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瓜灰霉病发生症状识别与综合防治
2019-02-20王宣怀徐志豪陈新娟
王宣怀 徐志豪 陈新娟
灰霉病是全国各地露地、保护地蔬菜上常见而且较难防治的一种病害,为害作物包括瓜类、茄果类、十字花科、百合科、菊科等多种蔬菜。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发病蔓延速度很快,导致大面积烂叶、烂果,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为害尤其严重。本文重点讲述节瓜灰霉病的发病特征和综合防治技术。
1 病原及发病特征
灰霉病由真菌中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侵染所致。条件适宜时,整个生育期的花、果、叶、茎等各个器官均可发病,但是主要发生器官为败花、幼果和衰老叶片。
果实发病时,病菌多从残留花瓣及柱头处侵入,初呈水渍状褐色小斑,病斑逐渐扩大引起花器变软和腐烂,然后再向果脐及果蒂部扩展,果实发病部位呈现灰褐色水渍状腐烂。病斑表面有灰褐色霉层,湿度大时会有明胶状液体流出(图1)。
叶片发病时,病菌多由叶尖或叶缘开始侵入,叶缘出现灰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表面有薄层灰褐色霉层(图2、3、4)。 发病后期,病斑呈灰白色,病、健组织分界明显(图 5)。
茎蔓发病,一般多发生在分枝处或茎基部,初呈浅褐色水浸状小点,后扩展成长条形病斑,严重的绕茎一周,导致茎部腐烂、瓜蔓折断,病部以上茎叶枯死,湿度大时病斑表面生有灰色霉层。
2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灰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病原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于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条件适宜时,灰霉病菌的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从伤口、残留花瓣、未脱落的柱头、叶边缘、衰老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植株导致发病。带菌的花粉、花瓣、病果、病叶成为侵染次生源,病原菌随气流、雨水、露水、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灰霉病多在冬季和春季的连阴雨雪天气条件下发生,高湿和持续的低温寡日照天气是引发灰霉病的重要原因。高湿维持时间越长,发病及蔓延速度愈快。病原菌在4~30℃温度范围内均可萌发,但发育适温为10~20℃。与萌发适宜温度相比,空气湿度对灰霉病发生的影响更大。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时,特别是植株表面结露有水膜持续时间长,非常容易引发灰霉病。当气温超过30℃或空气相对湿度低于90%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基本停止不再蔓延。
3 综合防治技术
灰霉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很难彻底消除,条件具备时病菌孢子很快分生繁殖引发病害。该病的核心防治技术就是去除病菌、抑制病菌萌发。良种良法配套才能有效综合防治,具体如下。
3.1 选择抗病良种,增强品种抗性
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果实表皮无蜡粉的节瓜品种对灰霉病菌的抗性较强。
3.2 减少初侵染源
对种子、苗床、种植田、大棚进行清理与消毒。①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 h后播种。
②育苗或定植前,仔细清除苗床、种植田中的残枝败叶。
③定植时,提早半个月以上扣棚,利用高温或熏蒸剂提前杀菌消毒。另外,每年夏秋季利用40℃以上高温密闭闷棚半个月以上,进行高温杀菌消毒。
3.3 改善环境,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①采用高垄、地膜覆盖、膜下灌溉等利于除湿的栽培方式,同时垄沟地面铺一层稻草或麦秆毯,既可吸收地表水,还能保温,减少因高湿大温差所造成的结露。
②选择晴天上午灌水,避免大水漫灌,推荐膜下滴灌。气温低时,不宜在下午或阴雨(雪)天浇水。
③覆盖大棚、温室的薄膜最好选用透光率高的紫光膜。保持棚膜洁净、合理密植、及时整蔓,提高通风透光率。拱架式栽培,株行距要求80 cm以上。
④科学进行通风管理,晴天时,建议推迟上午通风时间,使棚内温度保持28℃以上一段时间后再通风,起到高温抑菌作用;当下午空气返潮时再关闭通风口。在气温低的阴雨天,尽量早通风,延长通风时间。尽量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
⑤寒流来时,注意保暖,防止发生冻伤后引发灰霉病。
3.4 及时清洁田园,减少病菌再污染
①种植过程中,注意区分健株与病株,以防人为传播病菌。
②及时摘除病残体,摘除病残体时,用塑料袋套住病体后再摘除,摘后放入袋中,并带到田外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散发传播。
③拉秧后,及时彻底清除所有农残体,集中销毁。
4 药剂防治
①可以密闭的大棚、温室栽培设施,推荐采用百菌清、腐霉利、腐霉·百菌清、异丙威等烟雾剂进行防治。因为喷施液体药剂,反而会加大田间空气湿度,防治效果适得其反。
②使用液体防治药剂时,最佳方法是选择晴天上午,在利于通风除湿的情况下,对叶片正反面和地面进行仔细喷施。病株周围的植株重点防治。推荐药剂有啶酰菌胺、嘧霉胺、异菌脲、异菌·多·锰锌、乙霉威、甲硫·乙霉威、腐霉利、己唑·腐霉利、唑醚·代森联等。
③灰霉病得到有效防治的标准是:病部干枯、无霉层。不同药剂交替使用,用药的间隔天数及用药次数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喷施间隔时间3~4天,连喷2~3次,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