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之我见

2019-02-20丘莉娥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

丘莉娥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而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如何改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教学内容和思想观点被学生接受并用以规范他们自己的行为,已成为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理念

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我国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虽然其中不乏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财富,但也有不少陈腐封闭的内容,以之育人,只能养成孩子唯书、唯上的道德品质,缺乏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不仅是按规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而学生道德主体性和人格精神的发展,不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应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己去体验现实生活,去思考,去选择,去行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以立足素质教育,面向社会现实,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和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实实在在地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认认真真地上好思想品德课,坚持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有机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

21世纪的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奇、活泼好动的特性。他们社会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接受能力强,社会上许多事物及其不同的看法已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了印记。如再用以往那种“生硬灌输、说教训诫”的方法育之,将会导致学生对思品课“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后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理服人、以法治人,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懂得爱清洁、讲卫生、不得病的道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说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笔者借助显微镜,组织学生观察痰,当学生第一次看到形态各异、蠢蠢而动的细菌时,感到既新奇又惊讶。这时笔者再进行讲述,把生病和细菌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突破教材的难点、重点,这样做使学生看了信、听了懂、知了行。在他们幼小心灵里播下一颗保持环境卫生的种子。再如,有关“爱惜粮食”的教育,学生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但又很难接受一粒饭都不能浪费的做法。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适时地点拨、暗示。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了一致认识,一年一次的水稻,从播种到收成,农民要用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地辛勤劳动,才有收成。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学生获取的这些认识,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并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改进教学形式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一般以班级授課形式进行。但由于形式的发展和学科的特点,笔者对有些内容采取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逐步养成的。因此,教学形式的重心应考虑由“道德认知”移向“道德实践”,力求学生认知和践行的同步发展。这样的做法,将强化养成教育的养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如,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梳头、穿衣服、系鞋带”等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能进一步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去认识、理解、提高,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从小培养自理能力,使道德与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笔者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社会在发展,观念在更新,教育要跟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在借鉴和吸收传统方法之精华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一套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合乎德育目的性、德育规律性的新思路、新知识,全面实施素质化教学,提高德育实效,迎接时代的挑战。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