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路径研究
2019-02-19屠凤娜
屠凤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 天津 300191)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风险也随之呈现出更大的潜在危害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是在科学评价生态环境形势,客观辨识未来生态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就是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因此,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升级,关系到生态系统基本平衡的维持和永续发展,关系到公众生产生活环境的生态安全和健康,对当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和理解生态环境风险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与自然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各种生态环境风险。从某种意义上看,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理念与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目标是一致的。换句话说,生态文明旨在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运转,其前提是建立在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的基础之上的,而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促使生态文明向着更加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向发展。因此,全面把握和理解生态环境风险的内涵,有效规避和预防生态环境风险,并在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构建一座“和谐之桥”,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风险”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能源枯竭、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污染,而给人类未来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短期灾害或者长期不利影响,甚至危及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可能性[2]。从字面意思看,生态环境风险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突发的具有可能性和危害性的状态,主要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两种生态环境风险,其中,人为的远远超出自然的,而成为主要的生态环境风险类型。
生态环境风险具有多重表征特性。首先是全球性。在全球化时代,生态环境风险的破坏力和影响力已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越境交叉蔓延,使得生态环境风险搭上了“全球快车”,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其次是平等性。生态环境风险的传播不分等级、民族和国籍,在“雾霾”面前,每个人不可避免的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正所谓“风雨同舟”,人人平等。再次是不确定性。影响生态环境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因素既具有突变性和扩散性,又有很长的潜伏期,所以不容易被察觉和发现。一旦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被打破,就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其危害就很难防范和缓解。最后是战略性。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强调,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既能满足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也能维持自身的生态结构和自净能力。其本质就是在不妨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前提下,采取抵御生态破坏,降低生态损害的措施,力争把生态环境风险化解在源头。当然,我们也要正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风险的客观存在,积极探寻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方法和途径,比如,通过各种经济、技术手段和惩罚、激励措施降低生态环境风险,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环境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处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生态环境风险处于高发期和凸现期的叠加阶段。这一阶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交织期,所以,生态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面临紧迫性、艰巨性和持久性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生态环境风险防范面临的紧迫性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拥之不觉,失之难存。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丧失了良性循环、自我修复的功能,甚至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坏,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受到生存威胁,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受到了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处于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高发期,长期慢性的生态环境风险处于高位期,特别是在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领域,“雾霾”“黑臭水体”“镉大米”“重金属蔬菜”等高发态势的污染对公众健康所积累的生态环境风险隐患不容小觑。这些风险的危害性也逐渐体现在人类健康上,类似的“癌症村”和“血铅超标儿童”等环境污染事件的涌现,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抗议事件的发生[3]。充分表明,把握生态环境问题的潜在风险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当前公众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已然上升为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与此同时,生态退化、环境破坏的生态环境风险会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产生安全风险,不仅制约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又会激化公众对政府决策的质疑,还会危及社会发展的稳定性。比如,严重的雾霾,紧缺的资源会显著降低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这不仅反映出公众对生态环境安全诉求的提升,也凸显了生态环境风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生态环境风险得不到有效预防和化解,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永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风险生产的现实需求,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正确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生态环境风险防范面临的艰巨性
自然生态系统“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并举。一方面,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先天不足,整体生态环境系统退化严重。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森林、草地、湿地、冰川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社会忽视了自然环境的生态作用,长期短视、狭隘的唯GDP 至上,“宁肯牺牲环境也要发展经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理念,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违背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共同体的生态思想,导致了各类生态环境风险事件发生的根源[4]。同时,随着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生态环境风险,比如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灾害频繁、能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向人类社会表明生态环境风险时代的来临。从发展形势看,随着我国工业时代发展所带来的人为灾难的不断发生,使得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风险的存在,这些生态环境风险时刻威胁着人类发展,并贯穿一切社会领域。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关键所在。
生态环境治理“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生态环境治理,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随着“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的实施,天在变蓝,水在变清,地在变绿,生态环境治理迈入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期,进入了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的窗口期。同时,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一些典型模式和先进经验,在意识观念、人才队伍、制度保障等方面具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但另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生态系统脆弱,能源紧缺,污染严重,多领域多类型的生态环境风险在积累和叠加,尤其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处于达到或接近资源上线,处于生态失衡的边缘状态,快速经济增长引发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叠加污染现象明显。由于东、中、西部区域环境治理特点不同,中西部环境污染压力明显大于东部。此外,传统与新型环境问题叠加,农村与城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叠加,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
生态环境风险“不确定”和“不可控”并集。生态环境风险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为主要的风险之一,具有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这种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不确定性的存在,并早做筹划、未雨绸缪,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其影响,降低风险度。生态环境风险不像我们熟知的金融风险那样突发明显,它的潜伏期长,隐蔽性好,过程缓慢,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然而,生态环境风险事件一旦发生,其后果的危害性,波及范围的广泛性,具有“蝴蝶翅膀的效应”,所以很难控制[5]。如,大连输油管线爆炸和天津港危化品仓储爆炸事件,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也凸显了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三)生态环境风险防范面临的持久性
“富足之日就是恶果来临之时。”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所有人类应当加以重视的问题。而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则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与时俱进的持久性工作。新时代我国已进入生态环境治理的窗口期,污染治理与风险防范的攻坚期,但经济发展的转型、产业布局的缺陷,长期积累的污染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决定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是生态环境风险的凸显期和高发期。这表明,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与时俱进的持久战。其一,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改善、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完善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与时俱进的持久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式一般会存在运行惯性,这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持久过程。其二,从经济发展规律,生态环境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得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且范围在扩大,危害在加重,程度在加深,同时转型发展受到稳增长、保民生、保就业的底线压力,使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面临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双重压力。其三,从制度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法制体系、管理制度、管理能力还不健全,尤其是未来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相关制度体系的提升和干预,在经济增长、工业化等各类生态环境风险事的驱动下,会导致更大程度的生态退化,大范围环境恶化,大幅度减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健康水平。这充分体现了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的持久性。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体系,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解决生态问题,规避环境风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方向,也是保证美丽中国实现的基石。
(一)多元参与:构建明确的责权体系,主体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从顶层设计层面,建立高层次、常设的国家生态环境风险委员会,负责对现有以及未来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排序,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同生态环境风险之间,以及经济目标与生态环境风险之间的权衡问题,综合协调涉及生态环境风险部门之间的事务,确保自然资源在人口、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稳定、协调、有序、永续利用。
从操作层面,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构建多元化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要进一步明晰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各主体间的职能和责任。比如,政府在组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中具有重要优势,主要是政策指导、信息整合、资源筹集等。市场则要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既可以尝试将市场机制运用到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中,还可以尝试通过价格机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公众要养成低碳消费和出行的绿色生活方式,并积极参与、督促、监督和监管政府和市场的生态环境治理行为。
(二)层层推进:完善的防范体系,制度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所谓“层层推进”就是要从城市到农村,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从政府层面到人民大众,都要不断提升生态风险防范意识,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将绿色、生态、低碳的生态优化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将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前提和标准,让绿色发展转型引领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理念和防线。为此,要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风险防范的关系,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要科学防范,也就是将主动防范或化解生态环境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原则,不断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要有效化解,也就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充分认识到技术对生态风险规避的重要性,合理借助科技的力量,研究技术生态风险,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还要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合理规避环境风险。此外,还要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维护机制,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规范治理:建立透明的法律体系,依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执法与立法并重。要在新环保法的“钢牙”基础上,持续推动常态化、全覆盖的环保督察、联动执法,形成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共同保障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规划的执法力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整治违规企业,还要求明确“生态”的概念,以系统性与协调性的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将生态风险防范纳入生态安全体系,努力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的现代化水平。为了推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压力层层传导,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调动“条”“块”两个积极性,应加快推进区域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跨区域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有效联动和协同。同时,通过渐进立法及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建立务实理性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制体系,并且注重通过公民参与和监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智能监管: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风险监测是系统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涵盖陆地和海洋以及地上和地下的生态环境风险信息,并纳入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信息平台(数据中心),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性数据的支撑。同时,还应加快生态环境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通过互联网构建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和共享,补充完善生态环境风险的预警和应急体系。
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是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事故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价,并按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提出各种预警和应急措施。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风险预警,既能通过污染控制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又能通过环境事故的及时应和处理降低事故造成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此,要积极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和预测创新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防范的保障。
生态环境风险应急预案是一种主动性的风险管理手段,也是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加强各种生态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不断提升人们接受并处理与生态环境风险相关的风险感知能力,推进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网格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原因做到科学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