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 “共同体”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2019-02-19王相红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周 丹 王相红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武汉430062)

习近平关于 “共同体”的思想是立足于国际国内实际,深入分析中国和世界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风险,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规律,为推动各民族、各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的一份充满智慧的方案。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系统地梳理、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共同体”的思想,不仅能够及时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

一、习近平关于 “共同体”思想的传承

习近平关于 “共同体”的思想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另一方面也有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大同思想、大一统思想等有益成分。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传承

1.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源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这里,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属性,人不是孤立的、单个的,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仅需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需要处理人与人、人与其所在社会关系在内的多重关系,包括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就提出人要处理国家关系、民族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命题,也正是因为人的社会属性,马克思理论的最终价值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资本主义也建立了共同体,只不过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的是 “虚幻的共同体”。在阶级社会,国家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在资产阶级国家建立的共同体,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意志,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并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 “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同时,在对“抽象共同体”批判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马克思提出了 “真正的共同体”,提出要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全人类解放而不是部分人的解放。而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的价值导向——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少数人和少数国家的利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人与自然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具有多样性,然而,近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自然界的本质是客观实在,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客观的运动规律。同时人类社会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从其产生、发展都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运动也具有规律性。因此人与自然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某种 “神”“意志”的产物,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能任意地违背自然规律。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人与自然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也具有统一性。从人类社会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本身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肆意地破坏自然。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就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尊重和而不同,倡导求同存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推崇天人合一。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异性,尊重差异性。不同的民族、国家因其历史、地理、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和而不同就是从这种客观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性,尊重差异性,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国,与其他民族、国家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就是在承认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求共同利益,而不是牺牲对方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和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人应当顺应天命,也就是要顺应自然。这些与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的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之处。

2.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描绘了中国儒家的理想社会形态,包含天下为公的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人际关系的和谐、完备的社会保障、科学的劳动分配。这样的理想社会强调 “为公”,强调公平正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统治。这与习近平关于共同体思想中的共商、共建、共享等公共性价值导向具有内在的相通、相容的地方。

3.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思想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概念,是在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大一统最早出自 《春秋公羊传》中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在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内涵不断丰富,不再仅仅单一地指领土上的统一,而是从政治延伸到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在这里强调社会形态的整体性、系统性,突出了一种整体性思维,与共同体思想不谋而合。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同的思想都是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处理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继承了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些思想文化。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民族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

1.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新时代提出的,而其存在、发展则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在存在阶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既具有自身的特色,同时也都是中华民族中的一部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无论是谁,都是天子的 “臣”,具有统一性。“华夷一家”“蒙汉一体”“满汉一体”则更鲜明地体现出各民族的统一性、整体性。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各民族慢慢形成一个整体。

第二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大肆侵略中国,中国人民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民族意识高涨,各民族纷纷团结起来抵御外侮。在实现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由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发展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费孝通曾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以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3]

我国各民族形成并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各民族群众共同的历史作用,这是客观的,是不容忽视的。任何人否认这一点就是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泥沼,没有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认识和分析问题。

习近平2014年在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 “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150,这是国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族工作中提出的重要观点,为新时代正确处理民族—民族、民族—国家关系指明了方向。

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历史的存在,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要素。在经济上,一方面各民族共同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各民族都依赖于统一的经济体。而在对外贸易中,各民族以统一的经济体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政治上,对内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外,中华民族不仅仅是各个民族的统一体,还具有国家属性,蕴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签。文化上,各民族文化具有各自特色,具有多样性;同时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并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共同的东西。心理上,各民族具有自身的民族认同感,但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日益增强。

3.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对各民族的尊重,超越了封建社会的民族不平等性。不可否认,在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民族歧视。一是歧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例如把部分少数民族称为蛮夷;二是对汉族的歧视,例如元朝时蒙古族对汉族的歧视。这些都体现了民族的不平等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承认各民族的存在,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尊重各民族平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4]150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用共同体思想处理民族—民族关系,有效地凝聚各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发展;用共同体思想处理民族—国家关系,从国家属性的高度实现国家、民族的统一,实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统一、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统一。正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家:“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4]150

(二)世界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经历了 “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几个发展阶段。

2010年5月和201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关于促进中欧合作的论述中,先后两次提出 “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最早运用于应对全球危机,各国一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面前各国要团结一致、同舟共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6]。在这里,我国正式向全世界各国倡议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发展。2017年习近平出席联合国 “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在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系统全面深入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被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体现出这一理念已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可。

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持久和平强调的是各国之间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矛盾、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普遍安全强调的是各国安全相互联系、彼此影响,要摒弃冷战思维和对立意识,加强协调,树立共同的综合的安全观。共同繁荣强调的是利益共享、互惠互利,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开放包容强调的是各国文明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反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各国要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清洁美丽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与丰富。一是丰富了共同体的内容,将其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外交等多个领域。二是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享用作为价值目标,以此推动中国与世界的繁荣发展。三是创造性地将共同体思想运用于全球治理,在全球挑战与全球问题面前,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生态层面:生命共同体

1.生命共同体的提出

2013年11月,在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7]这里首次提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5]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进一步延伸。

2.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生命共同体理念包含两层涵义:一是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二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自然界的生命共同体即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自然界的动植物不可或缺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调自然界本身的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要尊重自然界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能随意打破自然界的平衡,违背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创新

生命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将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在生产力上的统一。从文明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9]

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克服了其消极因素。例如,传统文化中生态思想蕴含着神权思想和等级思想。“君权神授”强调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天,将天、自然神化,这里的天、自然带有唯心主义、神权色彩。“天地君亲师”在强调对自然的尊重的同时,也凸显了自然与人的等级性。生命共同体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思想的同时,扬弃了其中的消极因素。

三、习近平关于共同体思想的实践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关于共同体思想的新观念来源于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对实际工作新做法的理论总结和理论提升,同时也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一)民族层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民族团结

新的历史方位,如何处理好民族—民族、民族—国家关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民族团结,全面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的课题。这不仅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更要从中国自身实际出发,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一是充分运用好爱国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党中央充分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通过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调动、凝聚各民族力量、智慧,推动民族团结。2015年颁布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试行)》,民族统战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明确提出 “大力培养民族地区各族干部,大力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10]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深入推进共同体观念,需要不断强化和肯定共同体理念,并将其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使其转化为民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2018年颁布的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11]

三是巩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区域 (尤其是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突出抓好 “四个方面、八项重点”:紧贴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教育和就业;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12]。

(二)世界层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 “一带一路”建设等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根据世界局势、把握时代脉搏提出的有效方案,也是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文明与繁荣的时代潮流。中国不仅提倡这一理念,更通过各种具体实践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创新。截至2019年,共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通过 “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友好合作,缩小各国人民的心理和地理距离,切实将沿线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建设全球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 “一带一路”建设向全世界彰显出中国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同时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也向世界彰显出中国的道路自信、实践自信。

(三)生态层面:以生命共同体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生命共同体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在于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保护环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

一是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将生态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例如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二是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推动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依靠科技和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推动产业的绿色升级。三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修复和治理。在乡村,“要坚持保护在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在城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13]。

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为我们处理新时代民族—民族、民族—国家、国家—国家、人—自然关系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从国内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大范围地凝聚了国内力量,做好自己的事;从国际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团结国际力量,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协同发展;从世界层面,生命共同体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三者层层递进、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为实现民族、国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