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析

2019-02-19

新农民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二化螟卷叶螟平均值

宋 伟

(达州市宣汉县厂溪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四川 达州 635000)

1 我国水稻种植业农药运用现状

通过调查可知,我国水稻种植业在农药运用方面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资源浪费[1]。以某农耕地为例,其一般面积都属于水旱田,其中种植众多作物,并且遭受严重病虫害,若不及时解决,会给全部作物带来不良影响。这也就使得种植人员采取定期喷洒农药的方式,并且每次用药量都比较大,但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的农药中只有77%发挥了作用,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其次,运用方法不合理。农药中存在众多化学有毒物质,但在文化水平的限制下,种植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多施加农药的不良影响。同时,若长时间运用同种农药,那么病虫极易产生抗性,并最终导致药物无法发挥作用。另外,农药喷洒过多会导致作物变异,或者是存在较多毒性物质残留,在一定程度上会危害人们健康。最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在实际喷洒过程中,大部分农药会进入到田间,而在降雨的影响下,这些物质则会流入湖泊或者是渗入到土地中,不但会给饮用水源造成污染,还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

2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运用的农药减量增产技术

2.1 具体试验

本文主要选择某地区当作试验田,并将其划分成了示范区与对照区,面积都是3.33 hm2。该区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着较好的水利设施与交通条件,并且不具备使用性的引诱剂与杀虫灯,而且试验中运用的水稻品种是相同的。

2.1.1 试验设计

示范区主要运用的是40%的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混合剂,病虫害防治药剂则采取的是30%苯环唑和苯醚甲环唑的混合剂;而对照区选择的则是各种常规农药,如噻嗪酮、井冈霉素、毒死蜱以及三唑磷等。

2.1.2 具体试验

在示范区中,主要是在8月份将40%的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混合剂运用到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卵的孵化期中,其主要目的就是对4代稻纵卷叶螟与3代二化螟进行防治,具体用量是实施150g/hm2的对水喷雾。因此4代二化螟有着较低的残存基数,所以为了将用药量降到最低,并没有在示范区中展开单独防治工作。在水稻破口之前的5~7 d时,还应该加强对30%苯环唑和苯醚甲环唑混合剂的运用,实际用量就是实施300ml/hm2的对水喷雾。

在对照区中,农户可以自由决定要运用的药剂与具体施药时间,一共施加了5次药剂,具体如下所示:第一次,为了对二化螟进行防治,在8月6号施加了40%的三唑磷,用量是1.8 L/hm2;第二次,针对4代稻纵卷叶螟,在8月17号施加了40%的丙溴磷,用量是1.8 L/hm2;第三次,对于纹枯病,在8月26号施加了5%的井冈霉素水剂,用粮食3.75 L/hm2;第四次,为了对晚稻穗期的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在9月13号施加了40%的三唑磷、5%的井冈霉素水剂以及25%的噻嗪酮,具体用量分别是1.8 L/hm2、3.75 L/hm2以及750g/hm2;第五次,针对稻飞虱,在10月8号施加了25%的噻嗪酮与40.7%的毒死蜱,用量分别是750g/hm2和1.5 L/hm2。

2.1.3 结果分析

一方面,防治效果。结合病虫害防治效果的调查报告可知,对于二化螟枯鞘率,在示范区中,最高是3.8%,平均值是1.2%,而在对照区中,最高超过了10%,平均值也有3.5%;针对稻飞虱的数量,示范区的数量在每白丛200到400头左右,对照区的数量则在每百丛1200到2500头左右;对于纹枯病,在示范区中,病株率最高是9%,平均值是2.1%,而在对照区中,最高的病株率在15%左右,平均值是3.3%;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卷叶率,在示范区中,最高值在5%左右,平均值是2%,但在对照区中,最高超过了25%,平均值是8%。由此可知,相较于对照区,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示范区施药方式获得的效果更好,尤其是在稻飞虱防治中。同时,在水稻的分蘖初期,通过示范区施药方式,只需要施一次药就能够获得对照区两次施药效果。另外,由于4代稻纵卷叶螟有着较长的发生时间,在对照区中,种植人员虽然连续施加了两次药,但依然无法获得理想效果,但在示范区中,只需要将有着较长药效的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混合剂运用到这一病虫害的高峰期,即便只施加一次药,效果也比对照区效果好。

另一方面,水稻实际产量。以随机方式对4块稻田进行挑选,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在实际产量方面,相较于对照区,示范区的产量更高,平均值在6.97%左右,这也就表明示范区药物施加方式可以实现增产效果。

通过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水稻病虫害的实际防治效果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药剂选择、施药方式以及施药时间等。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混合剂具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毒性低以及效率高等优点,不但可以对稻纵卷叶螟与二化螟进行有效防治,还能够做好稻飞虱的预防工作,有利于水稻健康生长。同时,只要保证施药时间的合理性,苯环唑与苯醚甲环唑混合剂的运用不但可以对水稻病害进行防治,还可以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

2.2 运用措施

2.2.1 保证农药选择的合理性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想获得理想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必须对农药进行合理选择。通常情况下,种植人员应该选择残留较低、毒性较低的品种,并牢牢掌握正确的农药施药时间、次数以及数量。这也就意味着,在具体施药前,种植人员应该做好病虫害调查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药剂类型进行合理选择。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现代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运用农药时,还可以引进先进信息化方式,保证病虫害防治方案与措施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对施药效果进行模拟,尽可能减少施药的次数,促进农药利用率的提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种植成本。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避免种植活动中出现浪费问题,还可以防止因长期运用某种农药而导致病虫产生抗性并最终导致药物失效现象的发生。

2.2.2 加大宣传力度

对水稻种植人员而言,其必须树立正确生态环保理念,并认识到农药运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只有这样,其才能在具体种植过程中主动降低农药运用量,并加强对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这也就意味着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结合传统媒体和各种新媒体的方式,如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网络平台等,加大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宣传力度,实现宣传途径的多样化,让人们正确认识这一技术及运用价值。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定期开展针对水稻种植人员的专门培训活动,并且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还能够采取网上培训方式,有效突破空间与时间约束,让种植人员能够主动、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并展开具体学习,从而为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被顺利运用到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奠定良好基础。

2.2.3 做好监督工作

要想促进技术运用效果的提升,我国就必须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做好日常监督工作,严格处罚运用过多农药的种植人员,以此来有效约束其行为,为水稻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在具体农耕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灾害,因此,必须总结积累农耕经验,并研究出新型种植方式,保证种植活动的科学性,将病虫害出现概率降到最低,促进水稻病虫免疫能力的提升,并尽可能减少病虫害给农作物带来了不良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为正常展开农耕活动提供保障,促进种植人员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帮助,从而实现生态和谐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将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运用到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药剂选择、施药时间与方法的因素,并通过保证农药选择合理性、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做好监督工作等措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提高水稻产量,从而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二化螟卷叶螟平均值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平均值的一组新不等式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不同地理种群稻纵卷叶螟的解毒酶活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
变力做功时运用F=F1+F2/2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