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开展“不忘初心”主题教育的动力机制和实施路径

2019-02-19艾洪庆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不忘初心初心育人

艾洪庆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计算机学院,济南 250353)

高校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才报国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针对大学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下简称初心教育)并对其动力机制和实施路径开展研究,既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履行高校政治使命,让青年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现实要求;对于大学生本人,也是他们提升个人综合素养、端正人生态度、开拓人生境界的重要助力;更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理论需要。

一、高校初心教育的内涵

(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不忘初心”,出自佛教经典《华严经》。原句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为只有坚守我们最初的信念和志向,才能顺利完成每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提到不忘初心。2015年底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1]习近平明确了“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不要忘记我们是干什么的、怎样走过来的、如何继续前进等。在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从八个方面论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更是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初心论”的提出,是事关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对中国共产党本体存在的哲学追问和价值存在的终极关怀,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青年学生的初心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高等学校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即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相对应的,青年学生的初心应当就是成长成才,成为适应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这一初心可以从四个层面来认识:一是政治立场层面,青年学生应当把爱国当作初心的第一标准,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利于社会。习近平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二是人生态度层面,要励志,积极向上,敬业、乐学、诚信、爱人。青年学生的初心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要求。三是能力要求层面,青年学生的初心应当是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做到知行合一。四是心理情感层面,青年学生的初心应当是自我实现,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四个层面中,爱国是底线,求真是手段,励志是动力,自我实现是终极目标。爱国、励志、求真、自我实现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爱国、励志、求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需求与期望,自我实现则体现了青年学生个人内心最原本的渴望,既是爱国、励志、求真的最终目标,也是青年学生初心的最重要表现。

(三)高校初心教育的内涵

高校开展初心教育,其内涵既要包括对于党的初心的解读,包括高校培养人才的初心的诠释,更要包括对于青年学生个人初心的正确认识和引导。简单来说,高校开展初心教育,就是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来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也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决定了高等学校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初心,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需要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初心也是高度一致的,密不可分的。青年学生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党和人民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自己的初心,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二、高校开展初心教育的动力机制

动力是指对工作、事业等前进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研究高校开展初心教育的动力机制,就是要全面分析高校开展初心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利用,切实提高初心教育的实效。高校开展初心教育的动力机制可以从组织者或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介质三个维度来考虑。

(一)从组织者或教育者的角度来看

1.初心教育的根本动力来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的神圣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6]。

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之后,“不忘初心”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关键词,高等学校也随即开展了以“不忘初心”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贯穿这次大会的主题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成为高校师生进一步升华精神境界,重启精神动力,激励个人成长进步的共同心声和精神写照。在初心教育开展过程中,各高校积极履行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基本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员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2.初心教育的重要动力来源于学校营造安定团结、和谐有序育人环境的现实需要。经验表明,青年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高校是社会稳定的风向标。保持和谐稳定与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是相辅相成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社会矛盾交织叠加,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元化。初心论的提出直抵人们灵魂深处,发人深省,引人深思,有利于调动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为之实现的动力。高校初心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激浊扬清,形成正确的舆论环境,统一思想认识,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时间精力集中于个人成长进步,有助于学校安定和谐、积极进取氛围的营造。

(二)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初心教育的内部动力来源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所构成的人的整体性存在与周围环境的一种关系,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7]马克思的论断表明,“需要”是人的根本属性,人对“需要”的满足是无限的和多方面的。人也正因为有各种各样无限的需要,人自身和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初心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任务要求,也是青年学生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知识实践本领。所以青年学生的初心本身就包括了爱国、励志、求真、自我实现等丰富的内涵,初心教育则是顺应了青年学生内心向上向善、求知成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渴望。同时,初心教育也是引导和完善青年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保障。青年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初心教育,才能融入所在集体,提升综合素养,产生荣誉感和归属感,减少自我实现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个人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和条件。

(三)从教育介质的角度来看

1.初心教育需要适当的利益激励作为外部推动力。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邓小平指出:“不重视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革命是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利益,那就是唯心论。”[9]初心教育的开展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结合适当的利益奖励来进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通过树立典型、榜样,或者作为先优评选的条件之一,或者适当借用积分打卡、花钱买自律等目前比较流行的形式来推动。

2.初心教育需要不断创新载体来推动。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要义是‘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0]高校开展初心教育,必须要把握住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这一“大势”,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技术运用能力,明确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痛点”和“痒点”,找准切入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开展初心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理论思维,加强初心论的理论研究,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初心论的自身魅力是其发挥凝聚和引领作用的根本动力源泉。信仰上的不坚定源自理论的不清醒。初心论不仅是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引导青年学生实现思想道德、人生态度、学习实践、心理情感全面发展的指导理论。初心论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和伟大的时代价值,对于党的建设、青年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作为人类知识智慧最为集中的地方和党的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要树立理论思维,加强初心论的理论研究,将初心论最深刻、最生动、最丰富、最根本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珍重初心,热爱初心,认识初心。为此,高校务必要加强对于初心思想的研究投入,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批有质量有水平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教育实践中。

(二)树立主渠道思维,加强思政课对于初心论的融入工作

初心教育融入思政课不仅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要求。2016年“七一”讲话之后,受教育部社科司委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研究并撰写了包括本科、高职高专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教学建议》,供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各高校应紧密结合该课程理想信念的教学内容,对“初心论”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达到理论认同;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贴合学生实际的典型榜样人物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崇敬与认同;面向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检验和回归初心,实现行为认同。

(三)树立系统化思维,构建初心思想的三全育人体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2]。同时,构建初心思想的三全育人体系是由高校开展的初心教育的丰富内涵决定的。具体来说,全员育人是指由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等组成的全体成员都是初心教育的参与者,都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初心教育的效果。全程育人,是指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的初心教育是形式多样、分阶段进行、贯穿始终的。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初心教育寓于其中,才能实现“酱缸效应”,初心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树立根本思维,抓好初心教育的最根本要素

高校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教师。高校开展初心教育,要抓好高校的最重要资源,尤其是专业教师。要使教育者先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专业教师首先要认同党的初心,明确高等学校的初心,才能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初心教育。学校要旗帜鲜明,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同时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有关初心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初心”。

对于学生来讲,最根本的事情是学习。初心教育必须要在学习真知识、掌握真本领的过程中开展。新时代大学生要主动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人民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努力学习,不满足于碎、浅、薄的知识追求,要追求实、深、厚的知识养成,在追求思想自由的同时明大德,向书本学习、向先贤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努力通晓时务物理[13],最终达到初心教育的根本目的即自我实现。

猜你喜欢

不忘初心初心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的由来
央企要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达州跨越发展需要不忘初心,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