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OD理论的轨道交通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发展探究
2019-02-20张同杰
张同杰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便捷性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随着人们对轨道交通的依赖性增强,轨道交通周边人口密度及人流量大幅提升,给城市交通造成很大压力。如何实现轨道站与周边建筑的有机开发,在避免人流量过大的同时为人流集散区创造更高的价值,实现新的公共空间活动关系和聚集模式是当下轨道交通发展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整合,有效提高城市活力,促进城市轨道站周边商业、办公、居住等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居民出行便捷性和快捷性,从而促进城市发展。
1 TOD相关概念
1.1 定义
TOD理论最早由彼得·卡尔索普提出,他认为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拥有适宜步行环境、可以实现空间与功能有机整合的半径约600m步行范围的社区。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指出,TOD理论实施能够体现出五大优势,分别是区位效益、资金回报、多样选择、活力区域及交通一体化。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规划方式,使周边交通环境更加便利;同时利用便捷的交通带来的商机,收获丰厚的利益回报;通过实现TOD还可使该区域具备多种城市功能,有多样性选择;人流量大可为该区域增添更多活力;通过实现交通站点与周边空间的有机融合,在带来便利交通体系的同时,提高了居民出行效率。
1.2 特点
TOD主要具备3个特征,分别是土地混合开发、高密度建设以及适宜的空间设计。具体而言,TOD理论在进行空间规划时以公共交通站为核心,实现商业、居住、办公、休闲、娱乐、公共设施等多种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打破各功能区分散的状态,创造多样性的生活空间与区域环境,将土地进行混合开发。此外,城市交通站周边通常进行高密度建设,这种建设方式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价值,在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城市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对于城市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TOD提倡的网格状道路可以更加安全便捷地帮助人们到达想去的空间,这种舒适的步行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维持城市交通的稳定运行。此外一些良好的景观绿化以及便利停车空间都属于宜人的空间设计。
1.3 构成类型
TOD包括核心商业区、商务办公区、居住区及其他辅助区域,其类型通常分为城市型和邻里型。城市型TOD大多规划于城市交通网络主干线上,或居住和商业密度大的地区,建筑规模较大;邻里型TOD通常不会出现在城市交通主干线上,而是在距离轨道站10min左右交通路程的交通支线上,与主干线连接,为附近的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体验和社区服务,在减少交通影响的同时增加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2 城市轨道交通特征分析
在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为满足功能性,城市逐渐向复合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城市建设中开始出现商业综合体和办公综合体等城市建筑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在有限空间内实现了多种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聚集了包括交通线路、商业、办公、居住、公共设施等一系列功能,有效克服了单一功能的局限性,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系统性的有机综合体,且在功能相互促进作用中实现更广泛的整体功能,其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促进城市空间组合与功能布局的立体化发展
轨道交通发展使地下和地上建筑的交通与公共空间有机联系,形成城市街道、轨道、公共交通、停车场等设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有机联系,推进完善的交通体系建设,从而创造出更为立体的城市交通空间。
2.2 分流人群的同时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站周边开发出更多的城市功能性区域,使城市交通与其他服务统一,促进一体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人群,有效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
2.3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轨道交通及周边建设过程中,由于交通系统复杂,因此在设计时需要合理安排内部和外部的交通线路及空间组织,通过合理布置一些衔接、换乘和集散空间,将公共交通功能放在首位,确保居民出行环境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2.4 有效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在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时,需要设计大面积地下换乘空间。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空间环境,在轨道站周围规划各种形态的商业街,促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
3 TOD理论下的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发展
对于TOD理论下的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发展而言,TOD既可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设计理论基础,也可以作为相关的设计依据和标准。在实际设计应用中,TOD理论可有效促进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整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发展。在TOD理论指导下形成以轨道站为中心的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有效促进周边空间混合开发,实现多功能混合以及多样选择,同时保障良好的步行环境和自行车交通环境。关于TOD理论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发展,有以下3点需要注意。
3.1 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
在规划设计轨道交通空间与周边环境建设时,需保证城市功能的多样性,除了主要的交通功能外,还需具备商业、办公、居住、文化娱乐、公共设施等功能,其城市功能意义远超城市轨道交通本身。规划在TOD理论指导下发挥土地利用最大化原则,在以轨道站为中心的600m社区范围内进行高密度的开发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用地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3.2 促进功能布局一体化
在进行功能分布设计时,通过轨道交通实现空间内的层叠、串联、并列等,完成二维向三维组合方式的转变,不同层面的功能实现相互沟通、作用和激发,有效活跃空间环境。在进行功能组织时,要确保组织的集约化、复合化、延续化、全时化和网络化。在规划有限的土地资源时,确保形成更为紧凑、高效、有序的组织方式,以实现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整合和发展;实现功能复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特点,因此其功能组织有复合化趋势;组织的延续性体现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各功能间的有机联系;全时化在于需要在不同时间段内按照相关功能要求形成整体,保持城市环境活力;最后通过对上述各功能组合方式的综合运用,体现功能组合的网络化建设,形成协调有序的网络功能群组。
3.3 实现空间组织立体化
不同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轨道交通有着较为复杂的流线组织,为避免轨道站周边各流线间相互干扰和影响,需要对其实施空间组织立体化建设,实现地上、地下、空中三层面的立体交通系统规划,实现各流线的有机衔接,使人流集散顺畅安全。
4 结语
对于我国大部分城市而言,城市轨道交通是新的公共交通模式,因此在进行交通空间布局以及周边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注重对空间形态的整合,实现对轨道交通空间及周边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作为轨道交通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发展的理论指导,本文对TOD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TOD理论开发模式的优越性和适用性,对于缓解交通拥堵与用地不足间的矛盾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轨道站附近空间的利用率,促进轨道站周边土地的有机整合,对实现轨道站周围的城市公共空间整合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城市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