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出版史上的倒退现象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一些问题

2019-02-19杨德春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师旷丛书名著

杨德春

(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05)

我注意阅读了一下新近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发现王志彬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1]版权页、白云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2]版权页、马世年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3]版权页存在着一些错误,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出版质量,而且“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印刷数量大,负面影响也大,会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

1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的一些问题

例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前言第1页倒数第4行:“惟南宋时编刻的《太平御览》中,”杨德春按:当作:“惟北宋时编刻的《太平御览》中,”《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例2《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前言第1页倒数第1行:“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刊本,”杨德春按:当作:“是现存的最早刊本,”删去我国,否则,言下之意,外国还有更早刊本,或者中国以外还有更早刊本,此仅仅为中国现存的最早刊本。这种说法或表述是错误的,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嘉兴郡守(指知府)刘贞刻印的《文心雕龙》就是现在存世最早刊本。詹鍈《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板本叙录》:“总之,这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刻本。”[4]11可参考。

例3《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前言第1页倒数第1行:“《文心雕龙》成书于中古时期南朝的齐末梁初,”杨德春按:当作:“《文心雕龙》成书于南齐末年,”《文心雕龙》成书于南齐末年,约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成书年代,本来已有定论。早在清代,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五:“又据《时序》篇中所言,此书实成於齐代。”[5]1779《文心雕龙》成书于齐末梁初和《文心雕龙》成书于梁初均非学术界主流观点,作为普及版本当以学术界主流观点为准,即用《文心雕龙》成书于南齐末年之说。

例4《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 27 页倒数第 14 行:“○30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山市。 ”杨德春按:当作:“○30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市是山东省旧市名。1958年6月由泰安县城区部分析置,同年12月撤销,与泰安县合并为泰安市(县级)。现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这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的作者抄前人著述,没有注意地名已经不是1958年的情况了。陈潮《中国行政区划沿革手册》:“1958年曾设泰山市,同年改名泰安市。 ”[6]95

例5《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 75 页倒数第 1 行:“死后加号‘献',”杨德春按:当作:“谥为献,”死后加号就是谥,且死后加号之说不科学,也不可取,因为有专有名词谥。

例6《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 76 页第 5 行:“○21《鹿鸣》:《诗经·小雅》中的一章,杨德春按:当作:“○21《鹿鸣》:《诗经·小雅》中的一篇,”《诗经》中篇章是有区别的,《鹿鸣》是篇名,不是篇中的一章的名称。

例7《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76页第7行:“谥号为元帝,杨德春按:当作:“谥号为孝元,第76页第8行:谥号孝成皇帝,如此就要统一加孝字,另外,谥号没有皇帝和帝,由于谥号,世称孝成皇帝。由于本书作者东抄西抄,没有统一说法,所以,竟然同一条注释,格式都不统一。本书注释的格式不统一的情况很多,如果可能,望统一一下。

例8《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215页倒数第2行:“辅嗣:王弼(226年-249),之字 杨德春按:当作:“辅嗣:王弼(226年-249)之字 即删除逗号,否则不通。

例9《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217页倒数第8行:“因西晋迁江东南京后 杨德春按:当作:“因晋室东迁后西晋是一个历史概念,西晋不可能迁江东南京,西晋迁江东南京是历史笑话,东迁的是晋室,这说明作者历史知识和历史基础很差。

例10《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236页倒数第1行:“即班昭,字惠姬,杨德春按:当作:“班昭,字惠班,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曹世叔妻”:“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7]2784

例1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 236 页倒数第 1 行:“卫觊(ji),字伯儒,杨德春按:当作:“卫觊(ji),字伯觎,《晋王浚妻华芳墓志铭》:“夫人祖讳觊,字伯觎,故魏尚书、闻阳乡敬侯。”[8]41卫觊,字伯觎,名字取觊觎,《三国志》记载:“卫觊字伯儒,河东安邑人也。”[9]610字作伯儒,当是觎儒二字音近弄混之故,当从《晋王浚妻华芳墓志铭》。

例12《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第324页第7行:“祢衡:字正章,汉魏间文人。杨德春按:当作:“祢衡:字正平,东汉末文人。祢衡(173 年-198 年),字正平;魏(220—265)。 《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下》:“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 ”[7]2652

白建忠《三十年磨一剑:从“三论”到“三全本”〈文心雕龙〉》吹捧王志彬的这本书是三十年磨一剑[10]043,三十年啊!就磨成这个样子,酒好不怕巷子深,越是粗糙的东西就越是需要吹捧和吆喝。

2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一些问题

例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前言》第13页倒数第7行至第6行:李维桢在张鼎思刻本的基础上进行评论,乃有 《史通评释》刻本。

白云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李维桢评现存于《史通评释》合刻本中,而《史通评释》合刻本的特点是既有张鼎思刻本及其上源蜀刻本的痕迹或影响的因素,也有张之象刻本及其上源所谓的宋刻本的痕迹或影响的因素,故而言李维桢在张鼎思刻本的基础上进行评论,是不能成立的。首先,李维桢评论《史通》的著作,不叫《史通评释》,因为李维桢仅仅评论《史通》,没有注释《史通》,所以,李维桢评论《史通》的著作不可能叫《史通评释》。李维桢评论《史通》的著作就现有材料而言迄今为止未见载于公私藏书目录,迄今为止未见刊刻的单行本,见于与郭孔延的《史通评释》的合刻本之中,这个合刻本的书名也叫《史通评释》。今有人据李维桢仅仅评论《史通》而命名李维桢评论《史通》的著作为《史通评》,愚以为不妥,因为就现有材料而言,未见李维桢评论《史通》的著作的刊刻的单行本,郭孔延在其书修订本卷首,以《张碧山先生史通序》为题,全文收录了张之象为自己校刻的《史通》所写之序言,其下郭孔延有一条按语,其中有“延初据豫章刻《评释》,不获见云间本。书既就,请正新市李本宁太史,公发云间本来”[11]7,这说明李维桢有《史通》精校本,由郭孔延请正李本宁,可证明李维桢对于《史通》深有研究,故李维桢必当批阅《史通》精校本,所以,李维桢发云间本来,书中当有批语或笔记,就现有材料而言,这是《史通评释》合刻本之中李维桢评唯一可能的来源,这样的材料来源,性质是批语或笔记,就可以称为《史通批语》或《史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称为《史通评》就不妥,我主张在现有材料情况下称李维桢评论《史通》的评论为材料或原始材料较好。其次,郭孔延初据豫章刻《评释》,不获见云间刻本,书既就,请正李本宁太史,公发云间本来。这说明郭孔延是在张鼎思刻本的基础上进行评释的,乃有《史通评释》,书既就,请正李本宁,公发云间本来,李维桢所用的本子必然是云间本,而不是豫章本,即李维桢评论《史通》所用的本子必然不是张鼎思刻本。

程千帆《〈史通〉读法》:“《史通》在宋朝就有刻本,明代加以注释的,有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两家。清人则有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两家。”[12]28程千帆误,李维桢没有注释《史通》。程千帆《〈史通〉读法》后来收入《闲堂文薮》,见《程千帆全集》第七卷,文字同上,只是改了一个标点,将浦前的逗号改为了顿号[13]19,十八年后程千帆改了一个标点,仍然不知道李维桢没有注释《史通》,仍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程千帆这个错误贻害很大。

例2《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前言》第13页倒数第4行:《史通训诂》杨德春按:当作:《史通训故》。

例3《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18页倒数第12行至倒数第11行:封陵亭侯,杨德春按:当作:封高陵亭侯,《三国志·吴书》:“孙晧即位,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职省为侍中,常领左国史。”[9]1462

例4《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18页倒数第11行至倒数第10行:著《国语注》二十二卷,为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杨德春按:白云此说为误,因为注释不可能有二十二卷,所谓的二十二卷是《隋书·经籍志》的说法,《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二卷韦昭注”[14]932,表明韦昭注是与《国语》合刊二十二卷,不是《国语注》单行本二十二卷,为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就是本子或曰单行本,所以是错误的,当作:为现存最早的《国语》注,删去本字。由于《旧唐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又二十一卷韦昭注”[15]1980、《新唐书·艺文志》明确记载“韦昭《注》二十一卷”[16]1440,对于卷数有不同记载,如果采用二十二卷,就要标明出于《隋书·经籍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18页倒数第11行说虞翻“撰有《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一卷”也是错误的,《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虞翻注”[14]932,书名没有注字,是注与《国语》的合刊本。白云的以上错误承袭自赵吕甫《史通新校注》,赵吕甫《史通新校注》云虞翻“著有《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一卷”[17]40,又云韦昭“著有《春秋外传国语注》二十二卷”[17]40,白云只是把著改为撰而已,错误依旧。

例5《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第17页倒数第2行至倒数第1行:《六经》《三传》。杨德春按:六经不是一本书,六经是中国古代六部经典的合称,不宜使用书名号,三传是合称,不宜使用书名号,如同“中国四部古典小说”是合称不宜使用书名号一样,如同“激流三部曲”是合称不宜使用书名号一样。与此性质相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24页第9行:号曰《南、北史》。 杨德春按:《南史》、《北史》是两部书,既然号曰“南北史',那么,就是《南史》、《北史》两部书的合称,就不宜使用书名号,应该改用引号,删去顿号。《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25页第12行:新、旧两《唐书》有传。杨德春按:此处所谓的唐书不是一部书,不宜使用书名号,应该删去书名号。

例6《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25页第2行:王晖,杨德春按:当作:济阴王晖,济阴王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可改称为王,即不能以王晖出注。

例7《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26页第7行:为纪传体断代分国史,杨德春按:一般称为国别史或国别体史书,分国史不规范,与此书其他地方称国别史不一致、不统一,是作者东抄西抄的结果。

例8《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50页第2行:姬:周王朝的姓,杨德春按:人有姓,王朝有姓闻所未闻,当作:姬:周王的姓。

例9《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50页第7行:舜赐嬴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50页第15行:名嬴政,杨德春按:当作:姓嬴名政。同一页几行前注释舜赐嬴姓,同一页几行后注释名嬴政,说明此书系东抄西抄,拼凑而成,此书作者东抄西抄,自己都没有好好看一下、想一下,中华书局出版这样的书必然要砸中华书局的金字招牌。

例10《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52页第4行:字孟得,杨德春按:当作字孟德,曹操字孟德,是常识,我就不引用《三国志》了。

例1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179页倒数第12行:原居幽,杨德春按:当作原居豳,这也是常识,我就不引用《诗经》了。

例12《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179页倒数第4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1行:追谥为宣帝、晋追谥为景帝、晋追谥为文帝。杨德春按:帝不是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10页倒数第4行至倒数第3行:谥号“宣”,史称“韩宣子”。杨德春按:这个注释是正确的,与此书正文第179页倒数第4行、倒数第2行、倒数第1行的追谥为宣帝、晋追谥为景帝、晋追谥为文帝相对比,反映出此书作者东抄西抄,自己都没有好好看一下、想一下。

例13《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正文第182页,杨德春按:该页注释几乎基本上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一的姚松、朱恒夫译注的《史通全译》化出,可以查阅[18]207,只有“十士”白云改为“处士”。姚松、朱恒夫译注的《史通全译》注释“十士”甚为详细,其中引用程千帆《史通笺记》,程千帆《史通笺记》同意章宗源之说,以作十为是[19]69,白云看不懂,抄都抄不对,白云说:“《处士》:原作“十士”,今据赵吕甫《史通新校注》、程千帆《史通笺记》改。”[2]182

例14《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正文第225页倒数第9行至倒数第8行:何休(129—182),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滋阳)人。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精研《六经》,尤擅《公羊传》,史称“世儒无及者”。

例15《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正文第346页倒数第2行至正文第347页第2行: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专治公羊学,著《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后三书已佚。

首先,同一书注释何休,前后迥异,按照此书体例只出一次注释,后面再出现即标注见前注,这是自坏体例,说明此书很粗糙。

其次,前后两次注释,一说今山东曲阜,一说今山东滋阳,皆误,这反映出此书作者东抄西抄,自己都没有好好看一下。陈潮《中国行政区划沿革手册》“曲阜市”条:“1958年滋阳县撤销并入,迁治滋阳城。1961年仍迁回曲阜镇。”[6]94陈潮《中国行政区划沿革手册》“兖州市”条:“1961年设兖州县。1992年撤销,改设兖州市。”[6]941958年滋阳县撤销并入曲阜,3年之后再次与曲阜分开,1961年称为兖州县,现在是济宁市兖州区,即不在曲阜市,在济宁市兖州区。

再次,《后汉书·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人也。父豹,少府。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而去。不仕州郡。进退必以礼。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休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闚门,十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条,妙得《公羊》本意。休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 ”[7]2582-2583注释何休这是第一手材料,应该看一下。即使没有时间看这条材料,也不至于就胡说专治公羊学,既然著《左氏膏肓》、《穀梁废疾》,那么,就不是专治公羊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反映出此书作者东抄西抄,自己都没有好好看一下、想一下,有悖于学术道德。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最大问题还不是以上这些,《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的最大问题是全书复制比太高,我初步核对了一下,复制比高达50%—80%,注释和译文几乎基本上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一的姚松、朱恒夫译注的《史通全译》化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还不是仅仅这一部书全书复制比很高,那么,我要问一下中华书局,中华书局出版“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究竟还有什么意义?一个国家级专业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出版质量赶不上几十年前边远落后的贵州的一家地方的非专业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还不如直接把贵州人民出版社几十年前出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重印一下,我真诚地奉劝中华书局的领导,把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几十年前出版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雷同程度过高的书重新编写,以对学术负责,对读者负责。

杨玲、李咏兰《让经典走向大众——评白云译注〈史通〉的特点》说白云译注的《史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20]60,此话不知从何说起!

3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的一些问题

例1《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331页倒数第12行:什七:十分之一。杨德春按:当作:什七:十分之七。

例2《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331页倒数第10行到倒数第9行: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即帝位,并以即位之年为“建元元年”,此为历代帝王以年号纪年之始。《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473页第8行到第9行: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即帝位,次年(前140)定年号为“建元元年”,此为历代帝王以年号纪年之始。杨德春按:马世年东抄西抄,不仅前后体例不一致,而且说法也自相矛盾,首先,年号不是“建元元年”,是“建元”,其次,建元元年是公元前140年,这一年是刘彻即位的次年,并非以即位之年为“建元元年”,这是本不应该犯的常识性错误啊!

例3《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242页第3行:近前 杨德春按:当作:进前

例4《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241页倒数第4行到倒数第3行:已经逼进咸阳,杨德春按:当作:已经逼近咸阳

例5《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 26页第 10行到第 11行:《志林》云:“倾盖者,道行相遇,骈车对语,两盖相切,小欹之谊,故云倾盖也。”杨德春按:《志林》到底指哪一个《志林》?宋代以前的还是以后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21]2471司马贞《索隐》:又《志林》曰:“倾盖者,道行相遇,軿车对语,两盖相切,小欹之,故曰倾。”[21]2472马世年将軿车误为骈车,擅自加谊字,故后擅自改为云倾盖也,马世年使用的是二手材料,马世年连《史记》三家注都没有好好看一下,那么,查一下总可以吧?很可惜,作者连简单的核实工作都不做!如此草率,岂不令人神共愤!

例6《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24页第8行:《韩诗外传》卷七即引作“默默”。杨德春按:《韩诗外传》年代在前,《新序》年代在后,《韩诗外传》如何可能引用《新序》?这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例7《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精)》第20页第3行到第7行:《庄子音义·骈拇》引《史记》云:“师旷,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可知他就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中瞽、瞍、矇之类,因而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他的辨音能力很强,是当时的大音乐家,而且能演奏各种乐器,演奏技艺很高。

马世年以上文字来源于伏俊琏,伏俊琏《俗赋研究》:“《庄子音义·骈拇》引《史记》云:‘师旷,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冀州南和,在今山西洪洞县境内。洪洞县城东二十里,有地方名‘师',民间流传是师旷的故里。《大清一统志》及《山西通志》都记载这里还有师旷墓。”[22]79但是,伏俊琏的引文有问题,是引用二手材料。陆德明《经典释文》:“司马云:晋贤大夫也,善音律,能致鬼神,《史记》云: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23]373首先,《庄子音义》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一部分,伏俊琏说《庄子音义·骈拇》引《史记》云就是说陆德明直接引用《史记》,这是错误的,是陆德明引用司马彪之说间接引用《史记》,这一定要说明。其次,司马彪引用《史记》说“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没有“师旷”二字,伏俊琏使用的是二手材料,没有查阅和核对陆德明《经典释文》原文,陆德明《经典释文》是常见书,伏俊琏和马世年都懒得查阅和核对一下。再次,南和,《禹贡》属冀州。周《职方》属邢。春秋属晋。战国属赵。自西汉始置南和县,治所即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

伏俊琏和马世年多年来不断重复和延续以上错误。伏俊琏《师旷与小说〈师旷〉》:“《庄子音义·骈拇》引《史记》云:‘师旷,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冀州南和,在今山西洪洞县境内。洪洞县城东二十里,有地方名‘师',民间流传是师旷的故里。《大清一统志》及《山西通志》都记载这里还有师旷墓。”[24]60

赵逵夫主编《历代赋鉴赏辞典》的第一篇的鉴赏部分的撰稿人是马世年,马世年云:

《庄子音义》引《史记》云:“师旷,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可知他就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中瞽、瞍、矇之类,因而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25]8

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先秦卷)》的第一篇的撰稿人是马世年,马世年云:

《庄子音义·骈拇》引《史记》云:“师旷,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可知他就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中瞽、瞍、矇之类,因而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他的辨音能力很强(《韩非子·十过》),是当时的大音乐家,而且能演奏各种乐器,演奏技艺很高。冀州南和,在今山西洪洞县境内。洪洞县城东二十里,有地方名“师”,民间流传是师旷的故里。《大清一统志》及《山西通志》都记载这里还有师旷墓。”[26]1

赵逵夫作为主编都不把把关。另外,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云:“清末王闿运《楚辞释》说:‘皇考,大夫祖庙之名,即太祖也。伯庸,屈氏受姓之祖。若以皇考为父,属词之例,不得称父字,且于文无施也。'”[27]6首先,赵逵夫未标明引文之出处,此不符合学术规范。其次,赵逵夫漏引“屈,楚大族;言己体国之义也”一句,赵逵夫是否读过王湘绮的《楚词释》值得怀疑,赵逵夫此处所使用的很可能是第二手材料。上行下效,就这么一个学风,就这样的治学态度,不可能搞出什么成果来。

伏俊连的博士论文《俗赋研究》:

师旷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作家。《汉书·古今人表》列师旷于第五等中中,梁玉绳《人表考》曰:“师旷始见《逸周书·太子晋解》、《左襄十四》、《晋语》八,晋主乐太师,字子野,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故自称暝臣,又称盲臣。”那么,师旷就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中瞽瞍矇之类。[28]24

伏俊琏《俗赋研究》:

师旷是先秦时期一位重要作家。《汉书·古今人表》列师旷于第五等中中,梁玉绳《人表考》曰:“师旷始见《逸周书·太子晋解》、《左襄十四》、《晋语》八,晋主乐太师,字子野,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故自称暝臣,又称盲臣。”那么,师旷就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中瞽瞍矇之类。[22]79

伏俊琏《师旷与小说〈师旷〉》:“梁玉绳《人表考》曰:‘师旷始见《逸周书·太子晋解》、《左襄十四》、《晋语》八,晋主乐太师,字子野,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故自称暝臣,又称盲臣。'”[24]60-61

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卷五:“师旷始见《逸书·太子晋解》、《左》襄十四、《晋语》八。晋主乐大师,(韦、杜注,而《广韵》注以师为姓,非。)字子野。(《左》昭八。)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庄子·骈拇》《释文》。 )故自称暝臣,(《逸书》。 )又称盲臣,(《说苑·建本》。 )……”[29]721

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卷五作“《逸书·太子晋解》”,不作“《逸周书·太子晋解》”,尽管《逸书·太子晋解》就是指《逸周书·太子晋解》,引文也不可擅自改动原文。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卷五作“大师”,不作“太师”,尽管此处大师就是指太师,引文也不可擅自改动原文。引文不可擅自改动原文,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学术规范,伏俊琏却不以为然,伏俊琏一再公然挑战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还不仅仅是一个引文擅自改动原文的问题,还涉及使用第二手材料的问题,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卷五所谓之“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下有小注“《庄子·骈拇》《释文》”说明出处,如果伏俊琏果真使用的是第一手材料,即看到和使用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原书,不可能不注意到小注“《庄子·骈拇》《释文》”,则当不至于在“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之前加上“师旷”二字,也就是说即使伏俊琏没有阅读、使用或查阅过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只要在引用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时,使用的是第一手材料,即阅读、使用或查阅梁玉绳的《汉书古今人表考》原书,而不是二手材料,也可能不至于在“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之前加上“师旷”二字,这说明伏俊琏是不断连续使用第二手材料进行所谓的研究,伏俊琏基本上靠使用二手材料搞所谓的研究,伏俊琏所谓的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伏俊琏《俗赋研究》:“师旷的字叫‘子野',最早见于杜预的《左传》注。”[22]79伏俊琏《师旷与小说〈师旷〉》:“师旷的字叫‘子野',最早见于杜预的《左传》注。”[24]60伏俊琏此说是错误的,是使用二手材料导致的数典忘祖。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卷五在“字子野。”[29]721之下有小注“《左》昭八”说明出处,即梁玉绳认为师旷字子野的最早出处是 《左传》昭公八年,《左传》昭公八年明确记载:

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对曰:“石不能言,或冯焉。不然,民听滥也。抑臣又闻之曰:‘作事不时,怨讟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宫室崇侈,民力彫尽,怨讟并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是宫也成,诸侯必叛,君必有咎,夫子知之矣。 ”[30]2052

叔向以师旷为君子,出于尊敬,不称呼师旷,而称呼师旷之字子野,子野之野与旷相对,即野是旷的同义词或对于旷的解释,从上下文表明子野即是师旷之字。杜预何以能够知道子野为师旷之字,还不是从《左传》昭公八年相关的上下文中看出来的,故绝不能迷信杜注而数典忘祖。从伏俊琏的错误中也可以看出或再次证明伏俊琏使用的是第二手材料,由于伏俊琏所引用的第二手材料没有梁玉绳《汉书古今人表考》原书中的小注,导致伏俊琏数典忘祖。

伏俊琏《师旷与小说〈师旷〉》:

《韩诗外传》卷五曾记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亦见《孔子世家》,《淮南子·主术篇》作“师堂”),高诱注《淮南子·主术篇》曰:“鲁乐太师”,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师襄是卫乐师。 ”[24]60

伏俊琏、刘子立《“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

《韩诗外传》卷五曾记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亦见《孔子世家》),《淮南子·主术训》作“师堂”,高诱注曰:“鲁乐太师”,梁玉绳《汉书人表考》曰:“师襄子是卫乐师。 ”[24]77

伏俊琏《我国志怪小说的源头》:

《韩诗外传》卷五曾记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亦见《孔子世家》),《淮南子·主术篇》作“师堂”,高诱《淮南子·主术篇》注曰:“鲁乐太师”,梁玉绳《汉书人表考》曰:“师襄子是卫乐师。”[32]025

伏俊琏《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师旷与小说〈师旷〉》:

《韩诗外传》卷五曾记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亦见《孔子世家》,《淮南子·主术篇》作“师堂”),高诱注《淮南子·主术篇》曰:“鲁乐太师”,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师襄是卫乐师。 ”[33]195

伏俊琏《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

《韩诗外传》卷五曾记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亦见《孔子世家》),《淮南子·主术训》作“师堂”,高诱注曰:“鲁乐太师”,梁玉绳《汉书人表考》曰:“师襄子是卫乐师。 ”[33]174

没有一个具有校勘学价值的《淮南子》版本作“师堂”,具有校勘学价值的《淮南子》的主要版本均作“师襄”,此其一也;现在比较常见的《淮南子》校注本就是何宁的《淮南子集释》,如果具有校勘学价值的《淮南子》的主要版本中有作“师堂”的,何宁当出校记,何宁的《淮南子集释》未出校记[34]620,说明没有一个具有校勘学价值的《淮南子》版本作“师堂”,此其二也;高诱注:“师襄,鲁乐太师也。”[34]620伏俊琏掐头去尾变成“鲁乐太师”,此其三也;高诱注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被注释词语先抄写一遍或重复一下,然后解释,不是直接解释,所以,从高诱注中的师襄也可以推知《淮南子》原文作“师襄”,不作“师堂”,此其四也。《淮南子》是常见书,你伏俊琏查一下总可以吧,伏俊琏连《淮南子》这种常见书都懒得查,直接使用二手材料,而且不注明出处。伏俊琏在引用所谓的《庄子音义·骈拇》和梁玉绳《人表考》时也均未注明引文出处的版本和页码,这与上述的赵逵夫的做法完全一样,这都不符合学术规范,也表明或旁证了伏俊琏使用的是第二手材料,即不注明引文出处的版本和页码实际上是为使用二手材料大开方便之门。从2001年的博士论文到2008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再到现在,十八年了,伏俊琏的错误依旧,没有改正,没有核对,伏俊琏的治学态度也就不言自明了。

程毅中在为伏俊琏博士的 《俗赋研究》所作的《序一》中说:“伏俊琏先生勤于搜集资料,善于利用文献,左右逢源,几乎是竭泽而渔。”[22]序一2伏俊琏所搜集和使用的资料是二手材料,连第一手材料都没有搜集到手,竟然被程毅中评价为勤于搜集资料,如果勤于搜集资料,则不可能搜集不到第一手材料或第一手资料,伏俊琏使用和利用二手材料或二手文献,竟然被程毅中评价为善于利用文献,好个“善于”利用文献啊!好个左右逢源啊!伏俊琏所搜集和使用的资料是二手材料,连第一手材料都没有搜集到手,竟然被程毅中评价为几乎是竭泽而渔。程毅中对于传统文献相当生疏啊,那么,你程毅中完全可以勤快一点,勤能补拙啊!你程毅中把常见传统文献翻一翻、对一对总可以吧,可惜程毅中连把常见传统文献翻一翻、对一对都懒得做,就只能睁眼说瞎话!这就是现在所谓的专家的学术水平和治学态度!程毅中当过中华书局的编辑,犯这样的错误就更不应该。赵逵夫、伏俊琏之流为什么能够在学术界欺世盗名?这与所谓的专家的错误评价具有直接的关系,是所谓的专家的错误评价包装了赵逵夫、伏俊琏之流的所谓的学术,是所谓的专家的错误评价为赵逵夫、伏俊琏之流的所谓的学术做了背书、打了保票、站了台子、搞了宣传、造了声势。这也反映出一些所谓的专家的学术堕落和学术腐败。

综上所述,目前出版界这种倒退的现象,有悖于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文化自信啊?看来,教育界和学术界、出版界必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了。

注释

[1]王志彬.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文心雕龙(精)[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白云.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通(精)[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马世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新序 (精)[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詹鍈.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陈潮.中国行政区划沿革手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

[7]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8]邵茗生.晋王浚妻华芳墓志铭释文[J].文物,1966(02):41-44+59.

[9]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白建忠.三十年磨一剑:从“三论”到“三全本”《文心雕龙》[J].书品,2014(04):043-046.

[11]郭孔延.史通评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程千帆.《史通》读法[J].文史知识,1982(05):24-28.

[13]程千帆.程千帆全集第七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4]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5]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7]赵吕甫.史通新校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8]姚松,朱恒夫.史通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9]程千帆.史通笺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杨玲,李咏兰.让经典走向大众——评白云译注《史通》的特点[J].文教资料,2017(14):59-60.

[2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2]伏俊琏.俗赋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3]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伏俊琏.师旷与小说 《师旷》[J].贵州社会科学,2010(04):60-66.

[25]赵逵夫主编.历代赋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

[26]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先秦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

[27]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8]伏俊连.俗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

[29]梁玉绳等.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1]伏俊琏,刘子立.“狸猫换太子”故事源头考[J].文史哲,2008(03):75-79.

[32]王萍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十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

[33]伏俊琏.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4]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猜你喜欢

师旷丛书名著
师旷论学
师旷劝学
“人梯书库”丛书
师旷论学
师旷撞晋平公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