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白条党参”地理标志和生产方式研究
2019-02-20许爱霞李玲玲毛正云
许爱霞,李玲玲,毛正云
(1.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定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定西 743000;3.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甘肃 定西 748100)
1 生产地域特定
陇西县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包括南山二阴区、水川区、北山干旱区,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质疏松,土层深厚。
陇西县水资源总量1.78 亿m3,年总开采量可达3300万m3,渭河流经县内46.1km,南北7条支流均有灌溉之利。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mm,蒸发量1440mm。年平均日照时数2292h。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是中药材种植的适宜区域。
2 独特的产品品质与安全要求
2.1 外在感官特诊
陇西白条党参属桔梗科植物。主根呈圆柱形,条长直、粗壮,芦下1cm处直径0.4cm~1.8cm,长15cm~45cm,表皮鲜品呈乳白色,干品微黄,断面平坦,皮部乳白色,木部淡黄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全体有纵皱纹和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甜,嚼之无渣,俗称"小人参"。
2.2 内在品质指标
陇西白条党参具有养血、健脾、补中、益气、降压、生津、抗癌之功效。所产陇西白条党参产品质量必须符合《中国药典》和《甘肃省定西市药材地方标准》要求。
2.3 安全要求
陇西白条党参生产中应以农家肥为主,农药使用应符合《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1-8321.9)。采挖后,晾晒、分选、包装过程中拒绝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品;包装袋材料应符合国家环保与食品安全要求。
3 生产技术要求
3.1 产地选择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2016)要求。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
3.2 生产过程管理
3.2.1 育苗
播种前将种子用40~45℃的温水浸泡 5min,然后装入纱布袋内,再水洗数次,置于砂堆上,每隔3~4h用15℃温水淋一次,经过5~6d,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一般分条播、撒播两种,采用畦育苗,播种密度2600~3000粒/m2,播种量12~14 kg/hm2,播后用草或禾本科作物秸秆均匀覆盖,厚度约5cm。苗床保持湿润,苗高3cm再全部揭掉覆盖物。小苗生长到5~7cm时进行间苗,平均苗间距3.0~3.5cm,密度以800~1000株/m2为宜。来年春季土壤解冻后,移栽前起苗,将挖起的苗子按20%带土量,扎成400~500g小把,装入麻袋或塑料编织袋,待移栽。
3.2.2 选茬整地
选择3年以内未种植党参的豆类、薯类、油菜、禾谷类等茬口种植,实行轮作制。前茬作物收获后,立即灭茬深翻、晒垡、纳雨。
3.2.3 配方施肥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重施基肥,适施追肥,增施有机肥。基肥要适当深施,合理施用氮、磷肥,适量补充钾肥。
3.2.4 移栽
早春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土壤完全解冻后进行移栽。播量25~30kg/667m2或5~6万株/667m2。开沟25~35cm,坡度50~60度,耙细沟前坡土块,株距5~7cm。移栽时将参苗摆入沟前坡,根系自然舒展,参头距地表2~3 cm,栽完一行后,以行距20cm再开沟,取土覆盖前沟,依次进行。
3.2.5 田间管理
株高6~9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松土深度5~7cm,破除板结。以后每隔1月除一次草,当党参地上茎蔓交互占满地表时,只需拔出大草即可。6月下旬至7月中旬,对苗高30~35cm的植株,在距地面15cm左右处打尖,一般打尖2次。
3.2.6 病虫害防治
党参病虫害较少,病害主要有锈病和根腐病;虫害有蝼蛄、小地老虎、蛴螬、蚜虫、红蜘蛛等。除在侵染率高、危害严重的极端情况下配合物理和生物防治,采取一定的化学防治措施之外,一般不施用化学农药。
3.3 产品生产记录、收获、初加工、贮藏
3.3.1 生产记录
生产基地应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记录应包含播种时间、田间管理、农业投入品名称及施用时间、产品收获时间、产品流向等内容。生产记录档案保存期限为2年。
3.3.2 收获
待地上部变黄干枯后,割去地上藤蔓,一周后起挖。
3.3.3 初加工
收挖后的党参按粗细大小分成等级,用细线串成1米长的串,晒干或烘干至含水量在12%以下待出售或入库。
3.3.4 贮藏
应置于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贮藏库内储藏,注意防虫、防鼠、防潮,必要时可密封臭氧充氮养护。夏季应转入低温库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