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有效练习之“三讲究”
2019-02-20毕秋萍
毕秋萍
【摘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所以,高年级数学课堂要达成有效练习应在练习策略上注意以下“三讲究”:一是讲究融会贯通;二是讲究借图思考;三是讲究顺势而为,努力使课堂练习成为有效练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练习;融会贯通;借图思考;顺势而为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所以,有效练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体现。有效练习除了最为常谈的在练习设计时“讲究针对性”“讲究层次性”等外,笔者认为,高年级数学课堂要达成有效练习还应在练习策略上注意以下“三讲究”。
一、讲究融会贯通
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是由众多的知识点贯穿而成的知识链。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都承载着推动新知识的形成、巩固旧知识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搭通知识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对形成知识点的“知识源”进行综合理解融会贯通,以便有效地练习,建构更高级的知识网络。
如,下面这道题目:学校购进科技书和故事书共64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5,科技书和故事书各有多少本?这道数学题最明显的特征是属于“和倍问题”的解决问题,以五年级所学知识,学生会用列方程方法解答。设故事书有X本,科技书有3/5X本,列出的方程为X+3/5x=640,解出故事书400本,科技书240本。但是到了六年级,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把知识融会贯通,把“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5”看成是“科技书与故事书的比是3:5”,运用按比分配知识解答起来就更简便了,也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填空题:5/8=( )%=15÷()=():40=( )(填小数)。这道填空题是六年级的常练题,融汇了分数、除法与比三者的联系及分数、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练习时教师要理顺这三者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用知识点,以便有效地练习,建构更全面完善的知识网络。
数学学习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和完善的过程。练习时讲究融会贯通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过程,并通过完成这个过程提升学生的能力感。
二、讲究借图思考
高年级的数学练习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解题时往往需要借助图例,以达到正確理解题意、降低难度、准确解题的目的,以便有效地练习。
如,学习了圆环的面积后,会有这样一道与生活情境相关的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解题能力。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m,在它的周围有一条宽2m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表面是求小路的面积,实质是求环形的面积。根据环形面积公式,必须想办法找出外圆半径R和内圆半径r。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好的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若解答时单靠凭空想象难以正确理解题意,学生往往会出现R=(10+2)÷2的计算解答,从而造成错误。因此,我会指导学生借图思考,画出如图一。学生很容易发现外圆直径D是(10+2+2),所以R是(10+2+2)÷2,因为两边都要加上小路的宽度。
又如,“一个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水,当把一个不规则铁块放在水中,水面高度由原来的10厘米上升到12厘米。这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是多少?”解答这道题,单看文字审题学生也是难以弄懂题意,难以弄明体积置换的关系,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学生借图思考画出图二,把题目条件呈现,并示意不规则铁块的体积就是2厘米高的水的体积。一幅简单的草图,就能把看似复杂、难以理解的题意表示得清清楚楚,轻松地解答了题目。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借图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是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要求和训练,学生借图思考的意识明显增强,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大大提高。
三、讲究顺势而为
为了有效地练习,教学前老师往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能力水平、掌握情况进行预设。但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思维灵动变化和具体情境的不同,常常会有意料之外的生成。
如六年级数学下册有这么一道题:有块正方体的木料,它的棱长是6dm。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回忆了在正方形里画最大圆的要求是以边长为直径。同样,这道题要把正方体加工成最大的圆柱就要以边长为底面圆的直径、以正方体高为圆柱高。一切在我的引导下顺利解决,大部分学生齐刷刷地举起手来表示解答正确。
正想进入下一道题目,一位男同学冒了一句:“如果再把这个圆柱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又是多少呢?”我听了心里想:别捣鬼!可是,同学们的目光都已经投向了提问的这位男同学,并流露出“你真会想问题”的羡慕之情。究竟是敏锐地把握住灵动的生成还是按我原有计划进入下一题?教育的智慧提醒我:顺势而为,灵动的生成比呆板的预设更精彩。我连忙说:“这个问题还真有意思哦,如果把这个加工出来的最大圆柱再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又是多少呢?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哦”孩子们都饶有兴趣的埋头苦算,只有刚才那位男同学却在悠游轻松——我想:这家伙自己点了火还置身度外。很快大部分同学也都算好了经过一番校对也基本算对了,都有一种挑战成功的喜悦流露脸上。
正想感谢刚才提问题的男同学,他又冒了一句说:“这方法太麻烦了”。大家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他,等着听他的高见。于是,他在老师的邀请众人的期待下娓娓道来:“我是这样想的,要把圆柱加工成最大的圆锥就要让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根据‘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们直接把刚才最大圆柱的体积乘1/3就可以得出结果了”。
大家听了连连点头,小家伙还真会想问题,看来不是故意找茬的。我为自己顺势而为——提供机会给他表现表现而庆幸,这意外的精彩生成让大家都学会了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去简便解决问题。由此可见,顺势而为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呆板的预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了意外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总之,有效练习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体现之一,有效练习讲究一定的技巧,需要教师为之不断努力和探索,只有在实践中创新做法,才能使课堂练习成为有效练习。
参考文献:周瑞鹏.课堂练习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