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与管控路径

2019-02-19郑敬斌孙雅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想大学生文化

郑敬斌,孙雅文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着眼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就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提出明确要求。步入新时代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新形势,风险重重。从外部因素来看,愈加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隐匿着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和政治蜕变意图,一些西方国家竭尽挑拨离间、混淆视听之能事,妄图催化放大和蛊惑渲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以达到动摇我党执政根基的目的;从内部因素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序列谱中矛盾频发阶段,利益多元驱向决定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功利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出现滑坡趋向。意识形态风险主要指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标杆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内侵外攻下出现权威消解、话语失声和阵地失守。高校素来扮演着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重要角色,是思想文化的创造之源和才墨之薮,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既关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故分析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重要性,剖释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掣肘,探索管控路径与突围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现实考量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高校位于意识形态斗争前沿, 具有相对封闭性和人员构成单一性的特点,促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共生、沟通互融,是文化、人才荟萃之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以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既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抵御西方文化侵蚀方面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免疫作用。只有高屋建瓴地理解和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现实意义,方能正确剖释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和灵活选择突围路径。

(一)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必要条件

习近平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2]马克思主义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因而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守好思想防线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正遭受来自于国内和国外、虚拟与现实的多元文化思潮和异质价值观念的重重夹击,亟待通过探索有效方式和手段以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守好高校这一重要阵地尤为关键。高校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核心,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承担着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和理论探研的双重职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意识形态情势往往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状态。从一方面来看,高校作为汇聚各种异质文化的前沿阵地,自肇始之日起即为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提供场地和平台,在交流和碰撞中催生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并促使其广泛传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有助于发挥筛选和过滤功效,从源头上阻绝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滋长。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亦能通过教育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生命之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主渠道,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文化辐射作用,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递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新的历史方位之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职能,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旨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立德树人,此“德”旨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己之操守、众之航标和国之旋律的聚合体。新时代高等教育旨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从而真正实现“树人育才”,其中意识形态教育的导向与塑造作用至关重要。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各种思想理论观点交锋交融最频繁、最活跃且最敏感的场域。加之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成熟定型的关键时期,此时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兼容性,因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青年大学生成为众目睽睽和竞相争取的存在。倘若放任自流、不加监管,任凭非主流、反主流意识形态占据舆论高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新自由主义”“历史终结论”等资本主义社会思潮会趁虚而入、蛊惑人心致使价值预设走样,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将出现倾斜歪曲的乱象,严重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着眼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统筹和路径优化,将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

(三)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坚强保障

新时代的关键字在于“变”,即改革,新挑战和新问题层出不穷,新视角和新方法呼之欲出。基于全球视角,当今世界已经由武力和钞票控制的时代演变为思想和意志操纵的时代,大国博弈的主战模式转而将意识形态视为战略重点。现如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破坏愈加猖獗,将高校作为战略切入点,妄图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植入来实现演变分化中国的政治阴谋。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和飞速发展期,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变动致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而多元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作用不容小觑。在变革大势中,我国的发展战略归根结底讲求一个“稳”字,在变中求稳,在稳中前行。正所谓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资源保障,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蹄疾步稳迈向新阶段的接力奋斗者和忠诚践行者。基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持续发展和薪火相传的现实需要,青年大学生若想切实履行肩负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断然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加持,提供精神动力。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一些弊病,例如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不强、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等,西方敌对势力仍在虎视眈眈寻找薄弱环节作为入侵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国家的稳定发展,当务之急在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壮大主流意识形态舆论,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方面下功夫,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做到入耳入目入脑更入心,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众声喧哗中辨别和抵制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开创稳定发展的新局面贡献青春鲜活之力。

二、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剖释

进入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尤其是目前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的愈加频繁、范围愈加扩大,严重威胁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一)西方国家的战略围堵导致青年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

来自西方国家的外源侵蚀深刻影响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所言:“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5]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战略储备基地,因而成为西方国家强行实施文化“市场准入”以抢占阵地、争夺群众、蛊惑人心的重要切入点。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扩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给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营养供给,拓宽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文化的交流传输中也混杂着不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分,更有甚者实则暗藏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祸心,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其一,输入内容的强势和泛滥削弱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的基础,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基于中西经济势差、技术势差和文化势差的背景,西方文化始终持强势的姿态渗透和入侵。同时伴随着文化的市场化运作,诸如“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带有资本主义烙印的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并意图侵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一些青年大学生甄别是非的能力尚不高,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为现代化的金科玉律,甚至产生了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的极端思想。其二,输入方式的隐匿性消解了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基于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实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下,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逐渐加大了对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借助项目交流、学术论坛、文化商品等栖息方式,以更隐蔽的方式悄然进行文化殖入,在大学生群体中推销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和功利化、过于实用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使得一些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负面认识。

(二)社会转型期的挑战致使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模糊

来自国内社会转型的内源干扰导致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乱象丛生”。社会转型对于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是直观且深刻的,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人的观点、观念也会发生变革。”[6]同时,社会转型驱使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变革也给高校意识形态的历史变迁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挑战。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来看,我国始终致力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却出现了思想文化和经济并未同向进步甚至倒退的状况,其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功利思想和工具理性移植到了思想文化领域却出现“水土不服”,产生了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严重冲击了传统社会主义社会中强调奉献和利他的价值观。这种不正之风呈现蔓延势头并逐渐渗透于学习与生活中,青年大学生容易受其误导甚至对其产生认同,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人生目标,以获利多寡为价值判断标准,在价值观上的拜物崇权倾向日趋明显。从政治生活的不和谐因素来看,伴随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民主与法治日益深入人心,但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生活或多或少包含着对高校意识形态构成威胁的显性、隐性风险。政府权力过于集中、民众政治的有序参与意识和能力不够深入、领导干部官僚作风较为盛行、贪腐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7],进而导致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淡化与漠视。从文化领域的良莠不齐来看,社会转型即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文化发展旨在吸收各种思想文化沟通互融迸发的活力。文化沟通的过程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交融、冲抵博弈,其中存在着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情况,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导致明辨能力和意志力尚不成熟的青年大学生陷入认知紊乱,分散了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专注力。

(三)网络媒体的信息侵扰加大高校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

来自网络媒体的不良信息侵扰消解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信息化和网络化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其中学生群体是最大受众群体,占比达 24.8%。[8]“处处用网”“无时不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常态,网络拟态环境逐渐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文化宣传和斗争阵地。不同于单向灌输、拥有绝对权威的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信息网络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交流空间和技术载体,然而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不可控的风险,高校意识形态的控制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网络视阈下高校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信息发布者的过度自由、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多变。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信息发布者具有匿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在生产和发布网络信息的过程中拥有较大程度的自主自由,在对网络信息的加工中融入了较多的个人倾向和主观感性,通常采用娱乐化、生活化的语言方式来传播网络信息。这种自由权利也面临着被西方敌对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加以利用、争夺网络话语资源的风险,一些信息发布者带有明显的落后愚昧性和政治煽动性,借助“群体极化”效应恶意引导舆论走向,传播一些非主流、反主流的信息来达到肢解和遮蔽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与此同时,不同于传统单向灌输方式,当下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呈现现代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也增加了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管控难度。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交汇点和知识人才的集散地,人际交往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互动性,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供给极易在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里形成大辐射,导致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式微,对青年大学生世界观的正确塑造产生了消极作用,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

三、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的路径选择

防范化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关键在于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从“固本、转型、定责”三个维度着力,不断优化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管控路径。

(一)固本:夯实教育基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功能

正如列宁在《怎么办》中所言:“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可能天然归属于青年大学生的原发性思维,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需借“灌输”之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主要内容,具有特定的学科属性,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职能,其意识形态属性尤为突出。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对青年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正知正见。基于强化课程指导的现实需要,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以科学性为基础,各高校应根据实际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从学术角度增强课程的理论魅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真正实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学悟以致用。二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征统筹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与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解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之惑和认知盲点,激发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三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若想不断强化和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必然需要专业的组织机构和工作队伍进行宏观统筹,其中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应该坚持长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刷新其知识储备,提高其政治敏感性,把好“政治关”和“学术观”。同时也应把好“道德关”,在加强教师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坚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引领校园风气,发挥重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同度、接受度和参与度,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引领与导向。

(二)转型:促进话语转换,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创新

检验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实效的关键在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否被青年大学生接受和内化。传统理论灌输方式缺乏互动和亲和力,容易造成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人学空场”,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对青年大学生的把握度。网络媒体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互动的主要方式和重要平台,因而网络话语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内化。在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发展形势下,网络舆论对高校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风险挑战,主动出击、利用困境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全新思路。基于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管控应着眼于理念和方法的创新,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话语模式,利用网络媒体的天然优势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将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口号、学术话语和抽象观念进行现代化和生活化的网络话语变换。若想实现网络媒体与高校意识形态的融合发展,一是要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数字化建设,拓展整合网络媒体平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数字化呈现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线上教育。这种方式将趣味性与深刻性有机结合起来,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最大程度地充实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宝库,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例如近期推行的“青年大学习”线上理论学习活动。二是要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网络安全与信息防范的底线思维意识,坚持依法用网治网,严格过滤审查一些非主流、反主流的消极负面信息,时刻关注并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营造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的网络传播环境。最后,在网络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高校不仅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形成纪律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网络发言问责制,同时还要辅之以面向师生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积极引导师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分辨、评估和选择,方能切实提升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三)定责:筑牢管理防线,贯彻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与管控既需要“火眼金睛”、“一针见血”,也需要“持之以恒”。全球化、现代化和网络化进程是不断推进、逐步发展的,高校意识形态风险因时而变,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形态各异,而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存有虚而不实、散而不聚、持而不久的弊病。因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建立系统高效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充分发挥正向引导和严格监管的积极作用。一支分工明确、责任明晰的工作队伍是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首要前提,在人员优化基础上建设“党委领导,宣传部门辅助,相关教学单位配合”的逐级递减的责任体系,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依序开展、落细落小,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即是研判工作。高校意识形态研判,“是对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工作、容易诱发意识形态问题的情况进行先期研究分析、评价判断,从而作出先期预测,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先期应对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10]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环节,它也是贯彻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应有之义。研判工作讲求时效性、全面性和深入性,首先应建立定期研判制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密切关注高校舆论发展情况,实时跟踪师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集中研判和集体讨论,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目的。其次还应扩大研判的对象范围,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主体多元、渠道多样的特点,因而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的研判理应全面覆盖院校领导、授课教师、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等主体对象,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言行举止进行日常观察,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学术讲座和网络发言。最后,新时代意识形态呈现的渗透性和隐蔽性要求研判工作务必深入细致、切中要害,要始终坚持“阵地姓马”基本原则,牢牢坚守高校意识形态的防护门,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高分辨和评估能力,警惕各种反马非马的苗头和隐忧。

猜你喜欢

思想大学生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