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阅读与写作间的桥梁助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
2019-02-19王素英
摘 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学科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因为学生所处语言环境的限制,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不利于在倡导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的发展。而英语阅读和写作成绩作为检验学生英语综合知识的手段,是衡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标准之一。因此,如何建立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衔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写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英语写作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在英语的学习中,最能体现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方法就是英语的阅读和写作,所以,如何构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促进,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是我们作为任课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本文就以此为目的,以初一英语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好英语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衔接,促进学生发展。
一、 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无论是何种语言的写作,写作素材的积累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中,所谓的写作素材的积累指的是单词、语法、句型的积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的词库,矫正学生的语法,学习不同句型的表达方式,然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英语写作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例如:我们在日常阅读时,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些有特点的句型、固定搭配、俚语等摘抄在笔记本上,让学生课后记忆。比如:Those who(……的人),It is conceivable that+句子(可想而知的),Spare no effort to+V(不遺余力的)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加深对英语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做一些准备。
二、 通过写作理解阅读表达
在英语的学习中,对于阅读的理解一直是学生英语阅读中的一大障碍,不同单词的不同搭配表达的含义天差地别,而在以中文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对于英语的运用和学习是非常不利的,也就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时,读不懂英语的思想表达,使阅读效果低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写作来提高英语的利用率,通过英语写作,给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机会,创设出适合英语表达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时,就算学生对个别单词不认识,也能够通过语感来猜测出句子的大概意思,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例如:(My holidays) This summer, I was very happy. Although I didnt go out to travel. But my friends and me to a nursing home to help old people.这样一段话,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不知道nursing home(养老院)是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学生通过写作培养了语感,学会灵活猜测英语表达,那么就很容易通过下文的help old people(帮助老人)来猜出nursing home的大致意思,那么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通畅,对于文章的理解力也更加深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三、 阅读与写作正向循环,共同提升
在英语的学习中,阅读和写作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是共存共生的关系,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样的,写作水平的提升对阅读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将从两者之中学到的知识相互应用,进而形成正向的循环,使得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共同提升。
例如:在学习完《Why do you like pandas?》这一课的2b部分的文章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单词,句型,语法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英语作文,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英语的语感,熟悉英语的搭配,再将得到的新的收获运用到英语的阅读中,以此建立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构建英语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初中正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随着阅读与写作素养目标的提出,对推进和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作为任课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在英语中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努力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水平,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乐.浅谈基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训练[J].基础教育参考,2016(21):43-44.
[2]熊春林.初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与学改革的深入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7(21).
作者简介:
王素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