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县红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2-20苏亚军

新农民 2019年15期
关键词:洋县鲜薯槐树

苏亚军

(陕西省洋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洋县 723300)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汉中盆地东部,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境内有朱鹮和长青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南水北调和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1]。县域总面积3206km2,平川、丘陵、山区之比为7:21:72。全县耕地面积3.8万hm2,其中丘陵山区坡耕地达0.88万hm2,占23%。

红薯是洋县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槐树关红薯因薯形外观好、品质优、食味好一直享誉省内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有机产业的蓬勃发展,红薯产业正在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范围广,基地规模小

2018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3066.67hm2,总产7.36万t,实现产值10819.2万元。全县18个镇(办)均有一定的种植面积,槐树关镇、龙亭镇、金水镇、纸坊办、戚氏办、溢水镇、谢村镇、马畅镇、磨子桥镇、黄安镇种植面积及产量占全县的80%以上。槐树关镇、龙亭镇、金水镇被确定为全县红薯生产基地镇,面积及产量占全县的50%。初步形成了以环盆地周边丘陵浅山区为种植基地,以公路沿线居民点及集镇为购销网点,以康原公司、朱鹮生态农业公司、周湾村张成斌、北沟村黄晓东、二合村付兴军、石门村陈水云等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共同组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红薯产业发展新格局。

1.2 种类比较齐全,品种不断优化

全县种植的红薯按用途可分为五类:一是淀粉薯,薯块淀粉含量高,主要用于加工生产淀粉及食品,占全县种植面积的65%;二是烤红薯,食味香甜面沙,口感好,是城镇烤红薯售卖群体的优质原料,占20%;三是保健薯,以紫薯为代表,富含花青素和碘、硒等微量元素,常期食用具有提高免疫力,抗癌、防衰老之功效,种植面积占15%;四是鲜食薯,口感脆甜,维生素C、胡萝卜素含量高,洗净后直接生鲜食用,偶有种植;五是菜用薯,以当地农家品种为主,主要采摘红薯嫩尖嫩叶、叶柄作为蔬菜食用和出售,城镇郊区有零星种植,面积忽略不计。

全县红薯种植品种在2000年以前主要以当地农家品种宁薯1号、徐薯18、河南毛苕为主,进入21世纪之后,为了做大做强红薯产业,加快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立足市场需求,陆续引进示范种植并筛选出了红薯专用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高淀粉薯商薯19、秦薯5号、河南毛苕等,烤红薯秦薯6号、秦薯9号,保健薯秦薯8号、秦紫1号、秦紫2号等。

1.3 种植效益较好,比较优势明显

红薯与玉米种植效益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在雨水正常年份,种植淀粉薯亩收益是玉米的3.5倍,种植烤红薯、紫薯亩收益是玉米的5倍。特别是在调减玉米面积,下调玉米收购价格,及种植地区遭遇不同程度伏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年份,红薯与玉米种植效益差异更大。

槐树关镇是洋县红薯种植优势区,红薯是该镇的产业名片。槐树关集镇从当年的9月初到次年的5月底,红薯购销两旺,商贩云集,经纪人应接不暇,产品销往西安、甘肃、青海、宁夏、山西、内蒙、河北、四川、江浙等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保健食品的需求更为迫切,红薯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1.4 农业企业引领,产业逐步成型

近年来,洋县紧紧围绕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建设和陕南循环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有机产业园区,为有机产品搭建深加工和对外展销平台。引进了康原生态农业、朱鹮有机农业、宏玮魔芋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建成投产,为全县红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各红薯主产镇积极组织薯农以村为单位成立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扶持地方能人投资创办红薯淀粉及粉条加工厂,鼓励有经营宣传能力的人担任经纪人,形成了公司+科研推广机构+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服务形式,多方联动,破解了群众的销售难题,实现了薯农与企业的双赢。2018年全县红薯订单面积达1233.33hm2,其中有机红薯面积573.33hm2,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2018年共加工转化红薯2.9万t、鲜薯外销2.2万t、淀粉及粉条等薯制品销售达2800t,在产业分工上,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开发生产红薯精加工产品供应市场,30余个基地淀粉(粉条)加工厂就地生产初级原料供应市场,50多个经纪人把鲜薯及薯制品销往全国各地。

2018年槐树关镇种植红薯0.1万hm2,实现总产3万t,共加工转化1.5万t,鲜薯外销达0.9万t,实现产值4770万元,分别占全县的33%、41%、51%、41%和44%。

全县的鲜薯贮藏以单家独户的小窖贮藏为主,从2016年起,康原公司、益民公司陆续建起了鲜薯保鲜库500m3和大型红薯贮藏窖1处,年可贮藏鲜薯1万t,为有效缓解鲜薯集中上市压力,延长销售时间,增加红薯附加值提供了新的路径。

1.5 先进典型多,辐射带动能力强

在槐树关镇,万岭村郝振鑫2018年流转土地种植红薯32亩,应用秦薯5号、秦紫薯1号品种,通过配方施肥和规范化栽培管理,共收获鲜薯80t,实现产值7.2万元,实现纯收入3.4万元;北沟村黄晓东,自建薯粉及粉条生产线一条,年加工鲜红薯300余t,实现产值达60余万元,实现纯收入达10余万元,方便了周边群众红薯销售并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10余个;张世文是有名的红薯经纪人,2018年向省内外销售鲜薯及薯制品500余t,销量逐年攀升,在他手里槐树关红薯真是不愁卖;农惠种养专业合作社是红薯全产业链上的标杆社,在生产和加工上严把标准和质量关,注重天然地道,注册“鹮乡乐”商标并进行精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和品位,运用电商等销售方式使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俏,带领周边群众走上了红薯产业脱贫致富路;康原公司在新品种引进示范、脱毒种薯种苗繁育供应、有机红薯基地认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新产品研发及生产、创新宣传及销售模式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有力推动了全县红薯产业稳健向前发展。公司在槐树关镇、龙亭镇建立的鲜紫薯、鲜红薯生产基地和公司生产的红薯(紫薯)粉条、红薯淀粉均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洋县槐树关红薯”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9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康原牌有机红薯粉条被认定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康原牌有机红薯制品、有机紫薯粉条分别荣获第十九届、第二十四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18年实现红薯精深加工产值4121万元,实现纯利润35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品牌建设滞后,缺乏县域红薯公用品牌打造,各加工企业产品质量和包装不一,进入市场后给消费者以“多、乱、杂”的印象,特色不鲜明,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销量有限。又加之域外同质性产品的竞争,使我县的红薯产业发展倍感压力。

(2)红薯种植全程为人工,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农村留守劳动力素质不高,种植技术参差不齐,大田生产管理粗放,产量和效益不高,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3)生产中优质高产专用脱毒种薯种苗供应面积有限,大多为自繁自用,品种老化混杂,影响产品质量。

(4)红薯收挖、销售时间集中,薯农小窖贮藏数量有限,保鲜技术水平低、烂薯率高,大窖建窖及贮藏投资大、风险高,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工企业生产周期短、效益差、数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红薯产业健康发展。

3 发展对策

(1)研究制定全县红薯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科学引领红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2)打造洋县红薯优势品牌,用品牌引领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朱鹮有机红薯”和“洋县槐树关红薯”为抓手,从基地选择、品种及投入品使用、生产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控制、新产品研发、产品包装定价、线上线下销售等方面进行规范提升,用品质品牌占领市场,推动红薯产业转型升级。

(3)加大政策扶持。把红薯列入农业补贴目录,实行良种薯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制定基地红薯销售最低保护价,对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给予专项扶持,把农民建窖和购置贮藏、加工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对新建和改扩建红薯加工企业实行资金和用地扶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红薯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红薯生产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农技推广部门联手龙头企业加强技术培训服务,积极引进筛选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和轻简化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同时要在脱毒专用种薯繁育供应、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以村组为单位集中育苗统一供苗、科学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轮作换茬等方面进行持续推进,不断提高红薯种植技术水平。

(5)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稳定的薯源,组装推广以全程机械化操作为主的红薯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节本增效技术、避灾减灾技术,提高红薯生产能力。

(6)鼓励薯农、企业和其他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兴建大中型专业贮藏设施,瞄准烤红薯原料供应市场,突出专用品种和鲜薯质量,扩大专业贮藏规模,延长贮藏上市时间,做到红薯均衡供给,增强农民在市场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7)加大宣传力度,凝聚支持红薯产业发展的合力。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洋县红薯产业发展动态、先进典型、企业产品及销售信息等,加强农业、水利、财政、金融、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为全县红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献计出力。

猜你喜欢

洋县鲜薯槐树
大美洋县
去洋县,邂逅“东方宝石”朱鹮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我的家乡槐树湾
洋县是个好地方
贵州鲜薯走向大江南北
贵州:马铃薯大省地位突显
丢了一棵槐树
洋县林业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