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2019-02-19

世纪桥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现代化人才

牛 旭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邓小平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大作用,他曾主动请缨负责抓教育和科技工作,提出要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探索一系列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

教育对每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人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邓小平主动抓教育,恢复高考制度,确定招生条件。1977年,他同教育部几位主要负责人谈话时讲到“我们招生主要是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1](P.69)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人都应该不断学习,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1986年他讲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搞社会主义是没有前途的”,[2](P.195)要求我们理直气壮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让更多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拥护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他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人。1980年,首次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后被确定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标准,是对全体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理想、道德、纪律是要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国家意识、政治修养以及个人素质,而文化则是要培养具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的人。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一代抱有更大期望,尤为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他提出“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1](P.105-106)

2.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世界现代化的趋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求我们要特别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只有劳动者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75年,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汇报时讲到“如果我们的科研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1](P.86)他一直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努力提高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作用。

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实际出发,探索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要怎样的接班人。在社会主义命运的关键时刻,提出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其次要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用德才兼备人才来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用高科技人才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源源不断智力支撑。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培育途径

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来论述教育问题,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到了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地,并提出了一系列途径来实现我国教育的更大更快发展。

(一)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始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强调党领导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求党和国家加快完善我国教育制度,提高教育质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教育部加快调整,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加教育经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政治水平;掌握客观规律,全面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1](P.99)坚持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坚持“四有”新人的培养标准;积极拥护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大的发展。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让每个人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让人们清楚他所从事的工作同实现国家的发展伟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付出巨大努力。

(二)始终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P.35)这是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首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既服务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强调教育自身要实现现代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其中包括办学模式、办学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术等要逐步实现现代化,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次,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要放眼世界。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需要一个更加面向世界的教育,要求教育要更好的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政策,培养一大批能够走向世界的“开放型人才”。同时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经验和成果,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最后,教育要面向未来,要为我们国家的未来服务。邓小平讲到“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P.108)让教育事业本身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及时建立我国未来发展所需的新学科以及开发未来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使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教育发展

1.优化社会教育环境

教育要取得良好的发展,离不开优化的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各行各业都要支持并大力兴办教育事业。各级党委应热情做好保障工作,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取得进步,注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社会要大力尊重知识与人才的价值,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社会氛围,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把他们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老师要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带动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的好风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者们积极进行学术宣传与交流,不同学派之间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培养好的学术风气。总之,全社会都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无形中形成积极因素,促进社会进步。

2.造就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败的战略问题,要求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当然离不开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要鼓励科学技术人员把最大的精力放到科学技术工作上去,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同时加快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技术人才。科学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对于辛勤在岗位工作的科技人才,不仅精神上给予鼓励,更要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当然,一支好的科学技术队伍必然离不开创新性的人才,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努力向外国学习,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因此造就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是一项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长期工程,它离不开国家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邓小平明确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社会经济也要承担推动教育发展的责任。

要发挥教育的促进作用,带动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指出“要求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P.108)他强调要在充分预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下,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周密计划,来推动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要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高科技人才,真正推动使经济建设。

经济是基础,邓小平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优先考虑教育,反哺于教育。教育要想实现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加大经济的投入,鼓励优秀人才去国外学习,从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社会提供适合学习的教育环境,修建基础设施;支持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营造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环境。发挥经济的主导作用,带动教育发展。在经济与教育的相互发展促进中,通过教育培养出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人才,通过经济推动高质量人才的实现,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四、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教育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案。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立足于我国发展实际,新时代,我们应该自觉深入研究邓小平的教育思想,科学把握其内涵与精髓,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一)教育要着眼于本国实际,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教育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着眼于本国实际。我国的教育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尊重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探索并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方针、政策等;从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教育,通过教育把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稳定的条件;学校不断探索,使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适应市场需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求;学生应了解我国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社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始终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们着眼于本国实际,促进教育不断服务于社会,不断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和推动社会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保障。

(二)教育要立足于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

立足于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新要求。

教育要立足于时代。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转变,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要立足于时代发展,解决新时代的新问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从而找准问题解决的路径,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立足于世界发展的大背景,积极应对教育的世界发展问题,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规划新的教育方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开放格局。使教育的发展满足多方面的要求,紧跟时代发展。

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积极弘扬传统文化,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仅在国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也要向世界传播我们的中国特色。建立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的孔子学院,研究不同国家的教育,重视培养小语种人才,更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同时,教育决定了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我们建设世界水平的教育,时刻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互鉴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的教育;通过交流沟通、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教育发展优秀的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断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经验,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律下,建设适合我国发展的高质量世界一流大学。

(三)教育要依赖于经济反哺,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1.增加教育投入,让经济反哺于教育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极大的增长,那么经济发展就有更大的责任来促进教育进步。让经济反哺教育,最大程度的推动教育发展。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应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配合教育发展。规划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让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增长。其次,国家的财政应优先保障教育投资。在学校资金的投入上,应依据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而调整在校学生平均所需的教育费用,进而增加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对于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完善政府在教育资金上的职权;加强对教育拨款落实情况的督察,确保教育资金最大可能的投入教育活动。最后,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入职资格,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建设,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提升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建设。只有增加教育的资金投入,让经济反哺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大化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更好更快的发展。

2.重视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差距

政府应主导当地教育投入机制,减小地方经济发展对学校办学的影响,即使是贫困地区,也应该办好教育;社会在教育资源分配时,应充分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增加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资源投入,基本实现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学校应完善学生学习的资源,让每个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探索学习自己的兴趣,培养并提高综合素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公平意识,引导并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措施,缩小教育资源不公而造成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的差距,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享有符合其发展能力的教育,让人人都能享受教育结果的相对平等,在教育教学环境的全面发展下,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现代化人才
人才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