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2019-02-19孙转珍
孙转珍
(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分析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外条件及传播的内容,有助于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历史价值,以史为鉴可指导未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如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和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再次分析其历史启示对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启示。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P.12)俄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伟大胜利,给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极大地鼓舞,使他们彻底放弃西学,将目光转向东学。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以下将从国内条件、国外条件两方面来分析。
(一)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内条件
第一,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失败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西学转向东学提供了可能性。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状态,从此天朝大国的美梦就此破灭,至此之后,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向中国扩张,中国也被卷入世界市场。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读史可以知兴衰,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直到辛亥革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屡遭失败。1917年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继而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人看到了曙光,启迪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视角转向俄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分析俄国国情的基础上,发现中俄有很多的相似,毛泽东在类比中俄形势时曾说:“中国有许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国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义的压迫,这是相同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是近似的。两个国家都落后,中国则更落后。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相同的。”[2](P.1469)先进知识分子将希望寄托在指导俄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这一理论满足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进而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西学转向东学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想上日益成熟,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可能性。辛亥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最终以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宣告失败。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开历史倒车的现象,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只有思想的革命才能救中国,只有思想的运动才能清除封建礼教的影响。因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把新文化运动评价为“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3](P.700)通过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尊孔复礼等不断使先进知识分子从传统的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弊端,不断地接受西方先进思想,思想的革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扫除了封建礼教的障碍,从而有利于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可能性。
第三,工人阶级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创造了伟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4](P.3-67)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为基础前提,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近代企业,掠夺原材料,侵占市场,倾销商品,对中国的民族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部分人纷纷破产,为了谋生被迫去外国人开设的工厂当苦力成为无产者。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产生,这时产生官僚资产阶级,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无产者,无产阶级不断地壮大。19世纪70年代后,民族资产阶级不断产生,无产阶级也不断地壮大,到五四时期,无产阶级增加到二百多万。无产阶级是受压迫剥削的阶级,看到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无产阶级看到了曙光,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革命中来,成为可靠的力量,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阶级基础。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外部条件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现实启迪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重新思考近代中国救国救民的道路。自从国门被打开,西方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之始,我国的有识之士就不断地进行反侵略斗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为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制度就可以救国于危难之中,近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希望寄托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但历史事实证明,根据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固有的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将使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随着一战爆发,很多国家被卷入战争的潮流,看到资本主义国家掠夺的本性及在战争中受害的百姓,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大同世界,因而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产生怀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生存空间。
第二,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启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重新思考近代中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使俄国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局面,通过列宁的正确领导俄国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人类成功开辟了一条与资本主义不同的道路。而此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正处于迷茫困惑时期,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对中国的前途感到迷茫。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5](P.1471)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视角转向了指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第三,“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6](P.104)自古以来,“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胜利一方的协约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却没有权利拿回自己的领土,这不断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缺陷性。而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俄国,1919年和1920年,苏维埃俄国政府连续两次发布对华宣言,“宣布废除与日本,中国和以前各协约国所缔结的一切秘密条约”,归还攫取的中国领土,承诺在中国政府稳定后将蒙古归还给中国。宣言发表后,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俄国对华的政策与态度为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学说,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等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涵盖面较广,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劳动价值论等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宣传,以下将从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关于社会变迁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学说,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有着一定的发展规律,中国经历了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变迁,而中国能够越过马克思所设想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越过“卡夫丁大峡谷”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一个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是由生产力来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个矛盾的推动下前进的。在五四时期,李大钊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7](P.5)认为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史观的基础上,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唯物史观这个基础,而唯物史观中推动社会前进的就是经济,而经济的不同将人分为不同的阶级,因此将视角转向对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的传播。
第二,剩余价值学说。资本的本性是逐利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资本家通过无情的延长劳动时间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来剥削工人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了异化理论,包含四个方面,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8](P.156)工人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价值,创造的价值越多被资本家剥削的就越多,这时劳动者获得的不是幸福而是压榨,这与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不相符。此时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根据资产阶级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表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最终的胜利。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认为:“把资本都集中于一处,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于是产业界的权威,遂为少数资本家所垄断……他们的事业成功了,工人的运命也就沉落在地底了!”[7](P.5)陈望道通过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让知识分子更加明白现阶段斗争的目标,对未来社会充满希望,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按需分配,自由劳动是人们所向往的社会。
第三,阶级斗争理论。“以往的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4](P.3-67)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过程的始终,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社会推翻另一个社会、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资产阶级在产生的同时也造就了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最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产阶级会自行灭亡,无产阶级最后取得胜利,最后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李大钊认为“阶级斗争就是各个阶级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维护自身阶级的利益,只有通过其他诸阶级类似的综合的倾向来维持其平衡”。[9](P.188)而在五四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盛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攻击,无政府主义者鼓吹“实行阶级斗争,是促社会死亡。”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而此时阶级斗争的观点也鼓舞了人民,使中国人认识到阶级斗争、革命斗争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启示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救民道路感到困惑迷茫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继而确立为其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使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下,在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在国内外各种复杂的背景下,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之时,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等问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不断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最珍贵的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根据当时的实际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这一理论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而恰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救国救民道理感到迷茫彷徨之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正因为其他救国理论的相继失败及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由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脱离,使中国革命遭受很多挫折,毛泽东通过深入分析与考察研究,得出中俄国情的差异性,最后决定结合中国的实践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最终使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中国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时期的革命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再次与中国的建设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之时,在国内外各种复杂的背景下,在与美国贸易战的较量下,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涌入下,在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下,一些青年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的现象,社会上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怀疑论”等影响了大学生的三观。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力量和生力军,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不断解决青年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中国改革的硬骨头而言,仍需要坚持并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改革实践相结合,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因此,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仍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价值。
第二,坚持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社会思潮,人们在思想方面还不能完全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来反对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并未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消失匿迹,反而在斗争中证明了自己的真理性、价值性、正当性。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怀疑,因而进行了三次论战即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论战、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通过三次论战,更加明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10]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绝不会称霸世界,而美国发动的贸易战说明中国的崛起已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因而美国以各种更加隐蔽的方式传播西方的观念。新自由主义推崇完全以个人为中心,主张完全自由放任的原则,这与儒家传统文化不符合,这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信念,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后现代主义主张“去中心、去主体、多元化”,“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味。”[11](P.88)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后现代主义去中心主张多元的影响下,不利于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时期,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决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至关重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关键力量。因此,高校教师应正确运用高校思政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肩负起时代责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不懈奋斗。
第三,坚持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已有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决心,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12](P.3-7)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资本主义本身有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矛盾,因而,资本主义最终会走向灭亡,来临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时人类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学说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马克思也终其一生为之奋斗。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向往大同社会,而马克思所倡导的这种理想社会与中国传统的理想社会不谋而合。当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沿,深刻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3月22日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说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种大境界造就了习近平总书记心怀人民的大胸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坚持人民立场,将重心放在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上,彻底实现贫困户摘帽,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
四、结论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处于迷茫彷徨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时,在改革开放取得40周年辉煌成就之际,新时代的今天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真学、真懂、真信的基础上真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