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探析

2019-02-19

世纪桥 2019年5期
关键词:群众历史时代

邢 霞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家治理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实践,这些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对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不断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最先站在人民立场上探讨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P.103-104)承认劳动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其他学说的最大特征,马克思首次肯定了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是最首要的,这里的“人”主要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资料生产的人,即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靠人民群众推动。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党的优良传统,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P.5)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实践带领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大国治理的实践过程中,中国人民毫无疑问是实践的主体。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决胜期,这时更加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勠力同心。习近平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于人民,高度赞扬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所迸发的巨大创造力,体现出习近平人民中心的群众史观。同时,要求广大党员要培养历史思维,培养对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刻认识,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社会历史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强调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实际工作中,要多向群众问政,多征集群众意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同意。

(二)坚持人民是发展的中心

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更是自建党以来就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宗旨,这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003年习近平在浙江主政期间提出党员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切实培养对人民的五种情感。[3](P.7)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强调广大党员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人民群众要怀着深厚情感,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开展工作。由此,习近平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融入顶层设计,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人人共享的中国梦。习近平将中国梦的内涵做了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阐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P.40)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提出实现中国梦正是习近平牢记人民群众利益、以实现群众根本利益为己任的体现。中国梦的提出充分显示出习近平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力求每一个华夏儿女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鉴于‘大多数人’即广大工人群众遭受资本主义的剥削,盼望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理想的社会制度下,一切人都可以幸福生活和自由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是以此为基石和理论支撑的。”[4](P.93)

二、把握时代脉搏的辩证思维

马克思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基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并以一种客观规律表现出来,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矛盾,辩证的看待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必要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无数共产主义者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时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就需要共产党人永远是先进的,他们要走在时代的前列,真正发挥先锋队的作用,这就需要共产党员具有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辩证思维。因此,习近平十分重视辩证思维在平时工作中的应用,要求全体党员“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5]强调全党在实际工作中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事物规律。

(一)对国际局势的准确判断

习近平在7·26讲话中提出只有深入分析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才能从总体上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十八大以来,世界形势迅速变化,习近平强调要用历史规律的眼光正确看待世界变化,不能被浮云遮住眼睛,基于此,习近平在这种变化中找到了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准则,即走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2014年,习近平就做出判断: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几年时间里,习近平对世情有了更深入、更准确和更系统的判断。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习近平也指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可以看出习近平对当今世情有着清晰的判断,对世情的辩证判断是制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基础。

(二)对国内形势的准确判断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指出我们现在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并且具备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同时也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要实事求是的认识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要符合这个基本国情。在这个过程中“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6](P.31)针对不变的基本国情,需要坚持发展;面对变化的主要矛盾,则需要针对性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问题。针对广大公务人员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工作中既要注意总体谋划,又要牵住“牛鼻子”,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对于未来世界发展趋势就做出了准确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7](P.200)今日世界潮流的走向正在证明马恩预言的准确性,世界愈发趋于一体化,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习近平提出了“共同体”的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的提出是习近平全球观的核心设想,显示了中国对构建良性国际关系的热切盼望。作为近代以来饱受外敌入侵的国家之一,中国更加希望形成一个具有良好秩序、各国共同和平发展的国际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趋势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期望。

(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为了实现各个国家共同和平发展,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寻找人类命运的前途,需要把握世界大势,寻找历史规律。世界历史经验表明开放带来进步,能帮助一个国家强起来,封闭导致落后,不利国家发展进步。如今世界大势显示,全球逐渐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国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各个国家成为相互联系的利益联合体。因此,习近平指出合作共赢的国家间相处之道,“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2](P.272)尤其要警惕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想。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了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围绕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对国际社会有深远影响的外交政策,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

(二)坚持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近代历史进程表明,封闭带来落后,如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最终统治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分崩离析,人民饱受苦难;开放融通才能顺应世界潮流趋势,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上升,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因此,综合实践与经验,坚持并对外开放是顺势而为,为了更好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构建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济成果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同时,全球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趋势不可逆的大背景下,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综合研判各种状况后的最优决定。从国内发展需要出发,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产生新的动力点,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从全球范围看,坚持并扩大对外开放能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让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惠及更多国家,体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猜你喜欢

群众历史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