能引起持续关注,使之更容易与读者建立情感连结,增加读者黏性。打造品牌项目是阅读推广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品牌设计要重创意,好的创意是品牌成功的基础,而优质的内容是品牌成功的关键。民族高校要充分利用特色馆藏,深度挖掘当地少数民族文献资源与文化资源,打造鲜明而独特的阅读推广品牌;其次,要精准定位。立足本校,贴近学生,采用整体与单项活动配合、普适性与小众型项目交替进行;第三,重视品牌传播与维系。品牌虽然可以形成短期轰动效应,但要拥有持久关注度,必须细心经营、精心维系与不断创新。青海民族大学的“汉藏文优秀传统文化互译图书推广”、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文化进校园”等项目已初步具备品牌特质,尚需在保证内容质量和个性特色的前提下,提升创意思维,不断注入新元素,拓展推广途径,努力在学校和地区形成持续影响力。

3.4 保障体系完善

3.4.1 制度保障

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未来。[12]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中心,高校必须建立建全相关制度推动阅读推广深入开展。顶层高度重视是阅读推广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将阅读推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有利于营造全校协同的推广格局。在机构设置上,应设立校、馆两级阅读推广机构,学校设立阅读推广委员会,统筹、协调全校阅读推广的部署;图书馆设阅读推广部门,负责具体落实。目前图书馆阅读推广组织机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设立阅读推广部,集中人力进行读者研究与活动策划,有利于培养推广团队,促进阅读推广专业化与规范化;一种是跨部门成立阅读推广组,这种方式在人员组织上更加灵活,便于从读者视角设计项目,发挥馆员的业务优势,将阅读推广嵌入各项服务。

3.4.2 推广主体保障

阅读是个体化行为,阅读推广则需要专业团队。推广馆员的专业性决定着项目创新与品质提升。目前专业推广馆员的官方培养渠道有“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彩云之旅阅读推广团队活动,以及图书馆界的相关会议、论坛交流等,全国高校阅读推广案例大赛也为馆员交流学习、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现有专业馆员培训主要关注专业推广创新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侧重于如何“让别人读”,尚缺失对于“让自己读”的重视。作为推广主体,不是只为读者提供一份冷冰冰的书单,馆员必须参与阅读,与学生建立基于阅读的深层交流,要倾注热情、真诚引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因受众面小,目前经典、优质图书的推荐较少,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起这一书目推荐工作,借助馆藏特色资源优势与专业优势,与出版机构、高校教师合作,编制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目,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提高阅读质量。

3.4.3 阅读环境保障

环境心理学认为,阅读环境影响人的阅读行为。阅读空间营造应以缩小阅读选择范围、提高阅读效能为目的。高校图书馆应通过科学的空间改造营造“利读”的环境,让读者更容易激发阅读愿望,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作为专注阅读的场所,阅读空间除定期开展主题推送、专题导读,还要按动、静分区或灵活组合,既可作个体阅读空间,又能作群体交流场所。扬州大学文学院的大学生研究性阅读中心定位于研究性深阅读,汇集文学、哲学、历史等经典作品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具有明确的阅读导向性,人性化空间设计和藏书布局,使读者能体验到阅读的仪式感。研读中心不定期组织读书沙龙,阅读人数和阅读时长也在持续增长,形成了不断壮大的读书圈和交流圈,持续的深度阅读锻炼让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13]作为高校阅读空间的成功案例,扬州大学研读中心的探索值得在国内高校推广。

3.4.4 阅读激励保障

阅读激励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政策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以颁发证书、奖金、奖品等进行奖励,政策激励包括优化阅读规则或制定介入性约束制度,如扩展借阅权限、延长借阅时间,实行阅读学分认证制度等。12所院校目前实施的多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奖励层次,如设立读书奖学金、阅读积分累计等,提升学生对阅读激励的重视度和荣誉感。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设阅读学分课程,实践证明,阅读学分制可以诱发阅读动机,对形成自发、主动的阅读行为有很大帮助。讲座、征文等项目均可纳入其中,即能丰富阅读学分制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14]激励机制既要面向读者,同时也要面向馆员,以激发馆员的创新能力,增加阅读推广的内在推动力。

4 结语

阅读推广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在全民阅读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民族高校必须依托文化多样性,通过承载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阅读推广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既保持对本族文化的精神归属与自觉传承,又能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其他文化精华”,[15]实现多元文化交融,构建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和谐共生的阅读文化。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们的民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