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创机械通气在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2019-02-20肖明艳王斌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动脉血肺动脉呼吸衰竭

肖明艳 王斌

肺动脉高压为临床常见疾病,是指肺动脉压力升高并超过一定界值的病理生理和血流动力学状态[1],它既可以是一种并发症,也可以是一种独立疾病或综合征[2]。由于肺动脉高压常合并有肌型肺血管丛样病变,会给患者呼气换气功能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很可能并发呼吸衰竭等其他严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机械通气技术不断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生命[5],目前临床有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两种,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肺动脉高压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探讨无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肺动脉高压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n=50)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0~80岁,平均(65.7±2.6)岁;对照组(n=50)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66.1±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50例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选择无创面罩呼吸机,设定同步间歇+压力支持模式,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20次/min;初始压力:0.29~0.49 kPa;压力支持水平: 0.78~1.47 kPa;氧含量:40%~100%;对照组50例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选择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的方式,各项参数与观察组患者相同。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氧合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1)血清细胞因子:包括脑钠肽、内皮素-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2)氧合功能:包括氧合指数、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3)并发症:包括心衰、低血压、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完成组间临床指标的比较,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内皮素-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脑钠肽水平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钠肽、内皮素-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3、11.35、5.98、9.32,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患者的两组脑钠肽、内皮素-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均有统计学差异(t=42.5249、16.2409、9.8639、3.2017,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氧合功能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00%/34.00%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措施的效果与并发症关注度有所提高。呼吸衰竭是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常见并发症[6],因老年患者各项生理功能退化,致使其心肺功能代偿能力、系统性应激能力、外周组织抵抗缺氧能力、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能力降低[7],所以即便在积极治疗后,引起恢复能力不强,器官功能不协调,并发呼吸衰竭后死亡率还是很高[8]。常规机械通气是通过气管插管实现的,虽然具有效果,但气管插管增加发生炎症并发症的风险,脱机难度大[9],无创机械通气是一种面罩式辅助呼吸方式[10],可有效保留患者呼吸道生理防御功能,降低感染性并发症,且操作简便,因此被广泛运用于临床[1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对比(±s)

脑钠肽(pg/mL) 治疗前 220.5±4.6 220.7±4.3 0.2246 0.4114治疗后 212.3±4.5 173.6±4.6 42.5249 <0.0001内皮素-1(ng/mL) 治疗前 93.2±6.1 93.4±6.0 0.1653 0.4345治疗后 67.6±2.1 56.2±3.1 16.2409 <0.0001白细胞介素-6(ng/L) 治疗前 31.6±2.7 31.8±2.5 0.3843 0.3508治疗后 16.4±2.8 10.2±2.0 9.8639 <0.0001 C-反应蛋白(mg/L) 治疗前 38.0±4.2 38.2±4.0 0.2438 0.4039治疗后 28.6±5.5 20.2±5.4 3.2017 0.0150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氧合功能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氧合功能对比(±s)

氧合指数 治疗前 35.0±2.0 35.2±1.8 0.5256 0.3002治疗后 23.7±1.6 18.7±1.5 16.1206 <0.0001动脉血氧饱和度(%) 治疗前 69.6±9.8 69.4±9.9 0.1015 0.4597治疗后 85.9±6.4 94.2±6.2 6.5865 <0.0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 治疗前 68.8±5.2 68.4±5.7 0.3666 0.3574治疗后 53.0±3.2 45.7±5.1 8.5734 <0.0001动脉血氧分压(mmHg) 治疗前 60.0±8.7 60.4±8.2 0.2366 0.4067治疗后 86.9±12.5 94.3±11.4 3.0930 0.001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为了探讨无创机械通气在老年肺动脉高压患者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选取100例老年肺动脉高压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无创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和氧合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内皮素-1、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脑钠肽水平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钠肽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00%/34.00%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氧合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无创机械通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学者林青青等探讨了机械通气对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创机械通气临床效果满意,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2]。

综上所述,对肺动脉高压并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能有效避免医源性损伤,改善患者氧合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动脉血肺动脉呼吸衰竭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8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临床诊治分析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