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2019-02-19许姣
许 姣
(四川工商学院后勤资产管理处,四川 成都 611745)
后勤作为一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的对象包括教职工和学生,由于事务繁杂,考虑到后勤信息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对后勤管理模式的要求,它需利用高效、快速、有序的管理手段来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因此,后勤社会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开始覆盖各所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应运而生。
1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1 高校后勤信息化方便及时收集信息数据
高校后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运用数据库整合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的运营动态、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的需求、餐饮食宿的建议等等及时地收集信息数据,通过发现实际的问题和困难,积极采取有利的保障措施,进而对后勤管理与发展起到相应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1.2 高校后勤信息化可以大大提高办公效率
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操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面对后勤琐碎的事务,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通过智能软件的推广和运用,已然将打卡签到、水电抄录、门禁管理等多卡运用的模式逐步进行浓缩,逐一形成了掌上APP多功能化管理和校园一卡通的操作模式,进一步地减少了传统的人工办理的流程,缩短了业务办理的时间,促使后勤工作不再像传统管理模式那样每一项都需要人工去核定,对后勤工作人员也在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配下大幅度的降低了难度业务管理工作,提高时效,使得后勤更加有效的服务校园。
1.3 高校后勤信息化为师生提供更有利的便捷服务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络的普遍使用,它的便捷、便携、即时、依赖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为实现高校后勤“三服务、两育人”服务宗旨,根据广大师生的生活习性,开发以满足广大师生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后勤信息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直播空间平台,及时对师生的需求做出响应,了解师生的需求及服务质量的好坏,真正做到人性化的贴心服务,提高工作满意度。
2 影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结合目前各大高校后勤管理现状来看,后勤信息化建设因管理人员思想理念的约束,以及后勤队伍业务水平的局限性,导致部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缓慢,因而达不到高校信息化管理的理想型。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2.1 对信息化建设认识度不够
现今日益更新的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已然应用到了各大高校的管理之中,而仍有部分后勤员工受制于禁锢的思想理念模式,认为在工作中只要懂得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就能实现信息化,减轻工作量,以期达到自动化管理效果。然而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它并不仅仅依附于表面的信息技术,还需要通过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多形式化的工作方法,才能建立更加合理的管理机制、更加便携的交流渠道和更加高效的工作流程,使得管理体系合理化,机制透明化,办事流程精简化,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2.2 后勤队伍综合能力有限
高校后勤本身涉足多个部门,诸如车辆管理、基建建设、绿化维护、物业管理等,在工作中,因工种的需求,高校后勤自行招聘编制,从业人员由退休者、农民、教职工裙带关系组成,其中包含了大专生、中职中专、小学,甚至文盲,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学历偏低,综合素质评价不高的队伍体系。再者,根据多所高校后勤据数显示,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虽精简了一部分人员,但没有取得职称技能的职工在后勤队伍中占了2/3的比例,无形之中在后勤队伍中形成了一道低门槛,以至于从业人员呈现出年龄结构老年化、教育水平低龄化等状态,使得后勤管理改革仍然困难重重,有的甚至会出现革失败的局面。
2.3 专业人才资源的缺乏
后勤信息化建设是通过实现办公无纸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来达到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据笔者对四川省部分高校后勤建设的了解,有的已率先投入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比如云技术、远程操作技术,由于后勤在聘用人员的时候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管理部门没有及时有效地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条例,后勤总体缺少学习和培训机会,导致专业人员缺乏,使得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失去最初的建设意义。
2.4 信息资源共享形式脱节
在高校的操作运行中,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管理手段,比如常见的库存情况、食材配置、车辆分配等等,对于不同的信息采用不同的数据系统,或者数据结构和数据标准不在同一个平台上的现象,管理人员缺乏资源共享的意识,间接造成了信息量鼻塞或者信息不准确的情况。
2.5 后勤部门管理水平不够精细化
高校后勤部门事务繁多,各区各领域在工作之中需要相互协调和沟通,但在平日的管理中,尤以后勤食堂和公寓为首要管理部门,互联网通信技术虽已逐渐覆盖到各管辖范畴,例如微信群、智能一卡通、门禁管理等等,但在对作业人员的资质证件收集、库存(房间)容量、数据汇总等多方面的操作上,由于所涉的环节多,监管力道大,再来因人手的不足,管理经验的缺乏,不能快速的锁定问题源头,且无法规避事故的安全隐患,导致出现了管理水平提升困难,甚至停滞不前的问题。
3 改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完善后勤管理制度,重视信息化建设
参考外界社会企业及同类院校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高校后勤管理人员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改变人工操作为主的管理模式,树立科学化的管理思想和创新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定制更加全面、系统的管理体系,修正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明确的的政策规定,透明化的监督条例,及时更新数据,充分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3.2 提高后勤综合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后勤本就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体系,上到管理人员,下到清洁工,很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造成了管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素质文化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整体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知识能力成为各大高校后勤在管理中的诟病。对此,随着手机各类智能软件的开发和普及,可以利用手机智能APP软件,对后勤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和考勤,还可以将后勤管理规范条例等,以短信、微信等形式发送到后勤员工的手机上,使得全员能及时的了解最新动态,形成无纸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全方面的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综合素质水平。
3.3 引进信息专业人才,加强技能培训
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和技术人才是高校后勤管理的根本保证,在面对现今后勤人员年龄老年化、文化程度偏低的格局,稀缺的后勤信息化专业人才使得各高校在后勤管理上出现了漏洞,遇到精确化的技术问题不能得以及时的解决。因此,各高校可以引进对应专业的高端技术人才,填补专业人才缺乏的空缺。通过利用校内师资或本部门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后勤职工进行信息技术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学习电脑知识、文字编辑,数据处理、多媒体的运用等形成出色的管理运营团队,为推进高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后盾。
3.4 合理利用分配,扩充信息资源分享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本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包括人事分配、库房库存、财务报表等各种需要共享的信息和汇总的报表等,凡是需要的信息的都能通过资源共享来查询到。由于各大高校普遍实行后勤集团化,对于自身需求不再受限于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数据平台可以促进后勤发展,但它又不是唯一路径,因此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仍然需要考虑实用价值,以此来推进数据平台的建立工程,达到资源信息共享的目的,从而减轻人工统计的繁琐,建立和健全更加完善的管理资源体系。
3.5 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水平精细化
随着现今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师生对食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后勤在适当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同时,应该结合本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利用互联网智能软硬件技术,建立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以此来打通各方信息壁垒,实现大数据汇总分析,建立健全安全职责,规避作业操作事故,提升后勤整体管理水平。
高校大数据平台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已成为了提升高校科研、教学管理的新型模式,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高校后勤要根据自身实际的需求,坚持贯彻“三服务两育人”的后勤管理宗旨,合理地打造信息化建设数据平台,达到管理和业务不相冲的理想运营模式,给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进而实现后勤管理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