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的管理
2019-02-19宋丽红李仁杰李红芳
□宋丽红,李仁杰,李红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1 引言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旨在谋求自身高效快速发展,实现与经济市场良好结合,提高高职学生社会综合竞争能力,有针对性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订单式、实用型专技人才[1]。为了整合企业与学校资源,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本着“深入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本质,走出一条校企合作新路,为职业教育做出示范”的发展理念,在山西省内率先寻求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成功开辟“厂中校、校中厂,厂校联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机电系工科制造类专业所有教学工具、操作设备、师生员工一举迁入企业内部。形成了在企业吃住、上课、实习的学习氛围。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既可以跟学校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又可以结合生产情况向企业师傅实地请教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巩固专业基础性知识。作为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学生既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又要受到企业的约束。由于该校校企合作尚处在摸索阶段,学校企业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学校跟企业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条例来对学生进行高效合理的管理,促进学校、企业、学生的协调,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研用”的完整统一。
2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对学习场所与企业环境的不适应
采取“厂中校”这样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就意味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他们学习、实习、生活的场所只能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重效益、学校重教育,显然企业与学校环境必定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部分企业园区没有规范的体育场所供同学们健身、锻炼,很多同学业余只能在宿舍这种封闭性场所玩电子产品等。鉴于此,很多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在入学时容易产生明显心里落差,轻者表现出对学习环境的不适应,觉得大学落后太多尚不如部分高中校园,对此种模式的大学生活失去兴趣;重者直接退学或转学选择另谋出路,间接降低了各类专业的入学率。这时,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解决,一来尽量对企业环境进行改善,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来给他们适应环境的时间和空间。
2.2 学生对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的不服从
“校企合作”意味着企业工人与学校学生在生活上会存在很大程度的交集,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学生的管理,学校和企业拥有同等的权利去管理和支配,这时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众所周知,在当今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学校一般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进行约束与管教。而企业则会向对待员工一样,为了达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直截了当地采用奖惩措施来褒贬学生的各项行为。企业管理忽略了学生和员工的年龄差异、社会地位以及对企业环境的陌生感,没有认识到“以教育为先,以学生为本”,只强调“管”,不注重“教”,无形中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校企合作”模式一切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学生管理方面。在很多种情况下,学校为了兼顾企业的管理也会对学生制定一些强硬性措施。例如,为了保证厂区网络的稳定管理,学生只能接受厂区提供的网络,此网络运行速度缓慢,价格昂贵。随着生源数量的增多,网络弊端显现无疑,很多学生向学校反应要求与企业协商取消此网络垄断机制。再如,企业禁止学生在园区存放材料的区域抽烟,却没有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吸烟场所,工科类专业男生较多,容易出现个别学生烟瘾重,抱怨多等现象。企业的这些管理制度无形中使得学生对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出现不服从、不合作的排斥现象。
2.3 学生对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的难协调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培养学生成为“订单式人才”。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仅要充分学习理论课程,还要兼顾车间实训。特别是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汲取了众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按照专业培养方案,通过实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操技能,他们就成了企业争相想要的宠儿。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及时增加技能训练,相对社会人才而言,学生的可塑性和竞争能力可见一斑。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枪实弹”的车间实习机会,这样虽然能提高企业效益、减少学校的办学成本,也能提高学生能力水平,但车间实习需要接受统一管理、执行工人工作作息制度,势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教学进度和生活规律,这就使得学生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境地。当然,这种情况也会给任课教师在教学考核方面带来困惑,实习学生是按照全勤还是缺勤考核,量化打分均需要相关政策制度支持。基于此,如何有效协调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又一大难题。
3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方式的探讨
3.1 班主任引导学生入厂学习
相对初高中学校而言,高职院校里的班主任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实施者[2]。校企合作模式下,上对学校、下对学生,对于班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方面,班主任的作用举足轻重、任重道远。
首先,班主任有必要在入学教育上为学生宣传“校企合作”的概念、意义,跟学生说明他们就是这种模式下的受教育者及他们应该遵循的相关管理制度。其次,在平时的班级活动里应当习惯性地向学生传输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及此种条件下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竞争力,使得学生减少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性和抵触情绪。再次,建议班主任利用课余组织学生观看专业纪录片,如《大国重器》《大国工匠》《指尖上的传承》《跨越中国制造》《中国设计》《超级工程》和“中国制造2025”等,向学生明确制造类技能型人才对我们国家发展成“制造大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制造业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兴趣。然后,班主任要合理定位自己,管理高职学生既要适当放手又要合理严抓,组织好班委、配合分团委、凝聚班级力量,随时关注校企合作环境下学生身心动态,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2 分团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余活动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3]。系分团委应当以服务学院为整体大局、服务青年大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认真做好高职高专大学生人才培养和文明教育的相关工作。校企合作模式下,为了丰富学生在“厂中校”这种生活环境下的课余生活,要求分团委注重学生思想建设和各类活动建设,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在学生活动方面下大功夫。
首先,分团委、系学生会需加大力度结合国家时事和大学生热点开展学生校内活动,既弥补学生业余生活的空缺,与社会和当代大学生生活接轨,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喜欢度和适应度,增强爱国情怀。其次,利用有效途径联合兄弟院校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如社会慈善活动等,既开拓了眼界,又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然后,也可以联合相关部门在特殊的日子里对学生进行多方位教育,如开展“九一八”防空警报活动、“119”防火知识宣传教育等,提高学生安全防卫意识、告诫学生:侠之小者,为家为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3.3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作者所在系部教师而言,大多教师遵循着“从学校毕业,在学校就业”的成长就业轨迹,虽具备极高的学历、职称,但其企业一线生产、管理经验也极度匮乏。俗话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有必要提前熟悉合作企业的相关产品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当从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主动深入对企业文化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技术要求等。然后从“一切为了学生”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根据企业对员工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并塑造自己。
首先,学校相关教师应借助形势与政策课程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为学生讲解“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人才类型,帮助学生分析专业就业范围、就业前景,进行实质性就业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求学生涯规划,树立科学的成长成才目标,不能将就业指导只停留在书本说辞上。其次,学校可联合企业定期举办各专业“工人—学生”技能比赛,请企业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对比赛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为学生分析比赛结果,因材评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差距和不足,精准定位自己,制定目标向企业高标准型人才努力。然后,在每年大三学生顶岗实习之际,相关教师牵头,联合企业人事对全系所有学生进行类似模拟沙盘的简易招聘,借此手段可以极大地锻炼学生简历制作、面试陈述、自我推荐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3.4 企业协助培养学生生产意识
企业作为用人单位,生产产品虽注重效益,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也应兼顾培训任务,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所以,企业要担任“双肩挑”这个角色,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只顾本职工作而对学校不理不睬。
首先,定期派遣企业专业安全员对学生进行厂区安全文化教育,讲明厂区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使学生习惯厂区氛围,不做违纪违规行为,提早适应工厂作业和企业安全管理。其次,企业一线工人、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可对学生提供操作、设计和管理方面指导帮助,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能最大化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提高学生动手生产和企业管理能力。另外,企业可从实际出发,在生产淡季为各个专业所有学生进行轮流培训、轮岗试岗。这样能打破常规“校企合作”各自为政的表里不一,既做到了校企合作的“千人千面”,也可以为旺季急需用人时储备学生人才。最后,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企业奖助学金”,为校企合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在厂区顶岗过程中优异实习生提供奖励制度,这样从实地出发既帮助和鼓励了出类拔萃的学生,也会减少其他学生特别是新生对企业的抵触情绪,使他们更容易融入校企这个大家庭中去,促进和谐合作,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模式遍地开花,逐渐应用到国内各省的高职院校。不可否认,这种办学模式若实施,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是受益者,但三者间关系也需要时间磨合、改善和融洽。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厂中校、校中厂”这种大环境,学校教师与企业领导就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充分沟通、协调制定学生的管理制度。学校教师要做好学生对“厂中校”的认识工作,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等,同时企业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便利,诸如对学生进行车间生产安全知识的传播、提供技能培训、设置奖学金等奖励措施等。只有企业、学校和学生凝成一股力量,才能达到三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