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编村志的传承创新与文献价值
——以《曹口村志》为例

2019-02-20陈郑云

史志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村志志书文化

陈郑云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村志是以某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为记述范围的志书,旨在全面系统记述一地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村志与省、市、县、镇等各级志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志书体系,具有其他文化典籍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村志编修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地方志体裁的独特优势,传承和抢救乡土历史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乡村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借鉴。

一、编修乡村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

我国编修乡村志的历史传统悠久,学术界认为现存最早的乡镇志是南宋绍定三年(1230)罗叔韶修、浙江海盐常棠纂的《澉水志》,该志是海盐县澉浦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志“叙述简核,纲目该备。而八卷之书,为页止四十有四。明韩邦靖撰《朝邑县志》,言约事尽,世以为特绝之作。今观是编,乃知其源出于此。可谓体例精严,藻不妄抒者矣。”[1]中国方志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P220)这是“开先河之作,亦成为后世其他乡镇编纂镇志所效仿的先例”[2]朱岩.并刊《澉水志四种》序.澉水志四种.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P1)。可见,《澉水志》属于乡镇志,而真正意义上的村志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贵池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开编纂村志之先河”。该志从康熙十三年(1674)春开始撰稿,历时11年告竣。全志分列村中、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人物、闺淑、仙释、题咏、词赋、宸翰、文章、户牒、族系、传奇、杂记等门类计12卷。“凡夫、缙绅、幸布,无不咨询;巷议街谈,无不茹纳”[3]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P669)。《杏花村志》标志着传统村志体例的基本形成,也是唯一一部被《四库全书》收录的村志。

现存旧志中乡镇村志有160种左右[4]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自1953年开始,随着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随着各地修志工作的展开,乡村志的编纂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乡镇志、村志编修方兴未艾,累计出版4000多部”[1]王伟光.发扬成绩谋划长远奋力书写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篇章——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国地方志,2014,(5).。《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村志编修工作提升到国家地方志事业规划,同时启动了“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编纂工作。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2]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7-5-8(第1版).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人民日报,2018-9-27(第13版).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地方志机构应时而动,在深入推进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并规范乡村志修纂,客观上促进了乡村志编修工作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二、《曹口村志》编纂体例的继承与创新

一部村志可以说是一个村的“根”和“魂”。通过阅读村志,可以感受到一个村落自然地理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变化、风俗文化的传承……通过编修村志,可以保存当地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史料,力争还历史本来面目。因此,编纂村志的工作越发重要和迫切。

曹恒顺、牛光芝主编的《曹口村志》,2014年3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同年再版,全书33万余字。记录了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九女集镇曹口村自明洪武元年(1368)至2012年年底645年间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全志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版式规范,装帧精美,荣获2014年度“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为普及和推广乡村志的编修工作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一)结构合理,符合志书体例

民国年间,方志学家李泰芬云:“体例之于方志,如栋梁之与房屋,栋梁倒置,房屋安的稳固?”瞿宣颖说:“凡志之佳恶,不待烦言,但阅其门目,便知其有无鉴裁能力。”“欲精志例,先求分目之允。”志书篇目就是志书体例的具体化,因此,志书设计篇目,从体例要求出发,应遵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原则,突出地方志特色,因地制宜地设立类目,采用严密科学的方法整体设计章、节、目等层次。诚如《曹口村志》“凡例”所言:“根据历史和现实资料,划分章、节,尽量做到前后脉络清晰,主从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表述清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4]曹口村志.“凡例”.方志出版社,2014.(P10)因此,《曹口村志》采用章节体,依次分地理环境、人口、政治、经济、教育·卫生·体育·文艺、乡土文化、居民生活、方言、村风民俗、人物、艺文、附录12章,章下设节。全志重点记录了曹口村从明洪武元年(1368)至2012年12月645余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变迁状况。曹口村在“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粮食亩产只有70公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解放,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2012年,粮食亩产达到1183公斤,为1949年的16.9倍,翻了4番。人均年收入8000元。”[5]曹口村志.方志出版社,2014.(P87)通过翔实数据,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曹口村志》的篇目设置不求过全,本着有什么写什么的原则,根据曹口村的地域特色,设置门类比较灵活、自由。如“经济”章,下设生产经营体制变革、农业、林业、养殖业、个体经济四节,突出了曹口村的经济主要是农业,其次是林业、养殖业及副业。在记述“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内容时,采用志书条目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方式,分九个阶段记述中国共产党在曹口村的地方组织建设。全面展现了曹口村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积极参军、参战,提供军粮、军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的积极贡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口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的历程。这样的记述体现了“横排门类,纵贯时间”的志书体例特色。

(二)体裁规范,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志书“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曹口村志》“凡例”称:“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录、表、图等体裁,以志为主体。”符合志书体裁规范,将曹口村在历史发展的较长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地方特色集中展现。曹口村和其他各地相比,既具有相同的一面,又具有不同的一面。志书编写中,正确处理寓于事物之中的共性和个性、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问题。如“概述”采用高度概括的方式,点明“曹口村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菏泽市的成武、曹县、定陶三县交界处,归属成武县九女集镇管辖”,指出“曹口有着丰厚的人文资源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一个‘开国有烈土,建国有功臣’的村庄”[1]曹口村志.方志出版社,2014.(P3),进一步综述了曹口村的自然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大事记”分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系统梳理曹口村的重大事件;“编后记”重点交代修志始末。按照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志规,全志设12章66节,分章、节、目3层次,为全志版面文字的70%,是志书的主体。如“地理环境”中指出,曹口村“是3000多年前古曹国国君曹叔振铎后裔及其亲戚的居住地,明朝奉直大夫曹万章的故乡”[1](P21),交代了曹口村得名的历史渊源,体现出曹口村的地方特色。全志传体主要分为“人物传略”“人物简介”两部分,记录从明代以来对曹口村经济、社会发展有贡献及本籍人物在外地有重大影响者,主要包括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官员、村长、寨主、私塾教师、医生、僧侣和1949年以来的村干部、村民、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等等。全志图体由卷首地图、照片集和随文照构成,有实物图片、人物照片200多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村情概貌,达到图文并茂的审美效应。志书中随文设《曹口村与原九女集乡各村创建时间对照表》等53份,部分表设“注”,说明表内数字的来源情况,表体设计规范,增强了志书的资料性与实用性。在“附录”中,分设文献辑录、考略、部分外迁人员调查、消失和新生事物、曹口之最等内容。从体裁上考察,《曹口村志》体裁运用规范,突出地方特色,为全面系统记载曹口村情提供科学载体。

(三)章法严谨,体现时代特点

地方志是一个地区历史和现状的真实记载,因此,编纂地方志必须突出时代特点。编修地方志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两项基本条件。所谓时代性,或称现代性,反映地方志的时间界限,是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之一。纵观历代编修的地方志,无不以当时数十年的历史和现状为重点,以便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地方志书“记述社会主义时期的内容,应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风貌,全面反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和成绩”[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新疆地方志,2009,(1).(P21-23)。因此,集中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曹口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是《曹口村志》的主要任务。如“经济”章“生产经营体制变革”节载:“新中国成立前,曹口村属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农业经济,难以自给自足,大多数农民生活贫困……。1950年,曹口村粮食亩产93公斤,比1949年增加23公斤,提高32.8%。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里,曹口村的生产经营体制由单干到合作化,再到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全体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9年,曹口村粮食亩产达到804公斤,棉花亩产皮棉75公斤,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曹口村志.方志出版社,2014.(P89-91)这些翔实的记述,很好地反映了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志书的时代特色。又如“居民生活”章,下分住房、食物、饮用水、服装、交通、通讯、养生等七节,记述曹口村“新中国成立前,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每逢灾年,近一半人口逃荒要饭,流落他乡。吃不到,穿不暖,往往是拆下被面当床单,拆了棉衣当单衣。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曹口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1](P163)。不仅展现人民的物质生活,而且记录人民的读书学习、文化娱乐、养生保健等精神生活,如实地反映时代特点。

(四)弘扬乡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

我国乡土文化积淀深厚,然而当前时代剧变,传统乡村文化正在遭受破坏,维系乡愁的根脉正在被割断。一些人保护传统乡土文化的意识日趋淡薄,忽略了特色乡土文化重要价值。因此,编纂乡村志,无疑是全方位记录乡村状况与变化重要载体。为此,《曹口村志》设“乡土文化”一章,记述独具特色的曹口村乡土文化。诚如该章无题小序所言:“曹口的村庄文化,包含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城堡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墓碑文化、谱牒文化等。既有地域性,也有其独立性。曹口文化是曹口村民社会实践的反映,也带有国家政治、经济等社会现象的深刻烙印。它是曹口村民的宝责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并以自身的不断交融、创新、升华,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色添彩。”[1](P127)又如设“村风民俗”一章,展现“曹口村是一个诗书之村、礼仪之村、文明之村。村民们十分重视培养子女良好的个人品德,圆满的家庭美德。在外无论务工还是经商,都要遵从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勤劳、善良、忠厚、进取,是曹口村民的优秀品质”[1](P199)。如志中所刊明代崇祯年间“曹氏族规”,分行善良、去邪恶、惩顽劣三个方面,对家风及族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规范。良好的家风,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收录文献使历史上的道德规范、原则代代相传,既发扬了良好的家风家教,也对规范人们言行、净化社会风气有着积极作用。通观全志有机地融入乡土文化,充分发掘其中蕴藏着的集体主义、开拓进取、勤劳朴实、诚实勇敢等丰富德育内涵,可以帮助全村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人格,励志成才,早日奉献社会。

当然,《曹口村志》也存在一些瑕疵。如行文中,“新中国”可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环境”可改为“基本村情”,更为贴切。卷首应绘制有比例尺的规范地图,照片应注明拍摄作者等。本着尽善尽美的原则,这些瑕疵应当避免。

三、新编村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地方志主要功能是存史、资治、教化。地方志是研究地域史的基本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切入点[2]常建华.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七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已经出版的各类学术论著,或多或少都会引用方志资料。新编村志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一)新编村志是研究乡村史的重要史料

从新编村志来看,记录文物古迹主要包括宗祠、庙宇及其他文物。然而现实中,乡村的庙宇、宗祠等古迹受到各种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大多数已经荡然无存。在新编村志中,修志者一方面利用文献资料追记文物古迹,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考察与本村老人回忆口述追记,并附有老照片,对学者研究区域史而言,这些资料非常珍贵[1]刘正刚,陈嫦娥.新修村志的文献价值.图书馆论坛,2010,(2).。以《曹口村志》为例,书中收录了曹口村发现的尚书碑、道光碑、岁贡碑、皇清乡进士碑、恩荣碑等五通,以及明崇祯年间的《曹氏族规》及有关节令习俗等,编修者还专门拍摄了有关碑刻、庙宇、文物图片,为学者研究村域社会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庙会是传统乡村社会重要的集体性活动,随着时代变迁,庙会仪式逐渐淡化,村志通过挖掘资料详述庙会仪式保存史料。《曹口村志》“村风民俗”中,记载了每年初一、十五举行的祭祀关帝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如乞巧节的记述最为引人注目。从这些记述中,能加深对乡村社会的了解。姓氏宗族是了解和研究乡村社会的路径之一,宗族组织通过组织修族谱、建祠堂等措施,控制地方社会。族谱的史料价值,为解读地方社会变迁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曹口村志》中设“姓氏构成”一节,通过族谱资料,重新梳理了曹氏、张氏、王氏、李氏、邵氏、梁氏等姓氏家族世系发展情况。可见,对本村姓氏来源及族谱史料的保存,可以做为新编村志的一个特色。

(二)新编村志是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的重要方式

村落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乡村也是人们精神和灵魂的归宿。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留住乡音、乡风、乡思、乡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挖掘历史智慧,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曹口村志》专门设“方言”一章,记述了曹口村方言的特殊变体,反映出它自己的构成形式和规律,为本地村民“留住了乡音”。毋庸讳言,村志就是留住乡音、乡风、乡思、乡愁的十分重要的载体。村志原汁原味地将村落的方方面面全程记录,可以让家乡“定格”下来,从而留住乡愁。村志与省、市、县相比较而言,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从头到尾展现的都是浓郁的乡土特色,更具有亲和力。从翔实的村志记述中,可以品味乡村情境、文化风尚,感受乡愁,留住乡音,可以凝聚人心,形成情结,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回忆家乡、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热情。

综上所述,新编村志则将其传统地方志的编纂延伸到了最基层的村落社会,资料非常丰富,为研究乡村社会变迁的提供了重要资料。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资鉴作用,激发民众培育爱乡、爱国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猜你喜欢

村志志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一域全景式村志”的编纂模式探索
谁远谁近?
江苏省张家港市村志编纂调查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把村志打造成村民的“传家宝”工程
——江苏省张家港市较大规模推进村志编纂的调查
关于村志的研究综述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