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几点思考

2019-02-19吴满意

社科纵横 2019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理论课思政

王 玺 吴满意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早在20世纪70 年代于其《空间与政治》著作中就提出了关于空间的四个假设,诸如空间是一种纯粹的形式,是一种媒介和工具,以及本质上与社会关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同时明确提出空间是政治性这一论断。这位空间大师指出,“精神的与社会的都存在于实践中:存在于想象的和真实的空间中。”[1](P15)

从上个世纪60、70 年代开始,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逐渐从时间、历史的维度转向空间、地理的视角。列斐伏尔、福柯、詹姆逊、苏贾、哈维等哲学家、社会学家都从空间这一维度展开了对人类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社会理论也开始了空间转向,社会、地理、文化等角度都成为探寻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新的突破口,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生态空间、虚拟空间也成为新的空间样态。空间转向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随之展开。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阐释

社会学理论已然开始了空间转向的探索,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目前在学界尚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未有专家对其进行本质含义的界定。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看作一个空间矩阵,将其构成要素划分为主体、内容、方法、载体,那么相关的学术成果还是不少,亦或是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实效等,整体看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尚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动态性、空间性的研究思路与视角。在此,我们试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这样一个概念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之中,教育参与主体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与沟通,有目的、有组织、有秩序地利用协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各空间要素,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教学空间系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在含义,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把握:

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之中,教学参与主体不再是主客体关系,更多体现为一种主体间性。在空间系统之中,要素之间是平等互联的,相互作用,互为支撑。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囿于固定的环境氛围和主客体关系难以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形成有效的价值认同。在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和与受教育者皆为参与主体,教学活动更为关注的是在空间系统中,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相互交往、理解。一旦以主体间性的视角来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设计和议题设置,一定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达成更深层次上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共识。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是一个多元素协同共进的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政课教学环境,而是一个关涉到学科、实践、虚拟、制度、生态等子系统的更广阔的空间范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共性,也体现出特殊性,表现为知识、价值与意义的共享共存。主题各异和形式多样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为各参与主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互动体验,在进行有目的的方法论指导下,结合历史脉络、现实境遇和动态前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服务,而这需要借助多学科理论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以生态化动态化的视野来构建教学场域。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形成进一步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便是要培养出具备社会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公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构建就是为参与主体提供思想交流以及政治活动的场所的同时,使一个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转变,进一步促进和稳定社会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秩序。思政课教学空间在对参与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中,也促进其相互之间的互动,各个子空间因其不同的属性对参与成员进行不同的议题设置与场域设计,借助高融合、符号化、强渗透等方式,最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双向推进参与主体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追求,尽早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特征,指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空间场域中相互交流、建构中呈现出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特点与思政课教学特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所担负的使命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教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的行为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协调统一,即思想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育始基,行为实践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旨归。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使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具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先匹配的观念体系,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可以为参与主体提供更多的教学实践场所与机会,与外界要素之间进行更多物质、能量、信心的交换,获取更多思想认同和个体成长的资源与力量,去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这需要深入把握教育规律的同时,进行合理教学设计和议题设置。

二是政治性。列斐伏尔称空间本身就具有政治性,思政课教学空间更是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即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主导地位。思政课教学空间政治性的表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全由政治来填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为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其分析具体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是让公民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的集体智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深刻领会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则是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法治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可见,思政课教学空间完全可以借助历史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同政党认同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真正的价值共承、思想共进。

三是实践性。教学是教与学所组成的一种人才培养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自然具有极强的实践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不仅为教学参与主体提供教育互动的场所,并且具有整合各场所空间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代表性,其实现途径远非只是理论的堆砌和舆论的引导,意识形态自身在传播过程当中也会有异质性和损耗性。要想保持一种意识形态的主流性和统一性,必须要在实践过程中接受检验,真实反映教育活动参与主体的现实诉求和理想愿望,要具有现实空间的适应性和未来空间的前瞻性,合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其与社会空间、生态空间、虚拟空间等实践活动综合考量,才能获取更理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四是系统性。系统是在特定的环境当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按照一定秩序组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则具有明显的系统属性。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整体作用性。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内部,不同类型的教学互动关系塑造架构着整个系统,课堂之间,学科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制度与生态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互动网络,每个参与元素都是一个网络节点,相互作用,互相牵制,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就在整体作用下运演推进。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扑相关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之中,有很多的子系统构成,关涉到课堂的、学科的、现实的、虚拟的、生态的、制度的等等,相互之间由于教学目的设置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规模、层级、形态。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还是组织相互之间,都在不同程度地相互作用、构建演化,但唯一保持不变的始终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格人才而服务,只是在过程之中,使用不同的编码和解码方式,构成纷繁复杂的教学网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与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为一种崭新的空间实践形态,自身便是由各类要素构建而成的一种系统,具备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与功能是整个教学空间内外部的规定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意指构成整个空间矩阵系统的主要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及载体要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意指各要素与内外部空间环境互相作用时所展现出来的规定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空间实践系统,其结构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包括主体、内容、方法、载体要素等,呈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结构的多维性特征。同时,因各要素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系统中的地位不同、作用各异,展现出鲜明的层次性特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结构的分析,有助于从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中去把握其运行机制和内在机理。

一是主体要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主体要素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来看,尽管我们强调二者的主体间性,但这样划分更便于研究分析。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主要指涉从事这四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他们对于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理论修养、道德涵养等方面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广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教育者也应包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人员,诸如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甚至受教育者的家长也属于此类,因为思政课教学空间的范围不仅仅囿于学校课堂,其空间范围延伸至其他学科、其他场域,乃至整个社会,都承担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格社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主体要素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受教育者在这个教学空间之中必然受到教育者空间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所决定的,但这并不表示受教育者的空间形态的构建是千篇一律的,相反,在统一共识的政治空间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有差异、个性化的个体精神空间与实践空间,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还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建构都是有益的。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空间输出并不完全等同于受教育者的空间输入,两者的空间单元不一定能完全匹配,这受制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中涉及的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制度等各方面因素的统摄性与关联性,应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空间分离甚至隔离的情况发生。

二是内容要素。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容要素应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首先,学校教育自然是思政课教学空间的主要内容要素之一,有专业的教职人员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相关的组织和管理,也有科学系统的制度作为保障,跟其他二者相比,学校教育更具有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还要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方针政策路线,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理论涵养。在学校教育场域之中,环境规模相对稳定,空间凝聚与辐射能力较强,但需注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实时关注社会变化以及学生的身心状态,有效塑造学校教育空间。其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教育场所,对于人未来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个体品行、素养更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思想品德的培育,即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生活、学习、劳动等行为习惯,同时还要注重情商与逆商的教育培养,比起智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应注重以平等、尊重、榜样、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多用中国优秀的礼仪、孝道文化等陶冶孩子的性情和情操。最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延伸。社会教育既可泛指一切能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也可意指社会文化机构对公民展开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相比其他两种教育形式而言,社会教育拥有更多更大的空间样态和空间张力,例如人文历史遗址、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剧院、影院等都属于与社会教育机构领域或者说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多借助社会教育机构的力量,为受教育者提供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的广阔空间,反之这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文明的进步。当然,这也需要连同学校、家庭整个社会一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提供更加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保障。

三是方法要素。所谓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所采取手段、步骤、方式和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指涉的方法要素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运用的认识方法、实施方法或是调节评估方法,都需要对思政课教学的对象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同时把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化的规律,使其具有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空间结构当中指涉的方法与传统课堂之中所指的方法具有不一样的方法论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结构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一切要素形成的一个复杂教学网络,各要素在点、线、面、域、网等层面上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方法必须突破单一范式,需要把握此教学过程之中关涉到空间结构要素,以动态的、层次的、系统的方法来安排此次教学任务或者互动,消除以往以书本“知识点”为节点的课程安排与设置,以更灵活、更联系化的方式对教学方法加以取舍。同时,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空间维度对于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规制,即从时间纵向角度把握思政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节奏以及内在的运行逻辑,从空间横向角度更好地处理参与各要素、各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尽量将之前分散的知识点讲解有机整合在一起,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进一步增强理论的阐释力和说服力。

四是载体要素。载体是指能传递能量或者运载其他物质的物体,是事物的存在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载体要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体空间要素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虚拟空间要素。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体空间。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学实体空间都是教学的主要空间场域,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领域,也是体现人的政治性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体空间的发展,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形态展示出相应的教化结果,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重要载体。应当看到,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当中,由于目标不明、内容陈旧、方法不当等诸多缘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体空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究其根本,其实是对于思政课教学实体空间的形成机理和规律把握不足造成的,缺乏对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实体空间的特点认知,没有深入挖掘背后的教学内涵,不能将所有实体空间要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因此,需要明确各实体空间的形成规律前提下,尽量将各个实体教学空间打通、融合,增强教学实效。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虚拟空间。相对于实体空间来说,虚拟空间载体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极大地摆脱了地域上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对于原始的时间载体加以重组、整合,使得信息的传播与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在虚拟空间之内有了更大的交流与更快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虚拟空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体空间的拓展和延伸,围绕着思政课教学主题,在虚拟空间之中产生了很多子空间,诸如讨论空间、主题空间、社区空间等,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整合优化更多的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更好地做好信息化教学工作。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虽然看似隐形无边界,然则受到实体空间的规定与制约,在信息化的新时代,应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积极融入到空间教学之中,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之中得到有效传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赋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发挥,离不开对其结构的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也决定了自身功能的发挥。总体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功能发挥所辐射的范围、影响的程度和作用的对象等问题的阐释,遵循着由内而外的秩序,即从学科空间内部关系的影响到对社会育人空间的塑造以及全面发展空间的打造。

第一,融合多种学科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的作用近年来似乎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欠佳,尚未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理论课堂讲授的内容不够新颖,理论阐释的过程中缺乏结合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且思政课理论教法相对单一,教学形式不够丰富,教学载体的运用覆盖面较窄,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不强,教育目的难以达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构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是十分有益的,在大思政观的理念之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势必会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有学科信仰和学科自觉。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发展的历史,思考学科发展的现实与未来,在把握学科发展的政治性、方向性之外,也需考虑到形成学科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但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在隔离的空间之中进行,正如宇宙从来都是一个动态的物质、信息、能量不断交换的系统。不难发现,近年来诸多学科领域内部都出出现了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的领域,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不用学科之间的相互认知与借鉴,可以解释与应对社会不断发展涌现出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科之间的良性发展与竞争,创造出更鲜活的学科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空间的形成与拓展在遵循自身学科发展规律的同时,应积极借鉴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生态学、传播学等的建设经验与模式,提出更完善更系统的学科发展图景。在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指导下,在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时,会带有更创新性的视角去审视和判断。

第二,联通社会育人空间。正如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容要素除了学校教育,还囊括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而言,联合一切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制度在内的要素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对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领域,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全方位的沟通交往以及资源分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也能更好与国家的教育机构、组织进行深度的空间融合,制定更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框架。

在社会力量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时,无疑会促进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当前,很多处在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空间疏离之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在促进受教育者沟通交往的同时,也会在无形当中提升民族意识的养成以及民族精神的认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育人的过程中,会存在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正规形式,许多非正规或非常规的教育方式由于场域的变换、情感的因素等可能更易被受教育者做接受并悦纳,在持续的、常规的交往之后,会为个体与组织之间奠定一定的认知与理解基础,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空间的形成与塑造。此外,相关的制度空间也不容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一系列制度的安排与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构建自然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框架相辅相成。应重视学科制度的建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各层级学科人才的培养计划设计,推动相关研究人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在符合中央及地方的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精神要求的情况下,寻求自身制度平衡甚至创新,从而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保障与服务。

第三,打造全面发展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格公民,从而最终达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必然得具有为受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空间的功能与职责,社会生态观是空间系统功能建设的考量的重要视角之一。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的发展,虚拟空间的建设与维护也必须纳入到空间系统建设之中。

社会生态囊括的范畴很广,不仅仅是狭义的生态学上的意义,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领域的生态状况和意义,受教育者是社会人群,必然在思想和心理上都受到社会生态状况的影响和映射;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要培养具有现代生态文明素养的公民,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态意识与觉悟,来正确应对各个领域的生态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面对的是一个动态、灵活、复杂的教学要素系统,在这个能量系统之中只有在生态观的指导下才能协调空间之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协调安排空间格局,合理布置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持续,包括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外部全程的对接与交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和谐生态运行。此外,面对新时代科技带给受教育者的生活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虚拟空间环境的建设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系统需要重视的一个子空间领域。互联网络、新型媒介、移动终端等一系列构成的虚拟空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形式与教学体验,是对现实教学空间的补充和延伸,但其虚拟性、多元性与技术性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更多更新的挑战,因此在拓展线上虚拟教学空间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虚拟空间的技术性、安全性、制度性,重视网络社群意见领袖的培养和虚拟空间文化的建设。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与拓展

通过上文所述,不难发现空间视角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完善、更丰富、更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场域,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关的一切要素,个人或组织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创设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相关的各个子空间,这些子空间单元通过有机联系与作用的方式又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空间系统,从而为教育参与主体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价值理念的培育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有的教育与社会服务功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与学科空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与之最密切相连的便是自身的课堂教学空间与学课的发展空间。第一,从课堂教学空间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拥有教学的共性与特性。思政课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具备一切教学活动的共同特质,即在一定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活动,后者在前者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之下,逐渐自发地、能动地、系统地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智力与非智力发展齐头并进,养成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然而,思政课教学也有自身的教学特性。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程教育,它其实是一种道德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途径,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生观、道德观和理想观。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教学活动的设置与开展,明确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当中逐步实现的,这是因为当教学参与主体完成一定的学习、实践任务时,会产生社会交往与协作,他们必须遵从集体与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经受道德锻炼的同时自身也会自然地、主动地去调节个人的行为与需求,从而发展出一定的道德能力。

第二,学科教学空间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助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内容的特定性就决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知识的传授,通过这门课程的成绩就能够大致判定学生的理解度与认知度,因为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理念,而课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形成,知识转化为价值观念需要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联系,在生活当中与检验真知、体味道德,探寻对人对事的人生态度以及社会理想。在这种前提之下,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学科都具备培养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功能与义务,培养其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韧不拔、追求科学的精神品质。同时,各个学科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不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际交往,能够产生各种不同作用与影响,我们应当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与教师的特质,追求多学科空间的正向作用力,尽量避免负面效应。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与虚拟空间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到,“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对于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到的兴趣。”[2](P377)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获取必然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空间与虚拟空间是相对而生,前者涵盖了内部的校园实践与外部的社会实践,后者则是相对实体实践而言,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面对信息化社会所构建的新型教学实践场域。第一,实践空间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恰当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校内组织的课外活动和党团活动,一方面让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丰富多的组织活动,根据相应的组织纪律,调节与他人相处交往的人际关系,同时激发起参与者的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互帮有爱的集体精神;另一方面,党团活动的实践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集体荣誉感、榜样示范感,更够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带动身边的个体加入到党团先进集体当中来。此外,校外的实践空间建设也同样重要。亲自参与到社会实际当中,能够激发参与主体对于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现象的认知兴趣和好奇,在走入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民情、世情,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受身体和心理的考验与磨练。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参与者提升自我的责任与服务意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参与者吃苦耐劳、谦虚顽强的良好品德。

第二,虚拟空间作为实体实践空间的对应空间,在当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构建中已占有重要席位。著名的传播学、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曾说,“网络是一套互相联结的编码。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人类实践形式,但当它变成信息网络由互联网支撑时,它就在我们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生机[3](P1)”。由硬件、软件、互联网络与信息技术构成的虚拟环境空间,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学习方式,信息传播的高效与便捷,无论是对于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亦或是个体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和全新的生活实践体验。对于思想政治了理论课教学来说,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广阔开放的教学实践空间,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采取个性化、互动式学习,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与其他参与者之间也能进行更为平等、民主、自由的探讨式实践交往。当然。虚拟空间的内在特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教学空间的构建并非易事,其匿名性、开放性、流动性与共享型势必会为教育者与管理者带来教学上、技术上、管理上的困难与挑战,需要教育者具有更为综合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与媒介素养。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与生态空间

社会制度是一套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构建的行为规范体系,用于引导与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与关系,而道德则是依靠个体品质修养与社会舆论来调整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利益关系,二者虽有区别,更有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然是需要制度的保障,而思政课教学本身的目的也是培养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人,社会的动态性、复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然需要构建相应的生态空间。第一,学校制度与社会制度都是思政课制度空间构造的重要元素。学校制度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序、公平、合理的环境空间,充分保证受教育者正当利益的同时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受教育者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在其反复实践过程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价值取向,帮助其形成对于学校制度的心理定势,增强对于课程和学校的认可度。社会制度则是更为广阔的层面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价值导向与制度保障,合理的社会制度能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对社会成员的一切交往起到约束的同时,更能调节利益冲突、激励强化合作,制度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架构来说既是保障更是资源。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空间可以简要划分为学校内部生态空间与社会外部生态空间。微观来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场域,其自身教学课堂和校园环境就构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思政课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以及课堂和学校管理体制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各种程度的影响与制约,教师与教育管理者需要协调各项要素,建立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与组织机构,采取适当的导向、激励和调控方式与手段来达到教学与管理的目标。宏观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有着殊途同归的内在契合性,那自然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都与思政课教学有着深层的本质联系,例如政治生态状况决定的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设置与价值导向,经济生态影响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利用,文化生态则浸染了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氛围与人文积淀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涉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政策制度走向、社会价值理念,连同教育参与主体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且动态开放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生态系统。社会性是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具备的质的规定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然与社会生态相互作用,共生共享。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