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思南县渔溪沟村农村“三变”改革路径研究
2019-02-19刘智勇
王 帅,刘智勇,张 明
(铜仁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经营管理站,贵州 铜仁 554300)
1 改革路径
(1)盘活资源要素。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分片包干、入户走访”等形式,村支两委干部深入9个村民组,认真开展土地确权登记和清资核算。对村集体资产和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登记,对农民房权、林权、地权、收益权进行清算,推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行统一收储、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盘活农村沉睡资本,为资源入股和抵押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吸纳村民股金347万元,整合扶贫及其他资金326万元,流转土地73.33hm2。
(2)做强改革载体。采取优化重建、抱团发展模式,统筹考虑人员力量配置和功能作用区分等因素,整合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和股金互助社,组建集体经济合作联社,提高服务效能。同时,由合作联社发起成立建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集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群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建立红苕粉和土面条加工厂、酒厂、养殖场,收购建军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2016年,村企总产值达1026万元,盈利266.7万元。
(3)创新工作机制。按照“共建联营”原则,成立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主任及5名企业经理担任副组长,村民代表为成员的村企联管工作组。制定《渔溪沟村重大事项联议机制》,采取“村委会委托、工作组牵头”方式,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社员代表大会等会议表决通过村级重大事务处理、村企管理层选举、产业投资、开办企业等事项。同时,工作组统筹选派4名村干部到企业担任管理员或指导员,遴选3名优秀管理者到村委会担任村级事务助理,把企业管理理念“植入”村级管理中,协助村支两委开展项目征地、集中建房、危房改造、贫困户安置帮扶、医疗卫生等事务,将优惠政策带到村企,帮助企业吃透国家政策,对接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更多项目落户企业、扩大再生产。目前,联管工作组共协调项目6个,涉及资金326万元。
(4)构建利益联结。该村以股份制合作为基础,采取“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发展模式,实现集体获利、企业赢利、村民得利。一是创新连心扶贫模式,共享政策红利。整合村委和村企人力资源,成立连心帮扶工作组,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农技服务和创业就业帮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用活“精扶贷”、“特惠贷”等优惠政策,指导贫困户将资金入股集体经济合作联社获取红利。建立村级公益基金会,广泛动员企业员工、村干部、在外知名人士为贫困户捐资捐物,为患大病重病、子女就学的困难家庭及鳏寡孤独者提供生活保障。2016年,累计帮扶贫困户47户,提供就业岗位73个,资助培训学习25人,资助学生54人,带动35户137人脱贫。二是创新利益分配模式,共享经济红利。推出“334”利益分配模式,将产业发展税后利润的30%作为村民入股分红,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40%作为村企收入。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0万元,兜底扶贫支出4.7万元;村民股金分红50余万元,每股(1万元)分得红利1444元;村企收入106.6万元,日常管理开支15万元,土地流转支付33万元,按照50%比例为村民代交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支出10.05万元。
2 取得成效
一是助力脱贫攻坚。流转73.33hm2土地种植葡萄和三红柚,带动贫困户35户37人脱贫致富;投入140万元建生态养殖场,年收入可达90万元,解决20名贫困人口就业;投入40万元成立渔溪沟红苕粉、土面条加工厂,年产值可达80万元,解决16名贫困人口就业;投入120万元建渔溪沟酒厂,年产值可达126.72万元、利润38万元;成立村家政清洁服务公司,服务县城新区,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
二是聚集闲散资金。以村集体经济为载体,吸收村民闲散资金,既壮大了集体经济规模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村民闲散资金投资效益。
三是盘活撂荒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全村52hm2撂荒土地变废为宝,在以前撂荒的土地上建起了砖厂,修起了安置房,种植了经济作物,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
四是带活集体经济。2014年以来,渔溪沟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兴办企业、做强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出了“联心、联管、联利”的村企一体化发展模式,助推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较2014年增长370%,现有村级集体经济400 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万元,较2014年增长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