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异化思想

2019-02-19黄焕汉郭雅玲

世纪桥 2019年5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黑格尔

黄焕汉,郭雅玲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较为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详细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本文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的整体思想作为论述的基础。在此章中,马克思批判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指出了异化的根源,体现了其异化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区别,形成了马克思独特的异化思想。本文在分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对其异化思想的几个特点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再次提出异化论题的原因

康德说人的想法、所拥有的概念是自为之物,并不能反映和恰如其分地描述我们所处的世界,他认为当人们试图理解或者认识某事物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有用的词语或概念。黑格尔将人类的社会历史看作人类的意识发展过程。他首先提出当绝对精神产生是主客体为一体的集合,指出主体与客体相互分离的状态便是异化的状态,并认为主体的意识征服主体赖于生存的客观条件,便是主体克服异化的过程。费尔巴哈提出的本体论,认为精神世界是对人类自身的反映,他认为异化是人通过创造神来反映出来人的异化。这些德国的伟大哲学家都把意识批判作为重大的论题,从而揭示意识和现实存在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人类意识进行批判在很大从程度上由哲学传统而来,它来自黑格尔以及黑格尔派时期的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马克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的两年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再次分析和深化了他的异化思想,这是马克思对意识批判的哲学传统的继承,也是马克思对旧哲学的局限的批判,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及人类生存状况的剖析。

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的发展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认为工人和资本家只代表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公职人员和政府才能树立良好的秩序,才能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的观点。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提出官僚阶级不代表人类,认为无产阶级才能代表全人类的立场。为什么无产阶级能代表全人类的利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意在论证无产阶级是受异化之苦最严重的阶级,只有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人类才能真正克服异化,但这个论证的完成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的。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阐明了异化并非来自人的意识,它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四种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异化来源于生产的客体;工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即,异化来自生产的过程;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异化也来自物种本身;人同人相异化,即,异化还来自同类、同胞。可以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诠释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但这份手稿直到1932年才全文公开发表,说明马克思当时并没有想着要发表。他要把异化思想,把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现实结合得更紧密,这便是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看到的——马克思在论述他的新唯物主义中,极具说服力的论证了异化的根源,也为他两年后的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做了理论铺垫。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的特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分为四部分,即[I][II][Ⅲ][Ⅳ]。这四部分相互补充对历史唯物主义在总体上做了完整的叙述。马克思首先提出批判对象,然后从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叙述历史唯物主义,最后总结提出马克思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突破了把其异化思想过度集中在工人阶级中的局限,在结合其新唯物主义论的基础上释放了异化的广泛性,通过揭示异化根源总结了异化的性质,以及异化在资本主义下的特点,并指出了克服异化在于基于人类整体实践,在于现实的改变,而不在于思想的批判。以下是本文总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揭示异化的根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分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因为私有制和劳动的分工,以及劳动的客观条件变化推动了历史发展。他认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社会分工,而财产关系的变化和私有制的发展是劳动分工细化的结果。在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土地,被迫进入城市和出卖劳动力的时代背景下,劳动者和劳动条件被迫分离,这是分工、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1](P.165)分工作为一种活动,表现为异化劳动,是因为分工导致主客体的分离。商品对于主体是异化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工人在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是作为机器的一部分,无法认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生产的产品对于工人来说是异化的物品,产品不再是工人的思想的反映,不再是其生命的延续。其次,在此种情况下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并非出于工人的自愿行为,是由外界的驱使而去进行劳动,因此生产的行为也产生了异化。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在劳动的发展中,人类也发展了意识,他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1](P.161)人类的意识使我们有别于动物。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虽然劳动使物质和意识得到发展,但劳动也使我们产生异化,所以马克思说人类被自己的本质所异化。而当我们开始把他人当作物品、达到目的的工具时,人同人也就相异化了。

(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下的异化

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生产力发展到某个程度的人类社会的阶段,是暂时的,而异化作为其产物绝不是人类社会的正常状态。异化是现代化、工业化的产物。异化改变了人的本质,改变了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改变了人的劳动性质。马克思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以及他们的活动——生产,交往,分工和所有制形式发展。马克思通过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观,同时也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是伴随异化的发展,或者说异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代价。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所揭示的异化并不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过度集中关注在工业环境中工厂的工人阶级,因此使得其异化思想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更贴切地传达了他本人的异化思想,即,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异化是由劳动分工的发展所导致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普遍后果。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的在现代化条件下的主客体的分离,这种分离是在主体以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前提下所展开的自主活动,自主活动进一步导致主体与客体分离,使得主体完全陷入被支配的状态。可以说,看似自由而平等背后其实掩盖了不平等的机会,不自由的选择,这导致了主体无法认识到自身的异化,或即使认识到了也无法支配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现状。异化造成主体发展和活动的片面性以及身体与精神上同时遭受异化之苦。

(三)揭示异化克服的途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试图找到帮助人类终止异化的力量,他提出无产阶级是解放全人类的力量所在。笔者认为,正是由于马克思的政治理想,所以他把异化的理论过度集中在了工人阶级身上。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看到马克思揭示了异化的普遍性,异化是感性的,是真实个体的生活以及具体感受——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使得主体对客体感到的陌生、孤独、甚至是无助、恐惧。克服异化,“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失,随着对生产实现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自己产品的异已关系的消失,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1](P.165-166)换而言之,结束异化的劳动,结束资本主义义的生产方式,才能结束主客体分离的状态,才能克服异化。那谁来结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1](P.165-166)这里的“大多数”就是无产者。无产者克服异化,人类才能获得解放,无产者最大利益在于克服异化,就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1](P.43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阐述每个社会形态所包含的辩证关系的运动。人类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关系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改变,历史是人们的真实生活,是人们孕育和改进想法的过程。异化却阻碍了大部分人应有的生活状态,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异化阻碍了人类的整体的发展。马克思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著作,不仅仅是揭示异化的根源,更是从新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人类的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揭露了平等和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幻灭。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TÜV 南德意志集团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在德意志的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