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高校美育初探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2019-02-19张晓舟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育人

张晓舟

(四川工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总书记把“立德树人”与“文化育人”相联系,具有深远的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文化育人”涵盖了“美育”的内容,“美育”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文化育人”与“高校美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的存在关乎国家兴衰。文化育人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基,引领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坚持以文化育人,发展有灵魂的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主题。高校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排头兵,理应增强使命意识,把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进步,增强师生文化认同、心理认同,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大学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不注重引导青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古典课程、人文课程、艺术课程很难受到重视,而受排挤,师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被压抑,同情心、道德感、审美感得不到启迪。中外教育史证明,一所大学如果十分重视美育和人文艺术教育,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快车道,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着力加强文化艺术教育工作,创作培育了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内涵的文化艺术精品,充分发挥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功能,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温情、更具活力,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针对艺术教育的鲜明特点,使第一课堂校园原创文艺作品,植根于学校的文化基因,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繁荣,能够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形式与生动教材。

“美”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人的心灵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行为,确实很不雅观,一方面与道德素质有关,另一方面折射出基本素质——审美素养的严重缺失,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心灵美,什么是行为美,什么是语言美。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美的实质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认知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于1793年由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初经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美育奠基人引入我国。美育是学校教育中综合了很多学科知识的一门学科,虽然它没有现成的教材或课堂,但它的教育作用以及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很宽泛,主要包括:“美”的诞生及其意义、探讨“美”的主要途径、基本特性、基本形态、艺术的真谛、审美活动与人的心理机制、审美教育等部分,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内容,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通过美学教育能使学生在健康、健全、健美人生之路上获益匪浅。

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提倡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弘扬“真、善、美”,提高创新创作能力的培养,出成果、出精品。其二,对于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开设美学选修课、美学艺术讲座、美术、舞蹈、声乐、器乐等教学形式和实践教学来实现。其三,则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校内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系统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亲近自然、欣赏精品、锻炼合作,以提高审美感、审美情趣,并融入工作和学习生活中。

2 “美学美育”与“立德树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确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美”不是孤立的对象,而是与人的需求被满足时的精神状态相联系的人与刺激的互动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包括三个要素:(1)信号——引起人愉悦反应的一切刺激,包括第一和第二信号,它是产生“美”的原因。(2)主体——人;它是“美”产生的载体。(3)美感——人的需要被满足时人对自身状况产生的愉悦反映,它可以是现实需要被直接满足时的感受,也可以是以往需求被满足的经验和记忆。

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审美观是人生观、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我们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审美现象以精妙绝伦的姿态带给我们审美享受。如:环境的绿化,家具的装潢,建筑的设计,温馨的亲情,甜蜜的爱情,和睦的邻里关系等等,都显露出艺术魅力,文化涵养带给我们美的视觉享受。就因为有了这些美的现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情趣。所以说,美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育则是通过艺术手段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的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学生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智慧为目的。

美育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讲,“美育者,与智者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引导青年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要加强音乐、美术、舞蹈素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将书法、舞蹈、戏剧等纳入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以推动民族民间艺术进校园。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缤纷世界去聆听鸟叫虫鸣,去接收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养。

3 高校如何将“立德树人”渗透在美育中

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还包括德育以及社会、自然、科学等对美的认知。要引导大学生接近中华文化的经典,使他们熟悉经典,阅读经典,欣赏经典,热爱经典,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认识和体验,深化他们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意识。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和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具有开展美育工作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发展、文化建设与文艺繁荣的重要讲话精神中,要认真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准确理解美育工作重在培养审美观、审美精神的指导意见,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新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要求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媒介,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美育和艺术教育也应该体现“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建设“人文艺术系列网络共享课”,利用互联网的媒介在大学生中加强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我们贯彻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一种尝试,也是回应时代呼唤的一种尝试。

3.1 专业思政与美育相结合

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校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上坚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注重校地合作,利用地方文化创作与研究成果为资源,搭建美育教学工作平台。二是要在现有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加大美育份量,尤其要把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思政改革,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使美育内容与各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三是将专业思政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现各学科融合渗透,打造丰富优质的美育“金”课,用艺术经典引导青年去体味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精神动能。

3.2 反映主流价值,传递真善美

在美育建设中,要把加强艺术创作提到新的高度上来认识。通过创作大批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记录时代进步,反映社会主流价值,传递真、善、美的价值观。把艺术创作纳入科研范畴,突破目前仅以理论形态课题作为科研项目的限制,特别是开办艺术专业的高校应积极围绕时代文化主题制定创作研究规划,注重发挥既是教育名家也是艺术名师的队伍作用,树立精品意识,形成集体创作的合力。

3.3 强化内生动力,促进课内课外结合

组建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团队,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的智囊作用,建立优质美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要把培养美育师资作为工作任务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美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探索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依托艺术专业和师范类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师资培训活动。其次,强化内生 “动力”,将课外、校外美育实践活动纳入高校课程化管理,将美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将美育纳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体系。再次,借助优质“外力”,建立常态化高校美育交流合作机制,借助地缘优势,推进大学生各类艺术大赛等艺术教育交流活动。

3.4 打造网络媒体平台,促进优质资源交流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更宽阔的实践和交流平台。利用高校已建立的网络平台加大优质资源开发和共享的力度,开发弘扬中华传统美学和美育思想,传播优秀文化艺术创作和美育研究成果的板块内容,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新形势,增加高校美育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美育资源的覆盖面,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互通的美育平台建设。

3.5 丰富内涵扩充内容,构建立体化教育体系

一是构建以“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音乐节”等文化品牌为主线,以学校、学院、学生社团为层次,力求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新局面的三级联动机制。二是引进高水平艺术团体 (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展演,发挥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领略顶级艺术的魅力。三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着力打造与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的教室、寝室、图书馆、实验室等环境建设文化精品,设立创意设计长廊、以及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艺术项目。四是五种文化进校园(经典国学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家风家训进校园、孝道文化进校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方向全面发展。

3.6 强化教育督导,注重育人实效

坚持把美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将美育纳入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评估体系,把美育课程开课率作为对教学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一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学校美育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及时通报监测情况和督导结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二是普及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尝试“笔试”与“展示”结合互补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紧贴教学大纲要求,力求以评促教。三是调整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在教育质量评价办法中将学生艺术素质纳入教学板块予以考评,并加大对学校美育和学科融合工作的评价。

3.7 加强组织管理,夯实保障基础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指导与管理,成立艺术教学部,在分管校领导指导下开展工作。二是统筹规划学校美育发展,强化资源保障,加大美育经费投入,建立发展基金,强化场地保障,以满足开展学生美育活动的物质保障和场地设备要求。

通过美育实现: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二是实现美育主阵地、主渠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接;三是实现美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不同形式的展示平台;四是为艺术教师建立科研创新“工作坊”;五是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美育新模式;六是以人为始,以人为终,激活人的内在潜能为美育愿景,让美育因成长进步而精彩,因追求美好生活而幸福,寻求变轨超车的新突破,从本真的教育入手,描绘出一幅从“美育”走向“育美”的美好蓝图。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