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好模型,破解压轴题
2019-02-20万浩浪
万浩浪
【摘要】中考数学压轴试题,总给人以启迪。以“2019年广州市中考数学题第24题”为例,是一道延续往年创新风格的压轴题,题面简洁明快,但内涵极为丰富。本文从构建合适的基本模型着手,探究多种解法,破解压轴题。
【关键词】构建模型;压轴题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现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它明确地表述了这样的意义:建立模型思想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考数学压轴试题,是中考试题的创新重点和难点高潮,思维深度、广度最大的内容,综合性、灵活性最强的设计。中考压轴题的训练,是锻炼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良机。本文以“2019年广州中考数学题第24题”为例,本文从构建合适的基本模型着手,探究多种解法,破解压轴题,与同行共研。
一、[题目呈现]
24.如图,等边中,AB=6,点D在BC上,BD=4,点E为边AC上一动点(不与点C重合),ACDE关于DE的轴对称图形为AFDE。
(1)当点F在AC上时,求证:DF//AB;
(2)设AACD的面积为S1,AABF的面积为S2,记S=S1-S2,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S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B,F,E三点共线时,求AE的长。
本题是一道延续往年创新风格的压轴题,它的信息量大,综合能力强,灵活度高,能全面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考察动态分析能力,在动态几何变换的背景下考查的旋转最值和解直角三角形等。
二、解法探讨
24题(1)(2)都是和动点F有关,(1)问点F位置是在AC上,利用全等的知识比较容易求证,这里不祥细阐述。(2)问S=Sl-S2是否存在最大值?期中S1可以算出来是常量,S2是变量,主要是由动点F的位置决定的,若S有最大值,则S2就是最小值,那又如何判断s2有最小值?根据S2=1/2ABhF(hk表示点F到边AB的距离),因为AB=6,所以要使S2最小,就是最小,点F在什么位置时候hF最小?这个就是大部分学生的难点,因为点F是动点,学生的思维混乱,无从下手。
构建模型一:hF的最小值一箭穿心成共线(点D、點F、点H三点共线)。
为了突破难点,我们就关注点F,既然它是一个动点,就去探究其运动路径,因为△CDE关于DE的轴对称图形为△FDE,所以FC=DC=2,不难发现点F是以定点D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弧上的一点,如图2,于是问题就转化为探究圆上一点到直线的最小距离,即过点D向AB作垂线段DH与OD相交得到与AB距离最近的点F。因为hF=DH-DF=DH-2所以hF也最小。S存在最大值连接AD,AF,BF,过点D作DH⊥AB于H,如图5∵CD=2,等边三角形ABC边长为6,BD=4,BH=2,DH=2√3,∴S1=S△ACD=1/2×3√3*2=3√3,由于S= Sl - S2,当S2有最小值时,S有最大值,
∵△CDE关于DE的轴对称图形为△FDE.
∴FC=DC=2,即点F是以定点D为圆心,r=2的圆弧上的一点,
∴S2=1/2ABhF=1/2*6hF=3hF
当点F恰好落在DH上时,有hF最小值=DH-r-2
S2最小值为S2=3hF=6√3-6,S最大值为
3√3- (6√3-6)=6-3√3.
[反思]要突破难点实际上是为学生建立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已知直线距离的最小值问题模型,解决此问题的通法是回到定点D来解答,先确定DH的最小值(垂线段最短)再减去定长DF,从而解决此问题。
构建模型二:最小值化折为直
解法2:S存在最大值。与解法1相同的部分不重述了,主要说难点,如何求FH的最小值,关注动点F落在何处,如图3,任取动点F'(不在DH上)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与垂线段最短性质知DF'+F'H'>DH'>DH(DH=DF+FH),且DF、=DF-2,所 以F'H'>FH,当F'点恰好落在DH上点F重合时,此时F'H'=FH取得最小,补全图形如图4。
[反思]要突破难点实际上是为学生建立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模型,当两边之和与第三边(定值)重合时,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定长DH与2的差。
(3)当当B,F,E三点共线时如图6,求AE的长。
要求AE的长,可设EC=x,则AE=6-x,此时要找到关于x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问题就解决,但大部分同学不知如何找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个也是此问的难点。
构建模型三: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突破。
解法1如图7,过点D作DP⊥BE,过点E作EQ⊥BC,
由此可知(1)知△DCE≌△DFE,设CE=x,则EF=x,DF=DC=2,∠DFE-∠c=60°,在Rt△DFP中,PF=DF=1,PD=√3在Rt△BPD中,BP=√BD2-PD2=√42-(√3)2=√13,sin∠DBP=DP/DB=√3/4在Rt△BPD中,QE=EC·sinC=√3x/2在Rt△BPD中:BE=BP—PE+EF=√13-1+xsin∠EBQ=EQ/EB=√3x/2/√13-1+x∵∠DBP=∠EBQ∴√3/4=√3x/2/√13-1+x解得:x=√13-1,∴AE=AC-CE=6-(√13-1)=7-√13
[反思]“直角三角形模型”是平面几何一种基本图形,解法1主要是利用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知识找准等量关系,列出关于味知数的方程完成解答。
解法2:如图8,过点D作DP⊥BE,过点E作EQ⊥BC,
由可知(1)知△DCE≌△DFE,设CE=x则EF=x,DF=DC=2,∠DFE-∠C=60°,在Rt△DFP中,PF=1/2DF=1,PD=√3,在Rt△BPD中,BP=√BD2-PD2=√13,在Rt△DFP中,CQ=1/2CE=1/2x,QE=√3x/2,在Rt△BEQ中,BQ=BE-CQ=6-1/2x,BE=BF-PF+EF=√13-1+x,由勾股定理,可得:BQ2+QE2=BE2即:(6-1/2x)2+(√3x/2)2=√13-1+x)2解方程得:x=√13-1,所以AE=AC-CE=6-(√13-1)=7一√13.
[反思]解法2主要是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识找准等量关系,列出关于味知数的方程完成解答,但前提仍是在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中才能破解。
解法3:由折叠得,∠EFD=∠ECD=60°,DF=DC=2,如图,过D点作DG⊥BE交BE于点G,过B点作BH⊥AC交AC于点H,在Rt△DFG中,FG=DF·cos∠DFG=√3在Rt△BGD中,由勾股定理得,BG=√BD2*GD2=√3,∴BF=BG—FG=√13-1,在Rt△BHC中,CH=BC·cos∠=3,BH=BC·sin∠C=3√3设CE=EF=x,则HE=CH-CE=3-x,BE=BF+EF=√13-1+x,在Rt△BEH中,由勾股定理得:BH2+EH2=BE2即(√3)2+(3-x)2(√13*1+x)2解得x=√3-1,∴AC-CE=7-√13,。
[小结]解法3仍是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识找准等量关系,列出关丁味知数的方程完成解答。
解法4:由折叠得:
∠EFD=∠ECD=60°.DF=DC=2,
当B,F,E三点共线,∠BFD=180°-∠EFD=120
过点D作DG⊥BE交BE于点G.在Rt△DFG,FG=DF·cos∠DFG=1,DG=DFsin∠DFG=√3,在Rt△BGD中,由勾股定理得:BG=√BD2-GD)=√13,∴BE=BG-FG√=√13-1,∵BD/CD=√13-1,∵BD/CD=2,∴S△BDE/S△CDE=2由折叠得:教△EDF≌△EDC,∴S△EDF=S△EDC,∴S△BFD=S△EDFBF=EF=CE=√13-1,∴AE=AC-CE=7-√13
[反思]解法4是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和面积法进行计算。尤其是用面积公式来推理,很多学生难以想到,主要抓住折叠的性质及△EBD与△EDC的面积比=2:1,推出BF=FE=EC,从而算出EC,所以在解题时一定要“读题”,对题目中的条件在大脑中有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根据条件的特征和相互联系发现解题的途径。
解法5:当B,F,E三点共线时,有ED平分∠BEC,设EC=X,在△EBC中,由角平分线定理得BE/EC=BD/DC ∴BE=2x过点E作EH⊥BC交于点H,在Rt△EHC中EH=√3x/2,HC=1x/2,则HB=6-1x/2在Rt△EHB中:BE2=BH2+HE24x2=3x2/4+(6-1x/2)2解得:x=-1+√13∴AE=AC-x=7-√13
[反思]解法5是利用勾股定理和角平分线定理找准等量关系,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完成解答。此方法相对上面的方法计算相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
构建模型二: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比突破。
解法6:作∠HFB=60°,过点D作DG⊥BE于点G
∵B,F,E三点共线 ∴∠DFH=60°
又∠ABF+∠FBH=∠FBH=∠FDB=60°
∴∠FDE= ∠ABF 又∵∠DFH=60°=∠A
∴△DFH∽△BAE
∴DF/AB=FH/AE,设AE=y,
∴2/6=FH/AE可算出FH=1/3y
在Rt△DFG中,FG=DF·COS∠DFG=1,DG=DF·sin∠DFG=√3,
在Rt△BGD中,由勾股定理得:BG=√BD2-GD2=√13
∴BF=BG-FG=√13-1
又∠BFH=60°=∠C,∠FBH=∠CBE(公共角)
△FBH∽△CBE
∴FH/CE=FB/CB
∴(1/3y)/(6-y)=(√13-1)/6,解方程可算出y=7-√13
[反思]構造“相似”模型一种常见的方法,解法6在本小题中利用的角去构造两个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比建立方程完成解答。
三、题后启示
(1)初中生应具备数学建模能力,纵观初中数学教材不难发出,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代数式、关系式、方程、函数、不等式,及各种图表、图形等都是数学基本模型。如以上每一种解法都是在构建基本模型下探寻的,不管是直接方法还是间接方法,其主线是从几何的背景出发,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列出方程,求出结果。要破解压轴题的前提是构建合适的基本模型。
(2)对于此类压轴题,师生希望“解一题,会一类,通一片”,希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需要学生平时注重积累基本模型,并要全面地对其归类,理解“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逐步熟练地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