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做法及当代启示
2019-02-19陈光宇
陈光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青年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培养革命人才和教育青年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许多有益的做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做法,对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仍然具有难能可贵的启示意义。
一、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历史必然性
延安时期,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政策的吸引下,大批青年奔赴延安。再者,自党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对青年进行理论教育,形成了优良传统。由此看来,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一)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
延安时期,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革命主题发生了变化。中国革命的主题从土地革命战争以来的民主革命转变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民族革命;其次,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变化。党所处历史方位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转变为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了一个局部执政的合法性政党。正是由于革命主题和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引起了党的战略思想发生了从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从民主革命到民族革命的转变。”[1]从而给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时代课题。
(二)延安青年现象的形成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领导和影响着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积极开展抗日行动,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党的威望得到了极大提升。党的抗日政策和抗日行动赢得全国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了广大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大批进步青年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革命前途的憧憬,突破重重阻挠,纷纷涌向延安。这些青年有一二·九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有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青年文艺战士,有华侨青年和港澳青年,还有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和一些友好国家的青年。甚至还有不满国民党统治政策脱离国民党的军政人员。他们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革命前途的向往,不畏艰难困苦,冲破国统区的重重阻挠,奔赴延安投身中国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延安青年现象。有学者指出,延安青年现象“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十三年中,全国各地青年冲破阻挠、奔赴延安,追求真理、追随共产党并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对中国共产党高度政治认同的现象。”[2]延安青年现象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青年教育政策分不开。同时,延安青年现象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社会前提。
(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和教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立于黄埔军校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就在其机关刊物《中国军人》上向广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在《中国军人》刊登马克思的照片,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唯物论的文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利用讲话、上课、大会等形式,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农村青年,力图使他们摆脱小农生产的保守倾向和盲目倾向,唤醒他们自觉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参加工农红军,实行土地革命,翻身做主。在苏维埃政府驻地,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很多措施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兴办了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教科书。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一直被党作为宝贵经验传承下来,形成了对青年进行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做法
延安时期,青年的理论教育是一项特殊复杂的工作。当时在延安的青年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成分复杂,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不尽相同。针对这种现实情况,为了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他们,中共中央采取了下面这些有益做法。
(一)在学校开设政治课教授马克主义理论
奔赴延安的青年都是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致力于献身民族解放事业,迫切需要学习革命理论和本领。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和满足青年学生求学的愿望。毛泽东同志指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3]在这样的背景下,党在延安地区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30多所学校。这些学校以培养革命人才和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办学方针,旨在教育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克服资产阶级及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些学校成为了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抗日军政大学组织条令》的第九条就规定:“本校之教育中心基于革命的传统,在政治上授以马克思列宁之理论”。
源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延安地区的学校教育体现出了浓郁的政治化色彩和战争性色彩。这些学校设置了大量的政治课,大幅压缩和减少其他课程。政治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发展史和阶级教育、中国革命史、时事政策和形势任务等。如陕北公学在普通班设置了《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在高级版设置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在学校设置政治课成为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
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同志非常关心学校的教育工作,亲自到一些学校授课。如在马列学院就开设有:毛泽东讲《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洛甫讲《待人接物》;周恩来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刘少奇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讲《党的建设》;李维汉讲《民族问题》。[4]
在当时的延安,虽然学校的类别有所不一,学生成分也不尽相同,课程设置的比例和教学重点方面有所差异。但是在课程的设置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为主。正是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视,延安时期学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通过延安整风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长期以来,党内出现了一些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的现象,影响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现象的形成从根源上来讲是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对立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证党内的团结和统一,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报告,开始了延安整风。
当时延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了很多工作,但是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不良现象。毛泽东对此尖锐批评到:“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其结果,谬种流传,误人不浅。”[5]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背离了当时革命教育的需要。其结果只会造成了学生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缺乏无产阶级理论和思想。在教育战线上开展整风,显得尤为必要。毛泽东同志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6]毛泽东同志这一指示,指明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整风方向。
教育领域的整风主要针对当时存在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倾向。对此,中共中央先后发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规定》和《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同时在教学内容、学校学风、教学方法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如针对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重点推动调查研究。为此,1941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设立了中央调查研究局。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带领广大青年群众在实际调研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以此来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延安整风是党根据自身队伍实际状况的需要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需要而开展的一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的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的伟大实践”。[7]毛泽东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整风运动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8]通过延安整风,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得到了大幅的改进和提高,广大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三)运用大众传媒宣传马克思主义
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个重要方面还体现在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上。延安时期各类大众媒体是当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指导下,延安地区的报纸办得如火如荼。即有墙报、壁报、大字报,也有大量的纸质报纸。报纸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这其中有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放日报》《红星报》《新华日报》《晋察冀日报》。这些报刊发表了大量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如艾思奇的《辩证法唯物论怎样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正确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就是辩证法》《关于辩证法唯物论认识论的一致性》。
除了报纸以外,在中共中央的领带下,还出版了一些刊物。主要有《解放》《中国青年》《共产党人》《中国工人》《读书生活》《八路军军政杂志》,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经过理论工作者翻译后,也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如曼努伊尔斯基著的《斯大林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就经过杨松翻译而连载于《解放》周刊。还有一些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争论在发表在这些刊物上。
运用广播为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另外一个有效途径。1940年12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首播,开启了现代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代。
三、 当代启示
同延安时期相比,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基本规律、价值导向并没有发生变化。延安时期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做法对今天的青年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高度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9]青年工作做好了,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才能稳固,党和国家的前途才有希望和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0]为高线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继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高校思政课是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阵地。这个阵地好不好,关系到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成败。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对理论工作的忽视,高校思政课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不良倾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共中央对开好高校思政课作了严格要求,要求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势得到根本扭转。但是,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不可能在短期消除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改革,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方式。
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首先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资金支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研讨提供帮助。其次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最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精英人才的重要渠道。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是否后继有人,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严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培养。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句名言早已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要求,高校的思政课要“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所以不能摆脱教条化的不良现象,原因有二: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够重视;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捉摸不透。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教育不够重视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扭转。接下来就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应该转变思维方式,摒弃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一些教育者认为自己教授的是纯正的马克思主义,不善于同青年学生交流,遇到教学效果不佳往往认为是学生厌学。如果这种思维不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会取到好的成效。只有主动建立起同青年学生的沟通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引导学生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三)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
当前,我们正处在互联网大时代下,信息的交互和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延安时期的“高科技”广播时至今日已经明显落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利用互联网工具增强传播力。首先,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推动马克思主义走上互联网,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扩大数据库的受益面。其次,要培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媒体人才。先进的技术最终依托的是人力资源,只有壮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媒体人才,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生机活力。最后,扩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创造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电影电视。变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式,扩大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