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辽东山区野山参人工繁衍护育的思考
2019-02-19楚桂萍
楚桂萍
(辽宁宽甸县石湖沟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辽宁 宽甸 118200)
目前人参来源分为野山参和园参,2005年中国药典增补版正式将林下参归为野山参项下。人参栽培有其区域性、道地性特点,而宽甸县地处长白山山脉千山山系,为长白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的交汇处,是野山参天然生长的佳境。
1 林下野山参生产基本情况
1.1 野山参产业现状
野山参是一种高效复合生态抚育模式,为规范林下野山参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技术路线开创了先河,是对历史上毁林种参生产模式的变革。自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减少了过度发展伐林栽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缓解了人参种植业与林业用地间的矛盾,为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发展思路。目前,宽甸地区野山参留存面积2.4万hm2,从业者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1.2 市场需求和预测
野生山参分布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及俄罗斯,而今只有中国、俄罗斯有少量分布,国外人工栽培以农田地为主要生产方式,中国是以非林地栽培人参和林下护育人参栽培为主要模式,其中林下野山参国产鲜参年1400多kg,制成的人参制成品主要投放国外高端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1.3 野山参经济效益
生产林下鲜参周期17~20出园,人参达产后平均产1000棵/667m2,统货每棵按300元计,产值30万元/667m2,扣除成本1万元,净利29万元。依据生产实践测定纯效益约在30~50万元/667m2。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体现在为农村解决富余劳动力提供可观的就业岗位;带动了地区加工业、销售、服务、旅游观光、交通等行业向好发展;林下山参生态抚育模式,保护了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增加了林地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几率。
2 林下野山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林地资源的限制
宽甸县境内山林总面积50万hm2,森林覆盖率76%,居全省之首。据业内人士初步统计全县适宜野山参护育的林地约为8万hm2,由于宜种野山参林地资源分布不均衡性,使有志于发展林下野山参的从业者,以为有山就可以发展,缺乏林下野山参护育技术,致使林下野山参保苗率低、病害重,降低了林下野山参的商品价值。
2.2 市场混乱、以假乱真
目前市场检测机构较多,资质参差不齐,导致一些经销商以假乱真,赚取高额利润,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同时挫伤消费积极性,扰乱市场秩序,最终损害林下野山参护育者利益,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向好发展。
3 倡导主推技术的应用
利用生态学、仿生学原理,根据人参生物学特性,构建林下野山参人工繁衍护育复合技术体系。
(1)选地:林下野山参适宜的伴生树种以蒙古栎、椴树、柞树等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为宜,灌木林以刺五加、龙牙楤木、榛树、胡枝子等灌木为主,草本植物为木贼、狭叶鳞毛蕨、百合等构成的林地植被立体结构。林地郁闭度在0.6~0.8,透光率在20%~40%为宜。土壤结构以三层立体构造为佳,表层为枯枝落叶层,根层为沙壤土,底层为黄土层。土壤含水量36%~50%,土壤pH值5.1~6.5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在80~100g/kg,土壤碱解氮210~240mg/kg,土壤有效磷17~19mg/kg,土壤有效钾110~120mg/kg。适宜坡度25°~45°,坡向以东坡、东南坡、东北坡为宜,林下山参适宜的海拔高度为400~1000m,高海拔地区选择中低坡位护育,低海拔地区选择中上坡位为宜。
(2)清林技术:清林基本原则为林下野山参营造适宜的生境条件,使其透光率在40%左右。清林主要清理小灌木和草本植物,也可不清林,保持森林原有植被,采取仿野生山参抚育方式。另外,通过调节枯枝落叶层厚度达到保水降温作用,提高保苗率。
(3)种源控制:林下野山参种子主选二马牙、长脖等,因其抗性强出苗率、保苗率均高于园参种子。通过林下野山参种子干储技术、沙贮技术、种子催芽技术的运用,提高种子质量。
4 加强组织管理及保护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政府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一是加强流通市场管理监督;二是农业产业扶持资金优先向特色优势产业倾斜:三是理顺生产与用林地的矛盾:四是强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作用,明确高效林业、生态林业指导思想是振兴野山参产业的根本途径。
(2)政府职能部门组建技术骨干队伍。为确保产业的顺利实施,以合作社为基础,特邀乡镇种植参把头,并聘请辽宁省药科大学、沈农大学专家学者组成的技术团队。同时,利用每年的科普之冬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技术讲座、现场观摩会。
5 小结
林下野山参种植形式,既保护了森林免遭人为砍伐破坏,也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创造条件,以林养参、以参护林,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目的。取得的成效(1)科技先导型:林下野山参护育模式应用生态学和仿生学技术,使林下野山参护育由经验指导变为理论指导,这是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的根本改变。(2)资源节约型:林下野山参护育实现了森林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装备资源的全面节约。(3)环境友好型:避免砍伐森林,加快伐林迹地次生林生长,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源头保护,为科学建设美丽中国创造前提条件。(4)社会和谐型: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同时农民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安居乐业,社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