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
2019-02-19李俊霞
李俊霞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旅游业发展新形势、遵循旅游业发展内在规律的客观需要,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旅游空间配置、开辟旅游业发展新空间的有效途径。2018 年3 月22 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 号)。2018 年8月17 日兰州市全域旅游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突出“一河两山”和“现代化”主题元素,着力实现“六个突破”,努力把兰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名城、中国西北旅游集散地和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对推动兰州旅游产业转型跨越具有重大作用。
一、兰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兰州全域旅游发展提速
截至目前,国家共公布两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城关区、榆中县名列其中。为推进兰州全域旅游建设,促进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市文旅局积极组织和指导城关区、榆中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县。目前,榆中县已编制《榆中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榆中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借助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和被列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的契机,依托兴隆山大景区和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榆中在特色小镇建设、民俗经营、田园综合体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品牌化输出,重点打造兴隆山、青城古镇两大“龙头品牌”,建设七大“精品景点”,不断增强旅游发展后劲。而城关区结合区情,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并配齐配强人员力量,编制《城关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城关区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区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布局和发展目标,重点打造多功能的城关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兰州全域旅游发展进展顺利。
(二)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得到改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地区发展旅游业创造环境、增加后劲。近些年,兰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景区道路建设明显加快,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已完成122 座厕所建设的任务。2017 年共有重点文旅项目60 个,其中续建项目31 个、新建项目14 个、拟建项目15 个,计划总投资1009.06 亿元,截至2017 年11 月,已累计完成投资147.71 亿元。其中,溪龙谷水上公园、兰州新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园、兰州老街、榆中文成广场、丝绸之路西部(国际)文商旅综合生态产业区、陇香源民俗文化小镇、安宁文化教育广场等项目进展顺利;东方密语文创品牌项目和河口古镇大景区保护开发项目已建设完工,带动效果明显。自驾游基地、户外活动营地旅居房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步伐加快,其中越国开心农场自驾游营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爱立方民族文化婚庆创意产业园自驾游营地、旋子自驾游营地、猪驮山景区自驾游营地、丹霞景区越野车营地等6 个项目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市在建和拟建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共有13 个,其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进入文化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行业龙头带动效益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基地)已逐渐发挥出集聚发展效应,极大提升兰州旅游业的档次和服务水平。
(三)旅游收入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近几年,兰州旅游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收入不断增加。2017 年全市累计接待旅游人数达5431.4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6.5 亿元,比上年增长26.99%。2018 年1—8 月,兰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4438.2 万人次,增速为23.63%,旅游总收入达到388.1 亿元,增速为29.4%。2016 年全市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2 万人,较上年增长20%,间接就业人数50 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且兰州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不断升级,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与体验互动相结合的旅游黄金链条,多种业态多元发展的体系基本建立,兰州作为西北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的功能日益显现。
(四)旅游节会赛事效应显著,合作交流日趋频繁
“兰洽会”、水车文化旅游节、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暨兰州国际民间艺术周、兰州黄河文化旅游节以及兰州什川梨花节、兰州苦水玫瑰旅游节、兰州桃花旅游节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会精彩纷呈,仅2017 年兰州举办各类节会活动28 场次,对宣传兰州、展示兰州,提升兰州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2017 年先后赴广西、四川、上海、浙江、厦门等地开展旅游宣传暨项目推介活动,组团参加了2017 中国—东盟博览会、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第七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二十三届兰洽会、第二届敦煌文博会、第十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2017 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各类展会上共签约文化旅游项目21 个,签约金额达382.266 亿元。目前,兰州已与国内18 个旅游城市建立了协作关系,加强了与中国西部旅游城市组织的广泛合作,加大了与省内地市州旅游城市的资源整合力度,合作交流日益频繁。
(五)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近年来,兰州各级政府对发展旅游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兰州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措施。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意见和省旅发委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兰州市文旅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此外,印发了《兰州市“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兰州市红色旅游发展方案》,制定了《兰州市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兰州市进一步推动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完成了《甘肃省沿黄四市州旅游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为兰州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也为兰州全域旅游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及行业法制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兰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些年,兰州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兰州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兰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旅游业在兰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推动作用还不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还达不到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要求。制约兰州全域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发展思路滞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兰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多、分布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底蕴丰厚,但长期以来,兰州旅游业基本上还是单一“门票经济”,发展思路滞后,景区景点等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化、旅游管理规范化、旅游走向国际化的意识有待加强。多年来,兰州旅游发展过份依赖于资源性开发,旅游资源仅限于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旅游资源有效整合不足,发展模式单一,旅游项目分散,基本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体系化、规范化的旅游产业链,难以形成旅游发展合力,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益,制约全域规模化发展。另外,兰州现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创意性旅游产品少,产品存在同类化现象,文化特色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很难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产品,难以满足兰州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严重制约着兰州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促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总的看来,兰州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综合化经营程度低,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带动力较弱,从而导致了兰州旅游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不强,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另外,兰州旅游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式,经营业务单一,对丰厚文化资源的开发只停留在低层次的开发阶段,深度开发滞后,产业链短,关联度不高,组成旅游业的各部分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结合和简单的数量叠加,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手段,与资源禀赋和现有条件相适应的旅游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三)旅游+的结合度不足,旅游品牌创新不足
从目前看,兰州旅游+融合度不够、互动性不足。兰州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更多体现在于景区的融合,旅游和农业、工业、体育、医药、养生等其他产业链融合相对比较薄弱,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未能有效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旅游产业结构较单一,旅游产业链短,旅游产业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不够。此外,品牌创建力度不强,兰州旅游品牌的地位与所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极不相称,在品牌打造上创新不足,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产品,兰州大量的旅游产品层次都比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统筹协调不力,运作模式落后
全域旅游涉旅部门多,需统筹协调,才能促使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序经营和有效管理。目前,兰州市部分旅游景点、景区长期各自为阵,行政、财政资源分散,旅游发展规划、项目、用地、融资等缺乏统筹协调,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各部门之间并没有真正形成合力,甚至还存在一些对游客和资金的争夺,行业垄断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兰州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旅游企业的正常竞争。此外,运作模式落后,旅游业尚未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旅游大型项目开发仍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尚未形成各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的有效机制,导致旅游项目开发总体上投资实力不强、力度不大、进展不快、周期过长,制约着兰州全域旅游的发展。
(五)宣传促销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
就目前来看,兰州旅游业无论是从宣传的广度还是深度上与全国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力度不足,促销宣传声势不大,与中央、省级和主流媒体广泛合作不足, 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渠道立体宣传不够,宣传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综合运用国内外知名网络、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不足,特别是利用“两微一端”开展精准化、主题化、差异化、创意化的体验式网络营销活动不足。总之,市场营销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够,缺少大手笔、大制作、大范围的营销活动,对兰州全域旅游的宣传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兰州全域旅游开发的氛围尚未形成,成为兰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又一大“瓶颈”。
(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近年来,兰州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兰州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配套设施不足,旅游接待设施落后,游客舒适度差,可进入性较差,部分景点周边饭店、宾馆、厕所、旅游巴士等配套设施落后,数量不足、质量低劣,区内交通配置不够完善,缺乏综合性的旅游集散中心和自驾车营地,旅游服务点分布不够合理,景观风貌引导建设不够,旅游咨询体系不完善,旅游体验设施和活动匮乏,综合服务功能不强,旅游景区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也导致旅游区域内景点无法形成组合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兰州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三、推动兰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规划,构建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谋划定位。兰州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大局出发,从产业的规律出发,按照“全景打造、全民共建、全体共享”的要求,对全市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进行全盘谋划、系统设计、整合嫁接,高标准编制兰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块的旅游规划,并加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扶贫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规划等之间的衔接、协调和融合,使全域旅游规划成为整合各方资源、资金和力量的重要抓手,全面谋划全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全方位融入旅游元素,全力助推兰州全域旅游发展。二是调动地方各部门和全社会力量,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建立健全以市委统一领导、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发改、财税、国土、建设、招商、统计、农林水、教科文卫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市各个方面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域旅游大旅游发展格局,形成党委政府发力、企业资本给力、旅游部门给力、相关部门助力、社会广泛合力,上下齐动、齐抓共管,城乡互动、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二)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城乡游一体化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加快从单一景区点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由传统景点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促进兰州旅游发展转型升级。二是推进城乡游一体化,一方面使城市功能和旅游功能获得更好的融合,将城市商业、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公共设施(高等院校、博物馆、城市广场等)、城市文化、城市建筑等向游客适度开放。另一方面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推进农旅融合,打造兰州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带动乡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就地城镇化和兰州产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目标。
(三)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一是实施道路交通畅通工程,构建公路与境内高速、铁路、国道对接、顺接无障碍的“外畅、内通、景连”的开放性旅游交通网络。加大城市、景区、乡村及机场、车站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为兰州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加强景区景点项目建设。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总体要求,对全力加快兰州重点项目建设,精心策划、论证、实施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加快丝绸之路西部(国际)文商旅综合生态产业区、兰州树屏丹霞旅游景区、黄河奇峡旅游开发基础建设项目、陇香源民俗文化小镇项目等建设进度。实施大景区建设突围行动,全面实施兰州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兴隆山大景区建设,谋划建设一批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项目。三是按照“一体化、便利化、快捷化、无障碍”标准,进一步完善兰州旅游标识、停车场、景观配置、旅游公厕、通讯安全防护、环境卫生、自驾车观赏景观廊道、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地、自驾车营地、商务中心区、美食一条街、地方特色购物一条街、民俗活动一条街、大型实景演艺等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另外,加快兰州“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信息发布系统,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产品展示、产品预订、交流评价等服务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为兰州全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快“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全域旅游的核心价值就是“旅游+”。通过“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互联网、文化、演艺、体育、商贸、科教、宗教、养生、教育、科研、创意、扶贫、金融以及特色小镇等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兰州旅游新业态。二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依托兰州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整合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城市景观资源等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重点打造一批精品旅游带。如丝绸之路旅游带、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生态文化旅游带、都市观光旅游带、乡村旅游带、休闲度假旅游带、茶马古道生态文化旅游带等为主精品旅游线路。做好黄河水文章,建设黄河兰州段系列主题园区,谋划打造黄河主题系列实景演艺项目。重点培育农家乐、田园观光、自助采摘、农耕体验、教学体验、乡村旅游等生态观光农业基地。推进“示范化一条街”建设,打造休闲商业、特色美食、民俗文化等各具特色的街巷。加快养生(养老)基地建设,丰富“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特色养生(养老)内涵,开发自助游、自驾游、背包游、高铁游、家庭亲子游等旅游市场和游线产品,不断增强兰州旅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此外,鼓励开发户外旅游用品、旅游特产商品、旅游工艺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向全国市场,让这些产品成为兰州尤其旅游的新“名片”。
(五)完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多元投融资体系
发展全域旅游,政策措施保障是关键。兰州各级党委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支持推进兰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出台促进兰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从资金、人才、土地、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系统支持,尤其是加大资金扶持,形成财政投入,企业、社会和民间资本以及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兰州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设立全域旅游发展专项扶持基金,用于兰州全域旅游规划、旅游宣传、旅游信息平台、配套服务等基础建设和精品项目和旅游商品研发。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融资支持。开辟贷款绿色通道,优先给予信贷支持,或通过贴息提供优惠贷款利率,支持旅游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参与兰州全域旅游开发。三是采取优惠措施,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兰州全域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服务、便民商店、旅游景点新项目开发等。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型旅游集团来兰投资全域旅游,解决兰州全域旅游开发建设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四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积极创新众投、众筹等投融资模式,利用全域旅游的ppp 投融资模式,破解兰州全域旅游的投资和持续运营中的资金“瓶颈”。五是积极争取中央、省上的支持,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产业基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助推兰州全域旅游开发。
(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推进兰州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起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兰州旅游业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一是下放旅游行政管理权限,推进旅游管理部门向服务型机关转变。加快成立兰州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兰州全域旅游发展各项工作,强化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规划、综合协调、行业监管等方面的牵头作用,逐步由单一部门的旅游管理转变成多部门协调的综合管理,破除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脱节、领域壁垒等问题,形成兰州全域旅游各部门联动、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二是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全市“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主体负责”的旅游安全责任体系,加大旅游安全网格化监管,完善涉旅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升农家乐、民宿安全管理,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行诚信旅游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导游队伍管理等,促进兰州全域旅游服务水平的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兰州全域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