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四重意蕴
2019-02-19吴欢
吴 欢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意识形态驳杂交错和多元价值观激烈交锋的复杂局面下,面临如何巩固社会主导价值观地位和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严峻挑战,而应对这些复杂挑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回归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本源和实践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源头来找寻新时代巩固和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的钥匙。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实质是要解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哲学基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发展规律,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结合创新发展的时代航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澄清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社会人进行是非曲直判断的精神标尺,主要表现为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很少探寻社会价值存在的社会根源,把握社会价值表现的本质特征,掌握社会价值的发展规律,引领社会价值的发展方向。一般而言,“价值”来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指“商品”的“价值”,而非“人”的“价值”,即“商品的价值观”或“资本的价值观”。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后,将“价值”提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成为人们评价客观事物、人们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体系,即“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价值观”。从“社会的价值观”认识维度可以窥见,马克思价值观的理论诉求是以社会大众为本位的实践性价值观,因而具有鲜明的大众化理论维度。换言之,从大众化的角度来思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认知,去培育和去践行。因此,应从“大众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依据和社会根源。所谓“大众化”,首先来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理论文本中。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P9-10)。显然,在马克思那里,“大众化”实质上就是“哲学大众化”或“大众化哲学”。从哲学层面来看,要实现大众化,就必须将哲学的“精神武器”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从大众化层面来看,就必须实现“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的历史目标。与此同时,有什么样的哲学形态必然有什么样的哲学价值观,大众化哲学必然包含着大众化社会价值观。因此,从大众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主要在于,“大众化”就是让人民群众对“价值问题”进行哲学思辨,对“价值问题”进行理论建构,对“价值问题”进行实践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136)。那么,究竟如何改变世界呢?其答案就是,深入到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解剖社会大众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制,探索大众群体价值观发展的实践规律,才能有效地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形而上学式的教条思维,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程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实践根基上,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目标。
改革开放40 年来经济基础的结构变化和多元价值观的驳杂激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更具有强烈的现实紧迫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和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严重挑战。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为“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环境。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导致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它决定了“一元化”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一再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决定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因而在当前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背景下,在与日俱增的多元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斗争中,深入探讨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积极争取、感召和引导全社会人民大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对保证我们党事业和国家改革开放沿着正确道路发展具有重要的精神保障作用。
总之,从马克思价值观论述的人民性和实践性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和实践性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必须首先要充分认识在价值观驳杂激荡中始终牢牢依靠人民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也即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理论意蕴,并在理论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效推进路径。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四重意蕴
在马克思看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问题,而“问题”即就是“呼声”、“口号”,需要做出时代“解答”[2](P289)。新时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多元价值观驳杂并存,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诸多干扰和挑战,应对当代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驳杂和核心价值观多重挑战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同时,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使命同样是一场伟大的人民群众集体实践,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纽带凝聚人民、依靠人民、发动人民进行持续奋斗。因此,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意义重大。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首先必须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理论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进而成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并被人民大众丰富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的四重理论意蕴。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具有突出人民性的社会价值观集体塑造、固化与传承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观,其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中,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无产阶级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毋庸置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包括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形态,价值需求,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规范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是一致的,明确表达了人民群众的价值愿望”[3](P5-7)。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价值塑造、价值固化和价值传承过程。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曾把社会主义本质明确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那么,如何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呢?答案就是“人的解放和发展”。因为“人的解放和发展”不仅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人的解放和发展”首先是“思想解放”或“价值解放”,换言之,坚持以“人民大众”为本,实现人民大众的“思想解放”和“价值解放”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化的根本目的。纵观我国改革开放40 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多和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但与多元所有制经济基础结构与改革开放实践伴随发生的意识形态驳杂激荡,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权带来一定的干扰,社会主义过时论、西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论、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潮,在社会高度网络化大背景下对广大人民群众价值观念带来诸多误导。从“人的思想解放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理想关怀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基础,科学、正确、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大众的精神内核与行为自觉之中,使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扎实奠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基石之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人民性的本质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具有突出实践性的社会价值行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活动。马克思强调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实现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是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分析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实现价值观念的革命变革。正如马克思说,“它不是从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P172)。具体而言,就必须认识当前识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本质特点,分析多元化价值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掌握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发展规律,引导多元化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大力推进市场经济改革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社会中出现各种西方价值体系,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新时代党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努力培育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多元价值体系向着积极健康良好的局面发展,转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具有突出创新性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行为体系与时俱进革新演化的动态过程。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一切进步都是在实践中实现,创新推动实践活动不断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作为一种改造我国人民大众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是抽象、空洞、教条的经院化理论,而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系统性工作,具体以社会各个单位人为价值主体,以社会企业组织、事业单位、家庭等为技术要素,促进社会不同个体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践行,集中反映了一代代时代新人在成长成才中接续、发展、创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动态性发展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需要立足我国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与时俱进,超越单一固化的理论视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发展置于新时代境遇来看待,不断创新其教育方式、教育活动动态演化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新时代人民大众不断变化发展的价值活动之中,用多样、丰富的传播形式,用大众化的语言、简单通俗的话语表达形式[5](P46-50),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形而上学、抽象空洞的理论化。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具有突出开放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古今中外所有价值观念吸纳扬弃的辩证运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作为系统性工程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外界环境互动中开展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价值观教育活动。从纵向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立足现实,又向未来开放,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立足我国社会生活现实,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人,要充分挖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每一个人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涵养过程中积极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横向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既立足于中国,主张“对内开放”,又“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有效延续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借鉴了世界文明成果。不仅不断从时代的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而且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吸收进来,在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倡导充分尊重人的“人文”价值观,永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践活动的青春活力;从内容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一个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形式集体运作、情感升华价值认同行为践行等多个层次[6](P75-78)开展的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性系统工程。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推进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我国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还广泛吸收西方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普遍的价值性。其大众化推进应从中国具体的现实出发,立足中国伟大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的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立足于新时代亿万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推进的根本遵循。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发展,还是其培育和践行工作,都是要根植于当今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符合于各族人民的实际发展。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于这样的现实形成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核心价值观。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要的和重要的特点就是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就必须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程,也就是要体现鲜明的实践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坚持自始至终都依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精神。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7]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大众的认同践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落地生根的关键。面对当前人们价值观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特征,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程度思想觉悟的人们,在具体教育中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结合各类人群的发展实际,按照几种不同层次进行有效培育。对于党员干部,应该引导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深入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积极应对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坚决抵制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自觉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勇当先锋,自励自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青年,进行有效的理论灌输和行为指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生活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刻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普通民众,应该从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入手,促成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了解认知、理解认同再到实际践行的逐步转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大众化。
(二)批判性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推进的民心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与中国人民新时代实践产生内在精神共鸣。第一,尊重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国社会价值观,而中国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诉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标识,包涵着丰富的价值文化遗产。其主要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属性,是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内在规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必须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复兴与崛起。当然,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复兴与崛起,决不能盲目地照搬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因为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生长在西方社会文化土壤中,正所谓“橘生于南而为橘,生于北而为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必须加强我国公民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正如2014 年2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8]。第二,合理转化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使其符合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生长在中国传统封建自然式经济之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结合新时代社会价值观凝聚共识需要和社会实践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价值契合性进行准确阐释和精神宣导,在延续中华文脉基础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形成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社会主义时代气息;既能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又能充分体现新时代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要求的维系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自觉与行为追求。
(三)镜鉴西方文化价值经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有效推进的创新助力。首先,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社会文化,为吸收西方社会价值观精华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创新实践奠定基础。西方国家有两大文化源头,分别为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从文化源头中不断地流淌着科学主义精神,不仅浸染着整个西方社会历史,而且孕育着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将西方社会价值观有效地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必须给西方科学主义文化插上“人文主义翅膀”,彰显“为了人、关注人、理解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文情怀,做到发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向结合。其次,要正确引导西方多元化价值观,必须破除多元化价值观背后的“资本属性”,使其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西方社会价值观植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始终带有深深的“资本”烙印。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作辩护,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公开否认“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这一事实,严重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西方社会价值观念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其本身符合当代人类社会的本质特点,对人的尊重,人的解放、人的价值的关注,人的能力的发展等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根本主流,它不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而是属于全世界民族的优秀思想。最后,要科学引导多元化价值观,必须合理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使其有效融入我国社会价值观中,而且使其有“既来之,则安之”的理想寓所。众所周知,我国社会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辅助成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良性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多种所有制经济基础带来的多元化价值观的正确培育和引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多元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大众实践中持续焕发出新时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