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中国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研究述论及启示

2019-02-19申红利周新辉吕秀兰

社科纵横 2019年3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俄国列宁

申红利 周新辉 吕秀兰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271018)

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以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人类文明史的光谱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亮点。因而,系统地梳理、研究学界近年来关于十月革命研究进展的状况及对中国的启示就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发生后,有些学者、民间人士质疑十月革命价值的声音一时甚嚣尘上①。学界必须对此做出明确的回应。面对“历史终结论”者的叫嚣,学人有必要正本清源,从学理的角度系统研究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让人感到可喜的是中国学者对十月革命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涌现出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细读既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近些年学人对十月革命的关注点所在。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十月革命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论述到了十月革命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②。十月革命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一点就在于列宁没有固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学说的既有观点,而是根据俄国国内的现实状况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国内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理论上的突破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还需要非凡的智慧和才干。列宁的这份勇气及智慧正是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经过深入研究,列宁认为马克思依据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所得出的部分观点已经不合时宜。例如,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并举才能获得胜利,并推断,共产主义最有可能在英、法、德、美四国率先实现。列宁认为当时资本主义已发展至垄断阶段,垄断企业在空间上的扩展会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突破。[1](P554)这一发现意义极为重大,直接为列宁所领导的十月革命奠定了理论依据。在列宁看来,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正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俄国无产阶级除了深受本国资产阶级及地主的压迫外,还受到了外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剥削及压迫。因而革命性尤为强烈。再加上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欧诸国相比较为落后,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得不倚重于沙皇制。列宁敏锐地发现了革命所具备的条件已经成熟。对于列宁的这一系列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当时俄国国内就有人不以为然,他们甚至公然批评列宁是一个空想主义者,其做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把俄国引入了歧途[2](P203-204)。针对外界的质疑甚或批评,列宁进行了一系列的反驳。列宁说:“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1](P777)这绝非列宁应付外界质疑的片面说辞。从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长期思考中也可以证实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在1899年,列宁就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3](P274)。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及俄国现状的长期思考与关注,列宁才能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马克思阐释过共产主义最有可能在英、法、德、美四国率先实现。因为从马克思主义相关学说的逻辑理路来看,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才能极大丰富,才最有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同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及剥削才会达到极限,因而他们的革命性最强,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认为落后国家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按照马克思的学说,先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后有无产阶级专政。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先由无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展生产力呢?而这正是列宁批判性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理论支撑。可以说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二、苏联解体之后对十月革命的评判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出现了最为剧烈的变化。有人将苏联解体的原因直接归咎于十月革命,宣称十月革命在苏联解体的问题上犯有“原罪”,甚至认为十月革命不过是以列宁为首的一小撮职业革命家策划的“阴谋”③。美国日裔学者福山更是断言,社会主义将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制度将一统全球[4](P1)。针对这种论调中国很多学者展开了有理有据的批判④,并认为以福山为代表的类似学者的观点包藏祸心[5]。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也受惠共产国际较多。毛泽东更是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在帝国主义制度存在的时代,没有国际援助,任何国家的革命都不可能取得胜利”[6](P26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7](P1471)可见,十月革命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影响重大。正确地认识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政治问题。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对如何在苏联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因而从本质上讲,苏联所走的路也属于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马克思只是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大概样态及几个核心指标,包括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按需分配,最终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但对于如何进入到共产主义,特别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及建设却着墨不多。因而就需要各个国家的人民自主探索。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搞社会主义建设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或模式行不通。正是因为如此,各个国家,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仅应该而且必须。事实上,“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P741-743)列宁更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1](P281)。显然,列宁及后继者所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俄国人探索社会主义尝试的失败,决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正如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遭到‘失败’,那绝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模式’并不等于‘本质’”[9]。可见,把苏联解体归咎于十月革命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把苏联解体归咎于十月革命犯了以结果推导原因的错误逻辑。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迪

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的直接影响下成立,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不断向前发展。十月革命及其所送来的马列主义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以极大的鼓舞和启示。自此,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接受、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并矢志不移地要在中华大地上实现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由十月革命所建构起来的革命话语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0]。肯定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实际上就等于肯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及建设过程中要把马列主义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的作法。因为十月革命本身就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尝试,是列宁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亦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尝试,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因为按照马克思当时较为有影响力的观点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最可能首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国家建立。而中国、苏联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先由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在共产党领导下再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将来还要向高级阶段进一步发展。这也是邓小平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地在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中一定要加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1](P373)的原因所在。邓小平显然明白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还有着巨大的距离。基于此,邓小平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举措来提高生产力。其中最凌厉的措施就是虚心地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一切先进方式。这在把马列主义当成教条的守旧者看来简直就是石破天惊之举!他们攻击邓小平的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邓小平斥责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眼光”[11](P134)。

任何学说都得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显示是否真的具有生命力。毛泽东曾一再告诫全党同志,“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2](P134)。邓小平也曾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1](P2-3)。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民的最大“财富”就是将马克思主义这一行动指南恰当地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正是具有了这样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才愈发显得具有生机与活力。也正是缘于这样深刻的体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会前后踵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推进从实践的层面毫无疑义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强大活力,直接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彻底破产。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成就的过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将更加彰显。

注释:

①相关情况请参见李燕. 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列宁和十月革命[J].红旗文稿,2016(9);孙成木.对十月革命评价的一点认识[J].世界历史,2008(2);蒲国良.重构中国特色十月革命话语体系[J].探索与争鸣,2017(9);徐海燕.俄罗斯对于十月革命的保守主义立场[J].国际研究参考,2017(12)等.

②于沛.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 周年[J].中国社会科学,2007(5);蒲国良.重构中国特色十月革命话语体系[J].探索与争鸣,2017(9);任洁.十月革命的遗产——再述十月革命对社会主义和人类发展的重大历史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等,由于关于此方面的既有研究成果太多,恕不一一赘述.

③转引自于沛.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 周年[J].中国社会科学,2007(5);李燕.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列宁和十月革命[J].红旗文稿,2016(9).

④于沛. 十月革命和世界历史进程——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J].史学理论研究,2017(3);李慎明.十月革命距离愈远愈使人们认识其道路的正确[J].前线,2016(9);朱炳元.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光辉典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3).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俄国列宁
“十月革命”的纪念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苏联及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