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秧栽培集成技术探究
2019-02-20张福
张 福
(吉林省前郭县乌兰塔拉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 前郭 131100)
水稻旱育秧栽培集成技术是一种避免病虫灾害并提高结实率的实用技术。其主要优点是秧苗成长周期短、种出的秧苗健壮、方便农民管理、种植方式多样,见效快且质量好。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可带来可育苗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省种、省水,高经济效益种种好处。
1 水稻旱育秧种子处理
1.1 苗床选择
苗床一般选择在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土地肥沃,疏松透气的旱地。农场应提前在土中施肥,加入适量氯酸钾,普钙及碳酸铵,之后增加苗床翻耕次数使土肥达到均衡比例。育秧苗种类及秧龄决定着旱秧地面积大小。大田栽秧所需苗床约为20m2/667m2,栽长苗约为30m2/ 667m2。最后用锄头将水稻早育秧肥,除虫剂混合细土撒入土壤表面,抹匀表面使土壤略微紧实。
1.2 播种方法
首先要选择质量良好、结穗率高,高抗压性及适宜各自产地土壤的水稻种子。其次要对种子进行处理,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晒种,即将种子至于阳光充沛且干燥的地方晒满1到2天,注意不能直接接触水泥地面。原理是借助阳光温度促进种子内酶的活性,使秧苗加快生长速度。随后将处理后的种子均匀播撒到苗床上,覆盖约为1cm的细土。最后用化学除草剂进行前期杂草处理,并在种子四周搭建拱架,为其盖膜。
1.3 秧苗管理
在秧苗期,应保证膜内温度湿度适宜,并及时揭膜换气。早秧苗期间不应浇水,除非出现秧叶卷筒的情况。在肥效未过之前,也不应浇水。根据秧苗具体情况,若需要补肥,可以结合大中小苗脱肥程度对其进行灌水施肥。需注意补肥过后以清水洗苗,防治烧苗。秧苗管理期间,同样关键的是预防病虫草害,需经常去除妨碍秧苗生长的杂草,使用杀虫剂尽量避免严重水稻病害的发生。可以对部分秧苗进行适时移栽,合理密植[1]。遇干旱情况时注意浇水,防止返盐影响稻苗生长。并根据苗情施肥,确保秧苗健壮。秧龄三叶—心时便可移栽。秧龄一般在30d左右。
2 水稻旱育秧肥水管理
苗床地翻挖后需要灌足底水,标准是土壤吸水达到饱和状态。底水不足则会导致种子发芽不整齐,甚至不发芽。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土壤情况,确定施肥量。前期固定用肥量,后期适当减少。施肥时需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方式,采用“单元素肥料 + 多元复合肥”、“追肥 + 基肥”、“化学肥料 + 有机肥”的模式。在当地气候、肥力、栽插期、土壤质地、苗情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对制定晒田时间。排水晒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有利于水稻通风透光,增强抗逆性,提高抗稻瘟病的能力;有利于提供旺盛氧气、促进水稻根系活力,加快根系生长速度,提高根系的质量,扩大根系的活动范围,增进根的吸收能力。一般情况下排水晒田的时间是在水稻有效分蘖末期,即6月末至7月初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一般为7d左右。
3 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注意事项
3.1 病虫害防治
生物防治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极大地降低化学农药的施加量,为水稻害虫的天敌提供生活环境,如寄生蜂、瓢虫、蝴蛛、赤眼锋、绒茧锋、姬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阿巴美丁、苏云金杆菌乳剂、有效霉素类生物药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化学药剂应该要选择生物农药和毒性不高、无残留且强效的农药,以保健栽培为基础,配合药剂预防。尤其是要注意在孕穗破口期、秧苗期的病虫害。为高效预防病虫害,农场应加强水浆管理等农业措施,狠治稻飞虱和稻叶蝉,消灭病毒病的传毒媒介,并注意苗瘟的防治,单季晚稻和后季稻秧田以防治苗叶瘟和稻蓟马为主,兼治胡麻斑病,稻飞虱和盗叶蝉等,药剂可选用稻瘟灵和春雷霉素于乐斯本混合喷撒。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精准掌握病虫害防治指标,以便更有效地降低大规模病虫害现象发生的风险。
3.2 收获
收获时间对稻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过早或过晚收获均会影响稻谷的质量。普遍来说,早稻7月上中旬成熟,中稻9月中下旬成熟,晚稻10月上中旬成熟,生育期天数一般为120d左右。因各地的地理因素、栽培方式、生产水平不尽相同,需各自根据水稻具体生长情况找出最佳收获时间。不同质量的水稻可通过分收、分晒,选用机收、机械烘干等各种方式提高稻米质量。当一般水稻95%以上外壳呈黄色,谷粒定型变硬,米粒呈透明状,就是最佳的收获状态。在天气晴好或条件允许的时候,分段割晒可明显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也可避免灾害造成损失。收割后迅速将稻谷摊开薄晒,注意不可长时间大堆存放,需每天轻摊翻动,当种子含水量降到15%以下时,即可单独贮存[2]。
4 结语
水稻旱育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充分利用的水稻秧苗期具有良好的耐旱性,极大节省了水稻种植所需的水资源,肥料等其他成本,推进了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种新型的集成技术能有效地摒弃传统水稻种植的缺点,给水稻种植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