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直通车”看新时代职工文体活动的发展
2019-02-19钱雄
钱雄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这一新变化,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工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工会应当“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做好物质服务、生活服务的同时提供更高水平的精神和文化服务”。
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打造的“传统文化直通车”项目,是以非公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搭建的职工文体活动互动体验平台,致力于打造上海职工文化新品牌,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活动涵盖民乐表演、书画创作、灯谜竞猜、民间艺人创作、文体小游戏等内容和形式,积极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引领的作用,用润物无声的方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在文化服务之中,从而实现使广大职工群众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工作目标。
自2017年底“传统文化直通车”始发以来,曾先后停靠企业、园区、楼宇、社区、港口、古镇、图书馆、公共场所等25站,直接服务一线职工逾2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手段辐射到的职工群众逾10万人次。在第2站现场,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的工会干部表示:“传统文化直通车直接开进了我们基层企业的生产线,不仅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了职工群众们的业余生活,更是把文化自信送到了每一位职工群众心里,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群团改革之后的新气象。”
“传统文化直通车”之所以能成为企业、工会、职工喜爱的群众文体项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下送,服务各级工会
工会履行教育职能,主要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吸引职工广泛参加,寓提高职工思想政治觉悟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种活动之中。
职工文体活动是基层工会工作的基础。开展像“传统文化直通车”这类的文体活动是树立基层工会良好形象的需求,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是加强队伍凝聚力的需求。
在第16站H88越虹广场活动现场,徐汇区虹梅街道总工会的干部说:“‘传统文化直通车’的到来可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不仅为我们开展工作、提升基层群团组织凝聚力提供了直接的抓手,也为今后我们深入中小企业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近年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坚持“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的功能定位,“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以繁荣发展职工文化为己任,整合各方文化资源服务职工群众,向各级工会送去了大量优秀的职工文体活动,深受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的喜爱。
2.对象扩大,面向非公企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企业约占本市单位总数的90%,职工约占职工总数的80%。针对本市部分非公企业工会存在“建不起来、转不起来、活不起来”的问题,上海市总工会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非公企业工会深化改革,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传统文化直通车”在策划之初就将服务对象向非公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倾斜,不仅每场活动事前都要前往活动单位实地走访进行职工群众需求调查,根据职工群众群体的构成和需求特点精心调配文化资源,安排和调整服务项目和人员配备,同时每场活动结束都安排总结和分析,对“传统文化直通车”进行精细调整和升级改造,保证活动效果一直处于正向反馈之中,确实保障了职工群众群体特别是非公企业和灵活就业群体的文化权益。
通过活动工会可以零距离接触非公企业的一线职工,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也将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带到非公企业,让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工会是 “职工之家”,工会干部是最可信赖的 “娘家人”、贴心人,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3.内容丰富,多样表现形式
针对非公企业职工、青年职工喜欢追逐文化热点和网络化生存的特点,“传统文化直通车”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创新,寓教于文、寓教于网。
一方面将传统主旋律、正能量的思想内涵融入新的文化热点中,通过民乐表演、书画创作、灯谜竞猜、民间艺人创作(剪纸、龙凤字、中国结、面人、糖画等)、文体小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打包后送进企业、送到职工身边。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平台,更是一台职工群众能够切身体验的文化大餐。职工群众不仅能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通过猜灯谜、参与文体小游戏等方式赢得兑换书画作品和民俗作品的机会。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直通车”也将活动从线下开到了线上,在第17站浦东图书馆站和第23站上汽集团安吉物流公司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网络直播和线上互动,吸引了许多网友职工的积极参与,网友们纷纷点赞。网友职工群众对活动的关注和热情使得活动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辐射和倍增。
4.思想深刻,坚定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直通车”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努力将传统文化送进企业、送进园区、送进楼宇,送到职工身边,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职工群众通过“传统文化直通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思想觉悟的深度和广度。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变化;新时期,职工文体活动的发展也要有新方向。
1.项目品牌化
职工文体活动的品牌化建设,是让工会工作在未来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直通车”就是工会项目品牌化建设的初步成果。职工文体活动品牌在建设过程中会创造出一整套标准化、制度化的体系,从而拥有了“可复制性”。一旦建立起一个优秀的职工文体活动品牌,“品牌复制”能够降低“品牌创造”的成本和失败的风险。
2.产品私人化
职工文体活动是各级工会为职工服务的重要手段和载体,随着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变化的需求,活动场地、参与职工人群的年龄、性别、爱好、性格等的不同,新时期的职工文体活动将被贴上“私人定制”的标签。
“传统文化直通车”为适应这一特性,已于今年2月开通微信预约平台,企业、工会可在线提交“意向申请”,进行活动预约。传统文化项目将根据企业、工会的选择进行输送,避免了“打包输送”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必须按照职工的需求量身定制,在已建立的“品牌”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最为有效的职工文体活动策划和实施。
3.资源多渠道
发掘优质文体资源,建立文体活动资源库,是新时期开展文体活动的保障。工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如主动联络专业文体院校,为学生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的同时,为资源库输送优秀文体人才;或与专业个人、团队进行签约,充实资源库;更可以发挥职工艺术团队优势,组织热心职工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建立完善自有资源,提高资源服务效率,加快职工文体活动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广大职工群众。
“传统文化直通车”在不断完善项目资源库的同时,创新开通了微信平台“志愿者申请”和“艺术家申请”的渠道,通过审核的志愿者和艺术家将成为广大职工群众提供文体活动服务的一员。加强工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职工志愿服务活动。
4.“互联网+”思维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形态都趋向多元化、信息化和负责化,工会急需借鉴“互联网+”思维。
职工文体活动中“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可以体现在活动策划、前期宣传、执行实施、后续影响等多个阶段。用当下职工群众更熟悉的方式、更便利的操作,拉近工会与职工的距离,抓住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把网上工作作为工会联系职工、服务职工的重要平台,增强工会文体活动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工会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在新时期,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