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2019-02-19陈志光

社科纵横 2019年3期
关键词:群众

陈志光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 北京 100044;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同时,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更为复杂。居安思危,我们必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开创社会治理崭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讲:“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锐利的思想和实践武器。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与人民关系的论述,以及以人民为中心、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全面协调、开拓创新等治理思想,都是我国独特治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原则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治理的最核心内容。“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也是建设社会治理体制、建立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治理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中国“民本主义”传统的局限,以其立场的鲜明性、现实的针对性、布局的系统性、行动指导的具体性等优点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社会治理同样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起点。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治理的核心动力,也是社会治理的客体和根本服务对象。“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党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形势不断向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大的后台”,有了人民群众倾全力的帮助、全心全意的支持,我们才能披荆斩浪、扬帆征途,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深入探索社会治理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实现社会和谐。

(二)社会治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在完成鸿篇巨著《资本论》时就以工艺制作为例来说明,“如果有一部考证性的工艺史,就会证明,18 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4](P428-429)工艺发明依靠群众,社会治理同样也要依靠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1 年就提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5]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一方面,社会治理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来”才能实现。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治理智慧、治理经验、治理需求、治理规律,都是我们社会治理的资源和基础,是我们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的制度、政策、措施,只有为人民群众所了解、熟悉、掌握,只有经过人民群众的认可、认同,只有被人民群众所运用、执行,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才能取得实效、促进进步。

二、实事求是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6]

(一)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社会治理的“实事”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事”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掌握“实事”是新常态下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根本。如今各项社会建设工作的开展、各种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和各种公共服务的提供都需要基本的“实事”。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实事”或者掌握的基本的“实事”不能及时更新,政府和各个社会主体就不能真正及时了解社会的各种需求,也无法规划和选择合理的提供服务的路径与方式。例如,上海市陆家嘴现有面积6.89 平方公里,32 个居民区,106 幢商务楼宇,入住上万家各类企业,工作人群约25 万。为了解辖区基本情况,街道以“布点、划片、联网”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提取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诉求反映与传递,全面收集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分类提取了包括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价值实现、文化共享、公共事务及创建评选等7 大类需求菜单,作为社会治理开展的重要事实依据。又如,晋中市地处山西省中部,总人口350 万,其中贫困人口19.59 万,分布在1933 个行政村。为全面了解扶贫领域的现实情况与突出问题,晋中市开展了“五查五治”专项整治行动,一查不正之风,二查腐败问题,三查“村霸”恶势力,四查失职失责,五查制度漏洞。通过坚持实事求是的做法,晋中市严查扶贫“实事”,排查一批线索、查处一批案件、解决一批问题、完善一批制度,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提高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社会治理的“求是”

“求是”就是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找出决定着事物发展趋向的本质关系。“求是”作为人类自我创生、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深刻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不断“求是”,勇于求是、善于求是,深入探求和掌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分析和探索现代治理的普遍形式。坚持社会治理的实事求是,要注重发展和挖掘社会规律的总体性、客观性、辩证性、主体性等特点,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因素的动态作用机制。例如,广东省清远市坚持实事求是的做法不放松,针对农村发展不平衡、基层党组织弱化的客观情况,创新社会治理新规律,推进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模式。着力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基层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社会组织相结合的设置合理、功能完善、作用突出的村级基层组织体系,重塑农村基层的治理模式和组织方式,使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组织化水平与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提高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再如,珠海市香洲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议治相济”模式,抓住破解城市社区单元化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新典范。其“求是”的主要发现包括:一是从理想主义向现实关怀转变,主动回应和满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二是从政府管控向服务为主转变,使社区逐步从政府的“发言人”转变为居民的“代言人”。三是从纠纷调处到关口前移转变,坚持关口前移,实现力量下沉,维护社会稳定。四是梳理传统社区与居民议事在功能和权责的边界,实现政府治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对接。

三、调查研究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7](P335)

(一)坚持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曾饱含深情地说:“中国有13亿人口,治理不易,光是把情况了解清楚就不易。”[8]现象不清、状况不明成为社会治理开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坚持调查研究,需要紧紧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理念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深入研究社会治理体系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事关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公共安全、治安防控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例如,铁岭市公安局为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深入研究调查研究了实有人口管理难题,主要包括: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难度加大,部门配合尚未形成整体工作合力,信息采录方式相对单一,基层民警工作时间得不到保证,有关人员的治安责任不落实,媒体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取证难处罚难,违法成本低等。这些关键问题的找准、找细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治理奠定了良好的调查基础。

(二)坚持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身查看、亲身体验[7](P337)。社会治理要深入实践和实践,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社会治理的效果如何,是否起到了有利的作用,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最终都要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基层、一线、社区,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站地”,基层社会治理是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调研,推动调查研究重心向基层下移。尽可能把调研的时间、精力、资源放到基层,最大程度了解和掌握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状、问题与困难,最大效度的调研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对策与措施。坚持调查研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既要到东部沿海经济社会发达、社会治理经验丰富的区域总结经验教训,更要到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运行效率缓慢、困难较多、情况复杂、问题突出的地方去深入考察。尤其对社会纠纷矛盾尖锐、公共安全体系不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不完善的区域和部门更要深入调研、理清问题、破解困难,赢得实效。

(三)坚持调查研究,要使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开展科学、有效的观察与分析。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法、典型案例法、问卷调查法等。开展实地调研就是自己通过身临其境地去现场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调研方法,其优点是调研内容生动、直观。典型案例法就是通过对个别地方、个别单位、个别社区的深入调研,科学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反映的特征、应对的措施,求得对普遍情况的真正了解和对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这一科学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个性到共性的认识的原理,符合人们科学归纳推理的思维规律,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调研手段和治理艺术。问卷调查法,是采用一种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标准化的问卷作为资料收集工具的一种调查方式。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广阔的范围内,对众多的调查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调查,适用于时限紧急、较大样本、较多问题、较为简单的调查。

四、全面协调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全面协调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进程中,要善于处理全局与局部、主体与协同、重点与非重点、长远与当前的关系,统筹把握事物的对立统一,协调推进社会的普遍联系。

(一)社会治理主体的全面协调

社会治理是各个行为主体全面协调的行动过程,只有将政府的公平导向和宏观调控职能、市场的效率导向和良性竞争特点以及社会组织的公益导向和集体行动优势结合起来,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联动机制和信任机制,才能更有效地分担公共服务责任,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私人权益,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高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能力。要积极发挥各级政府负责社会治理的职能,发挥政府强大的社会资源整合力和思想凝聚力。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应成为社会治理的绝对主体,大包大揽,成为“全能政府”,唱“独角戏”,要简政放权,还政于民,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主体格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相关法律制度,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建设,优化社会组织结构,注重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升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技能水平。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规范自律、依法自治,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全过程。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是社会治理的活力源泉,要进一步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提升公民自治能力。多方面搭建公民参与平台,推进公民在参与平台上充分交流、沟通、协商与合作。注重培育“积极公民”,推广“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经验。

(二)社会治理客体的全面协调

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现象情况纷繁复杂、各种利益成分交错纠葛,各种矛盾冲突尖锐激烈,社会治理的范围持续扩展、难度不断增大,各部分之间的统筹合作愈加困难。要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坚持全面协调,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7](P332)比如,既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又要重点推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要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又要重点建设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坚持全面协调,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7](P333)比如,在社会调解的过程中,要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互动,推进诉讼和非诉讼范式的协调。在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进程中,要着眼于提升整体效能,推进现代化、立体化、信息化,加强使用政府政策、市场运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多种手段,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五、开拓创新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第一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在于真理性、科学性,其活力在于永不枯竭的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开拓创新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是社会治理理念、机制、方法不断前进的第一要义。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社会治理首先要创新治理理念,正确的治理理念是实施有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与思路、思维与方法。理念创新之一是把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9]提出社会治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社会建设理念、体制和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理念创新之二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其中,共建理念是基础,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是关键,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优势,发挥“众人捧柴火焰高”的合作优势,充分调动党委、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的积极性,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共享是目标,要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打造全民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体制机制是维系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根基,也是保障社会运行与协同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迅速深刻变化,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需要紧跟形势,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适应。建立健全依法治理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更好引导和规范生活,努力实现法安天下,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创新社会治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各类人才队伍,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和专业的方法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体制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养成忠于祖国、爱岗敬业、家庭和睦、爱亲向善的道德品质。加强科学人文素养,弘扬科学精神、普及人文知识,开展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勤学、养智、明辨、务实,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创新心理疏导体制机制,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心理情绪,养成良好乐观健康的心理习惯。例如,贵州省剑河县创新发展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积极应对库区移民时遗留的矛盾纠纷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网格化“微服务”实现“大民生”,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信息化“微平台”彰显“大智慧”,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能力;社会化“微治理”构建“大平安”,筑牢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多元化“微调解”成就“大和谐”,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手段

社会治理不仅需要及时革新理念,还需要创新运用新的治理方法和治理手段。

在当今现代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分析手段,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既节约了社会治理的时间、资源以及人力资本,又实现了社会治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元到多维、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以大数据的运用为例来看,大数据以其容量大、速度快、价值大、成本低、实用性强等特点[10],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其一,大数据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完整的信息,“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利地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速度。其二,大数据有利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必然联系和本质规律,标本兼治,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化解多元纠纷矛盾,提高公共安全感。其三,大数据有利于做出趋势性、预见性、预警性决策和对策,为前瞻、充分、契合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同时,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的服务和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工作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要加强精细化治理,社会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例如,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实施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和更新,精致设计、精心实施、精准服务,坚持从细微处入手,着眼群众身边最关心的“小环境”,力争做到集中整治与城市设计同步进行,与环境提升有机衔接。广义街甲6 号院内450 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原先被废弃花坛和树坑占据,通过微治理拆除原有建设并铺装彩色室外塑胶,中间以绿色植带自然隔离,划分为体闲交流区、儿童娱乐区、树荫静心区等,美化了环境、拓展了空间,实现了社区文明与和谐。

结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永不过时。当前。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新形态,就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社会治理的根本立场,实事与求是蕴含了社会治理的基本规律,调查研究作为工作方法始终贯彻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全面协调是统筹社会治理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要求,开拓创新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不竭动力。这些方法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各自发挥重要作用;又互相包含、内在统一,共同指导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前行。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思想。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始终将群众感受放在首位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进化了的吃瓜群众
畅通“最后一公里” 解决群众出行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