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驿站设计研究
2019-02-20刘宏立
刘宏立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公路驿站的建设需求日益增加。新型公路驿站的功能与定位不同于传统的高速服务区,其拥有特殊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对我国的道路服务系统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新型公路驿站是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产物,丰富了公路配套服务设施的形态,完善了交通节点的布局,为出行提供更全面、舒适的服务体验和视觉景观。
1 驿站历史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信息传递组织的国家。从原始社会的以物示意到奴隶社会的声光通信,再到封建社会的成熟传递机构,历经3 000多年发展历史,中国古代驿递速度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拥有完善的驿站运行机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驿站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情报的人员或官员提供行路途中休息、饮食、住宿和交通工具转换的组织和场所。驿站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送达军情、接待使客及转运物资的任务。中国古代驿站历史悠久,自远古商周时期出现驿站的雏形,至辛亥革命清朝覆灭,民国政府于1912年裁撤驿站,驿站的发展具有完整而清晰的脉络,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进程。驿站系统是古代集权王朝强化政治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设施,对于政令传达、情报输送、军机决断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这种高效的驿站系统也推动了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演化,促进道路系统建设,打通地域上的阻隔,加速不同地区人民的融合,扩大了商贸往来,促进民间交往活动的发展、经济的流通和文化的交流。驿道沿线地区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驿站文化和贸易文化。
中国古代诗词中与驿站相关的佳句颇多,如唐朝虚中在《泊洞庭》中写道“槐柳未知秋,依依驿馆头”;明朝储巏在《古城驿》中的“不须候吏沙头报,驿站悬知是古城”等。驿站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2 驿站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驿站建设正在兴起,大多采取政府主导与监管、民间投资与运营的模式。新兴驿站无论在规模、品质还是业态与服务上,都较原有散、乱、差的小型服务点有了极大提升。但由于缺乏指导性概念及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现阶段驿站设计良莠不齐,服务功能不够标准化,建设方式缺少监管,鱼龙混杂。已有的高速服务区、物流园区、游客服务中心等从广义概念上亦属于现代驿站的范畴,本文着重论述在公路沿线建设的驿站,探究其设计理念与方法。
3 驿站设计要点
3.1 设计原则
公路驿站设计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以完善功能为主导,以合理运营为核心,以展现地方特色为手段。
1)完善的服务功能是驿站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具备停车、加油、加气、充电、餐饮、休息、住宿等功能,更全面的服务还包括游览、娱乐、健身、商务、换乘等。为行路者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是驿站建设的前提,除必备的基本服务,其他业务类型可根据所在地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以保证获取适当收益。
2)驿站虽具备公益属性,但大多是民间资本在运营,以盈利为核心。合理的收益能维持驿站的良性运转与持续发展,为旅客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因此在业务类型选择、建设规模、服务标准上应紧紧围绕运营与收益展开。这就需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将优化服务与合理创收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口碑回报与资金回报的双重目的。
3)地方化、特色化是实现服务与营收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项目建设的立足点。兼具地方特色的环境、建筑、服务可以吸引更多旅客,为其留下深刻印象,培育更稳固的市场基础,也为当地其他经济形态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口碑。
3.2 驿站选址
驿站的选址应满足4个要点:交通便利、环境良好、场地平整、客源充足。
1)交通便利 作为以交通为依托的基础服务设施,便利通达的道路交通是驿站选址的基本条件。驿站一般位于公路沿线的中段,承上启下,便于为行路者提供补给和休息场所;或位于不同方向的线路交汇处,兼顾2个或多个通道的客流,成为地理位置上的汇合与转折点。在较长线路上可布置多个驿站,但需控制驿站间的距离。各驿站的服务功能主次分明,互为补充,避免同质竞争,一损俱损。
2)环境良好 建设场地应远离污染严重、噪声较大或存在火灾或爆炸危险的企业和工业区。良好的周边自然环境可以为驿站提供天然的视觉吸引力,并为场地的绿化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界面。环境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通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3)场地平整 由于驿站需要大面积停车区,且各功能区块之间需要便捷的交通联系,所以建设场地以平整为宜,便于相关运输及无障碍设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驿站建设场地不应存在可能引发自然灾害的因素,这点往往容易被设计者或建设单位忽略。例如断裂带、采空区、易发生洪水、滑坡或泥石流、土壤地质存在严重湿陷或不均匀等区域,具有这些特征的场地不利于项目建设,必须避开。驿站不仅是经营性的服务场所,紧急情况时还应成为避难救援场所,为旅客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所以其自身应处于安全地带。
4)客源充足 充足的客源既是驿站营收的保障,也是充分利用驿站资源、为旅客提供完善服务的前提。应根据当地资源与交通情况,科学分析现状与未来发展,前瞻性地选择建设场地与配套服务功能。
3.3 场地与总平面设计
场地设计应达到关系协调、分区明确、流线合理的要求。
1)认清现状场地的地形地貌 判断地势走向、地形高差状况,初步分析各功能区块方位及对现状地形的利用和改造措施等。分析建设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现有资源和不足等,从而确定其在区位上的特点。
2)依据功能与流线进行分区 综合考虑旅客使用流程与自身服务功能,本着交通便捷、空间流畅、人车分流、动静分离、净污隔离、主次分明等原则进行功能分区,科学确定各功能区间的联系与分隔,根据预定规模确定各功能区所需的用地面积。
3)确定路网 在上述条件下确定道路走向、道路宽度,明晰主次道路关系,使道路通畅,避免节点处的交叉拥堵。
4)根据上述条件布置建筑物,考虑建筑群体的体量关系及与场地的空间关系。
3.4 建筑物设计
1)建筑风貌应力求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增强可识别性,注重各建筑单体与建筑群的协调统一。处于景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的驿站应遵循规划与风貌保护要求,不得对现有风貌造成破坏。
2)建筑空间组织应充分考虑人流高峰期的容纳性,合理布局空间流线,避免迂回和绕行,提高空间使用率。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应与室外空间组织相协调,减少相互间的不利干扰。
3)建筑功能划分除保障使用的便利性外,还应考虑噪声、油烟、尾气、污水等不利因素对空间舒适性的影响,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分隔、优化或处理。
4)建筑材料的选择应坚持就近、耐久、体现特色的原则,合理选择施工工艺,控制施工成本。考虑到驿站在紧急情况下的避难与救援功能,外墙围护结构不建议采用玻璃幕墙。
3.5 景观设计
1)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现有景观资源,采用借景、对景等手段将周边可用的优良景观纳入设计范围内,协调场地内的景观配置,与外部资源相呼应并相互强化。
2)场地景观设计同样需要体现当地特色文化,尤其是景观小品和构筑物的配置应与建筑风貌相协调。发挥景观小品灵活性高的特点,在保持统一风格的前提下采用更丰富的造型为室外空间增加趣味性,协助和引导空间组织。
3)依据当地气候特征合理选择绿植,注重植被的易活性,降低护理费用;体现植被的美化功能,提升空间层次感;利用植被辅助空间组织,提供良好的视觉界面。绿化对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等都有积极作用,应在保证必要的场地硬化条件下尽可能多布置绿化。
4)北方严寒地区应避免采用不适于当地气候特征的大水系、大草坪等景观设计,其可展现的景观时间短,徒增运营与维护费用。
3.6 设备管网设计
场地内管网设计应按照海绵城市与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科学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清洁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控制运营成本。尤其是当建设场地远离市区、缺少配套的市政服务设施时,更需在电力、电信、给水、排污、暖通等设备管网与设施上精心选择合理的供给方式,挖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过度索取,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4 结语
古代驿站系统是中华文明的杰作之一,对于行政管理、国防建设、经济运行、文化传播、交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驿站在继承传统职能的同时,又成为旅游业、运输业、物流业等行业的重要节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驿站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借助“一带一路”的时代优势,在信息化、网络化、协同化、全球化方面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我国乃至世界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发挥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