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联合CRRT治疗严重多发伤1例的护理
2019-02-20陈娅琼孙彩霞
陈娅琼,孙彩霞
(义乌市中医医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创伤可使患者多处出现损伤性症状,通常病情较复杂,且进展的速度较快,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以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已对其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体外膜肺氧合(ECMO)属于体外一种持续的生命支持治疗的技术,能给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赢取时间[2]。2018年12月,本院ICU接收了1例高处坠落多发伤严重呼衰的患者,联合予以ECMO及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104 h后成功撤机,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具体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23岁,因“高处坠落神志不清1 h”送入急诊。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破裂伤;右侧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两侧血气胸,肺组织压缩约50%;肋骨、骨盆骨折。经补液扩容、输血、床边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骨盆固定及完成相关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右肝破裂修补+右髂内动脉结扎术。术毕麻醉观察,发现患者气道压力较高,纤支镜检查示双肺气道内广泛渗血。患者呼吸窘迫,氧合差。立即建立VV-ECMO治疗,设置初始转速1,475 rpm,血流量1.25 L/min,空氧混合器的氧浓度是100%,氧流量5 L/min,水箱温度37oC。调机械通气PCV-A/C模式,PEEP 12 cmH2O,减少肺挫伤渗出FIO2:50%,控制气道峰压(PIP)<25 cmH2O,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患者入科后尿少,予CRRT联合ECMO治疗。患者腹部切口渗血渗液明显,腹腔引流管无明显液体引出,监测腹内压呈进行性升高,血流动力学也逐渐不稳定,ECMO治疗血流速与转速明显不相匹配,根据检验结果按照DCR液体复苏指南血浆:血小板:红细胞1:1:1输注,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大剂量甲泼尼松龙及羟乙基淀粉,促进胶体渗透压的升高。因考虑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仍难维持血压,行再次开腹减压清除腹腔大量积血、止血、更换引流管手术。术后患者循环、呼吸功能稳定,氧合得到明显改善,2 d后成功撤除ECMO,血管活性药物也逐渐减量直至停用。7 d后停用CRRT治疗,停PICCO监测,病情基本稳定。
2 护理
2.1 ECMO的管理
2.1.1 正确连接管道,预冲排气充分 ECMO管道属于一个密闭状态,为避免空气流入到离心泵中,需要充分开展预冲排气,随后利用血液排尽模肺中液体后连接到ECMO管道上,严禁空气进入。
2.1.2 相关并发症管理
2.1.2.1 出血与栓塞 治疗中因血液于体外接触到大量的非生理性异物表面,因此ECMO支持时患者需要持续肝素化全身抗凝,但严重渗血、出血者肝素用量应限制,抗凝期间激活酶时间(ACT)维持在150 s-20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0 s-70 s(正常值的1.5倍-2.5倍)[3]。对各器官的出血倾向进行观察:吸痰时,应降低负压,以可以吸出痰液为宜,避免对呼吸道产生损伤而引发出血;胃肠减压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穿刺置管部位发生出血时,用选择湿棉球蘸取适量500 U凝血酶冻干或者云南白药涂抹在渗血处,2次/d,并用油纱开展局部压迫止血,也可以放置沙袋压迫[4];出血明显时需减少肝素的使用剂量,同时调整ACT调整到120 s-150 s,开放专用通路采血,以防多次穿刺造成穿刺部位的出血。本例从CRRT采血端采集血标本。而肝素抗凝不足,机器的转速和流量不匹配,管道打折扭曲等会导致离心泵泵头或者膜肺出现凝血现象,影响治疗的开展。护士需对机器转速与流量加强监测,每隔4 h-6 h观察对ECMO循环系统是否存在血栓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听诊对泵是否存在异常声音进行聆听,通过手电照射体外循环管路,出现>5 mm的血栓或仍在继续扩大的血栓,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可更换ECMO系统[5]。氧合器膜的前后压进行监测,并计算出跨膜压,当跨膜压不低于100 mmHg时说明氧合器被微血栓堵塞继而引发血流不畅[6]。
2.1.2.2 肢体缺血性损伤 因ECMO导管粗,开展置管食易引发肢体缺血,特别是动脉导管,出现肢体缺血的几率更高。需要护士插管一侧肢体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温度及颜色变化记那些严密监测,每班交接测量膝关节上下10 cm肢体周径。双下肢体予肢体气压、低频脉冲治疗等有助于血液循环,能避免出现深静脉血栓。
2.1.2.3 溶血 溶血和静脉引流负压明显增加、ECMO支持引发的红细胞机械损坏之间有关,具体表现为血色素尿以及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增多等。护士应严密观察尿色、尿pH值等变化,发生溶血时需对静脉插管的位置进行及时调整,维持静脉引流负压在正常状态,适当对尿液进行碱化。
2.1.2.3 感染 感染发生主要和手术创伤、插管时间太长等隐私有关,加之侵入性管道多,例如股动脉及静脉插管、中心静脉插管、人工气道、术区引流及腹部开放性切口等,极易使病原菌入侵到血液中。患者大量体液丢失,低蛋白血症,抵抗力下降,会使感染几率增加。因此,应单间保护性隔离,专人护理,限制探视,室内新风系统和洁净屏循环风空气消毒,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床单被套及中单高压灭菌处理,及时更换灭菌棉垫敷料。各项操作均应严格进行手部消毒,坚持无菌原则,导管各接口和穿刺点用2%葡萄糖氯己定液消毒1次-2次。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缩短ECMO时间,能减少感染的出现。
2.1.3 定时观察和记录 应每隔1 h对ECMO的血泵转速和流量开展1次记录;对模肺前后压进行测量,保证压力差<4 kPa(30 mmHg);注意对管道是否抖动、模肺出气口是否渗漏以及是否存在冒泡和血栓等加强观察。
2.1.4 对管道进行妥善固定 ECMO管道具有较重复合,除需要医生缝线以外,还需用高举平台法粘贴3M敷贴在穿刺侧肢体上,注意避开关节位置,以防导管出现打折和扭曲;预留充分的长度,弹性绷带固定于头侧,采用轴线翻身法,防止牵拉导管。班班应对导管位置及固定情况、外露置管长度,氧合器管道接头的连接情况进行交接。
2.1.5 报警处理 需要熟练掌握仪器报警的原因并及时予以处理,仪器一旦发生故障需立即将应急预案启动,并手动进行回血,以防凝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防止液体进入和人为因素导致的断电,需对仪器连接的延长管接线板进行妥善固定,保障机器能够正常运作。
2.2 CRRT护理
2.2.1 管道连接 在ECMO膜氧合器两端串联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CVVHDF),对经体外膜氧合过后的血液再开展净化处理,并做好措施控制好CRRT回路高压。
2.2.2 维持管道畅通 保证管道没有出现脱落、打折、贴壁和漏血等情况。动态监测各压力变化,对滤器及静脉壶重的血液颜色加强观察,判断有无凝血发生。有条件可以床边检测ACT,本例患者1 h-2 h一次测凝血功能,监测APTT,指导肝素剂量。
2.2.3 并发症预防 对患者体温、引流液以及伤口的渗血状况,痰、大便颜色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出血,及时对抗凝剂用量进行调整,严格无菌操作。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2.3 血流动力学监测 治疗期间持续监测PICCO各项参数。将MAP控制在60 mmHg-80 mmHg,既能让心肺得到休息,不增加心脏负担,又保证了重要脏器血流灌注和组织氧供。按时校准,测量心输出量;严格无菌操作;熟练分析各参数,并做好记录。
2.4 机械通气管理 该例患者于ECMO支持下能对机械通气条件进行明显下调,呼吸驱动下降,实现了肺的保护性通气,尽量降低呼吸机有关肺损伤的出现。加强血气分析监测,1次/1 h-2 h,对呼吸频率及节律、血气分析、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加强观察。控制气道峰压<25 cmH2O,采用预防VAP发生集束化措施,如床头抬高、密闭式吸痰、做好翻身叩背、通过振动排痰仪加快痰液排出等。
2.5 液体管理 依据三级液体管理中的要求,根据每小时液体入量,充分考虑血流动力学因素计算CRRT每小时脱水量。对是否存在因脱水速度较快引发的容量不足表现进行严密观察,例如心率加快、血压降低、ECMO管道抖动及在离心泵转速不变的情况下,血流速度不稳定或血流速下降等。本例患者行ECMO及CRRT联合治疗第2天出现血流速逐渐下降,与转速不匹配,考虑腹腔高压压迫下腔静脉导致股静脉采血不畅所致,经降低CRRT超滤率,减慢血流速度,补充血浆、行腹腔减压手术处理后,患者容量指标得到改善。
2.6 镇静镇痛管理 遵医嘱使用舒芬太尼及右美托咪定进行镇痛镇静,避免使用丙泊酚含脂肪类的药物,目的是减少膜肺的损耗。使用RASS镇静程度评估表及CPOT疼痛评分表每4 h一次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程度评估,要求患者达到深度镇静、无疼痛应急状态,且不执行每日唤醒计划。
2.7 体温监测 护士需对患者的体温变化加强监测,注意提高室内温度并保持恒定,加用复温毯以维持其体温恒定,ECMO水温箱设置37oC,CRRT置换液温度37oC-38oC。
3 小结
行联合ECMO及CRRT治疗期间需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及实验室检查加强监测,动态观察各仪器运行情况,及时分析并处置各种报警信息;做好患者的各种管道管理,观察有无出血、血栓形成、肢体缺血性损伤、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出现;做好抗凝管理、镇静和镇痛管理以确保各项治疗措施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对液体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容量不足所致的脏器灌注不良或过负荷导致的组织、脏器渗出增加。同时,形成了规范化护理流程,提高严重创伤救治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