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美学与当代戏剧艺术实践
——兼论“浸没式”戏剧艺术形式的美学效应

2019-02-19肖伊谷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5期
关键词:剧场戏剧美学

肖伊谷

一、介入美学的理论与研究

1.介入美学的定义

介入美学是美国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在自然欣赏中提出来的一种审美模式,后来伯林特也逐渐运用到艺术的欣赏中。介入(engagement),一般译作“参与”,含义是“使自己参与、牵涉或专注于某项活动,或使自己对某事负有责任”。受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当代美学恢复了对美学的“经验”维度的关注,从而使得审美经验概念在美学中得到了再次重视和进一步发展,审美经验的“参与性”和“介入性”变得十分重要①。同时,介入美学涉及到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连续性。伯林特发现,环境无法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去“静观”,因为我们一直都处在环境之中,如果对“自然”有距离地静观,会离自然的美越来越远。同样,在艺术的审美方面,伯林特在《艺术与介入》里说:“审美介入的概念在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中以及在对环境的欣赏经验中,都同样具有适用和启发性。”②

“介入”是使审美主体积极参与到对象中,用身体感知审美对象,超越无利害的静观。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理论体系中,少不了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的批判。其中,伯林特认为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离的,他对康德理论体系中所探讨到的审美“距离”、“普遍性”、“无功利性”等提出异议,并坚持文化以及身体等主观因素对审美活动的进行有着重大的影响,不可小觑。与此同时,伯林特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当代美学由“艺术审美”向“环境审美”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方向转换。

2.学界对伯林特理论的研究

在有关“介入美学”的研究领域,多数学者都将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aesthetic disinterestedness) 理论与伯林特的介入美学 (engagement of aesthetics)理论一起讨论和辨析。大部分学者认为,伯林特的“介入美学”存在一定的内在悖论:第一,审美介入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并且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介入”和“审美无利害”并不冲突,反而有时会兼容、同时进行。因为伯林特的“介入”本质在于取消受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从他的解释来看这是一种物理距离,而审美无利害强调的是心理距离,它们是不同的两种审美模式,具有一定的兼容性。第二,“介入美学”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将审美和生活融入到一起会存在美学消解的危机。按介入审美的理论,审美即生活,生活即审美,但当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分界线不再清晰,审美将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求审美与生活保持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审美经验的特殊性。

同时,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商业社会和消费文化对审美和艺术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如今,商业模式已经走向了文创、“IP”内容的生产,积极的一面是艺术通过商业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艺术产业也越来越有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的消费习惯以及市场会给艺术带来改变和冲击。当艺术进入市场,无法避免地要从商品生产的角度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使艺术的生产者可能忽视艺术创作精神的特殊性与独立性。这不仅可能导致艺术和美学丧失对大众精神的引导作用,还会助长社会的物化。这是我们在思考“介入美学”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3.介入美学与当代戏剧艺术

笔者认为,当今最火热的“浸没式”艺术形式,可以作为一个特殊的案例来分析“介入美学”。如今,“浸没式”艺术形式无处不在,浸没式戏剧、沉浸式体验展览、浸没式舞剧、4D电影等等,这类艺术形式的出现,正是为了拉近受众与艺术的距离,从而让观众更多的参与到艺术中,并以这样非同寻常的审美经验来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艺术。不可否认,当代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商业社会的运营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艺术需要商业模式的支持,对此学界也出现不少质疑的声音,譬如将商业向文化活动引入的不良后果。但是,我们不断追寻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当艺术从“无利害”向参与美学转换,从而激发了艺术商业化的活力与发展时,我们除了需要避免艺术精神受消费社会低级趣味化影响,更多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大众接触的商业去有效地宣传和引导艺术精神。这是一种现代美学意识,也是我们将“浸没式”艺术作为范例,对当代艺术实践以及美学价值思考的一种责任感。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对浸没式戏剧的分析,探讨当代戏剧艺术的实践。

二、“浸没式”戏剧的出现与兴起

近年来,一部“浸没式”戏剧“Sleep No More” (《不眠之夜》) 风靡欧美。“Immersive Theatre”(浸没戏剧)的艺术概念日渐为大众所熟知,也让这一戏剧形式在全球各地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浸没式戏剧”起源于英国的Punchdrunk剧团。“浸没戏剧”打破了传统的戏剧规则,不再让观众仅仅是一个观看者的身份,而是将观众完全包裹在设定的戏剧环境中,让观众也成为戏剧的一部分,可以动态化地在整个剧场里走动、探索剧情、甚至参与演出。“与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我们希望观众成为戏剧的核心,而不是表演。”英国Punchdrunk剧团的创始人菲利克斯·巴雷特表示。这也正是“浸没式戏剧”的核心所在:改变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使观众成为戏剧创作的一部分,并强调观众身临其境、主动探索剧情的戏剧体验。

从2000年成立的英国Punchdrunk剧团,至今不断尝试新鲜的戏剧艺术形式,其中,“Sleep No More”最成功、最知名。2003年,该剧在英国伦敦首演,2009年引进美国波士顿,2011年3月进入美国纽约与Emursive剧团合作扩大演出规模。至今,该剧在美国纽约日益火爆,已经成为纽约新的文化热点。笔者有幸在美国纽约前往现场亲身体验,本文也是希望这种对“浸没式戏剧”的兴起、意义和发展的探讨,有助于大众对这一新生艺术形式的认识以及中国戏剧未来的发展③。

三、“浸没式”戏剧的特征

1.实景陈设、背景音乐真实的整体式剧场

“Sleep No More”的剧场是在纽约的McKittrick Hotel,整个剧场由一个老旧的酒店改造而成,在进入剧场的那一刻,灯光的调性就是“low key lighting”,有点“Film Noir”(黑色电影流派) 的感觉。这种“黑暗”的场景布置加上耳边希区柯克式电影的配乐,能让人快速进入戏剧艺术的审美体验当中。

2.沉默的演员以及肢体夸张的表演

传统的戏剧演出里,演员主要依靠声音和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推进剧情,而在浸没式戏剧中,演员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偶尔演员之间的耳语交流、表达情感还主要是依靠表情与肢体语言。在“Sleep No More”中,肢体言语占据了大部分的表达,也有很大一部分舞蹈动作。舞蹈是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之一,如果一个演员用语言陈述他的情感,观众听到也许还需要在大脑里再进行一个反应,但是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已经足够能让观众一眼看出演员想要表达的情感。The New Yorker曾评论说,“Sleep No More”是一部安静的《麦克白》。与传统戏剧不同,浸没式戏剧的“沉默”与“夸张的肢体语言”更有利于给观众近距离的冲击力以及塑造观众独特的个性体验。

3.多线叙事的剧情

传统戏剧的核心要素是一个好的剧本,如何讲述一个好的故事是每个编剧所执着的事情。但在新兴的浸没式戏剧中,不再以获得一个完整的精彩故事为目的,而是由观众自己去探索每条不同的故事线,更加注重观众的切身体验,打破以往的单线性剧情推进,取而代之的是多线性进展。在业界流传的一个说法是,没有一个标准的方式去观看“Sleep No More”,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观众切入剧场的时间、地点、跟随的演员、逗留的房间都是不同的。例如在该剧中,剧情同时在五层楼的各个层面展开,不同的剧情可以在不同的楼层场景中同时上演,加上支线共有106个小故事,其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脉络会重复循环三遍,最后所有的演员与观众集中在一楼的舞厅,麦克白在长餐桌前吊死的结局在此上演,而多线的情节叙事在这里归结。在各个空间同时进行多线的叙事方式,虽然观众在追随剧情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一次性看到全部的表演,或者无法获取整个故事的情节,但这种“陌生化”的多线叙事方式往往会激发观众的探索欲。正如进入剧场之前工作人员的提示语所说:“如果在剧场里对任何事情感兴趣,你就去跟随它、探索它,越好奇你的收获将会越大。”

4.主动追寻的观众

不同于通常的戏剧观看模式,观众由静坐舞台前方变成了在剧场中自由地穿梭。这便是“浸没式戏剧”最令人兴奋的地方,观众们都带着白色的鬼魅面具,观演过程中禁止出声,可以在剧场的空间里任意选择不同的路线主动追寻。例如在五层楼里四处晃悠、随心所欲触碰任何道具和物品、翻阅文件找寻剧情线索、或者跟随某个演员、近距离欣赏演员的表演,或远离演员与人群独自探索。总之,在时间与空间上,该剧没有固定的观看标准与模式,就在这样的追逐和探索中,欣赏不同的剧情,将情绪完全融入剧场,幸运的话还能被演员选中一起互动,成为戏剧创作的一部分,感受“浸没式戏剧”的魅力。

四、“浸没式”戏剧的价值与意义

1.浸没:对“间离效果”的背离

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曾在戏剧的艺术范畴中提出“间离”学说,其“间离”意在打破观众与剧情之间的感情融合,获得陌生的效果,培养观众反思的能力。观众要不断地从欣赏转为对角色的惊愕和思考,对剧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判,故而使观众受到教育④。

而“浸没式戏剧”则完全打破了观众在观剧时被要求保持的“冷静”和“间离”,要求观众主动去追寻故事情节,追寻在整个戏剧空间中多线叙事的剧情和不同演员的多维表演,全然凭借自己的意愿选择跟进或跳跃剧情。这样的观剧形式打破了传统对立的观演关系,使观众“沉浸”在表演空间,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与投入。如果说传统戏剧主要诉诸观众的视觉与听觉,浸没戏剧则更重视塑造复杂的观众体验。观众可以走进舞台,被舞台所包裹,这时苦心营造的环境及构思缜密的剧情并非浸没戏剧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观众的切身体验以及情感的投入。笔者在现场的感受是:作为观众,经常在剧中氛围和现实的时空之间恍惚穿梭,背景音乐和剧场的灯光都让一切变得非常逼真,仿佛如梦境又仿佛如真实发生的故事,有时不经意还能和演员互动、成为剧中的一份子,目睹凶杀的发生和阴谋的酝酿,追随着演员时甚至忘了自己是一个观众,这样特殊的观剧体验是非常震撼的。

2.推倒“第四堵墙”,更有戏剧化效果

第四堵墙消失,与观众的互动变得更加自然,也更具有代入感。“浸没式戏剧”这一新型演出模式的存在促使我们思考戏剧艺术的边界与创新,同时也让我们不断地思考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观众进入剧场进行追逐式的观看,就是将形式化为了内容本身,这种对形式界限的突破,缩短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也扩大了戏剧原有的边界。

自2018年以来,尽管价格有涨有跌,但总体呈震荡上行态势。10月份出现回调,也属正常,并且仅10月份经济回调并不能表示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出现拐点,进入下行通道,今年后两个月石化市场走势还有待观察。

从对戏剧的观察到纵观整个艺术的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的表现在每个年代都在不断变化着,人们参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在顺应时代的世界观。不仅仅是戏剧,在美术、舞蹈、电影等各类艺术形式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时代赋予艺术的生命力。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技术手段的突破以及人类的好奇心还能将艺术创作及表现形式推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时代背景以及技术革新也许就是艺术变革最深刻和最根本的动力。

3.“浸没式戏剧”的意义

浸没式戏剧的出现与发展为戏剧演出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如此一种新型的艺术实践,让观众参与艺术的创作,为戏剧创作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第一,打破了传统“观众与演员”的关系,让观众真正沉浸在整个戏剧中,增强了观众的戏剧体验,从艺术角度来说,有利于观众的理解。 在该剧中,观众走进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样一个逼真的戏剧环境,从音乐、灯光、道具都让人感到被完全包裹在里面,不由自主地成为戏剧的一部分,从而去探索戏剧的情节。在我们日益被屏幕所统治的生活中,在这个数字化时代,要获取好的信息和故事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浸没式戏剧”能让我们通过不一样的方式获取信息,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感触。陈旧的酒店及餐厅、古老的卧室、飘散着消毒水味道的医院、允许触摸并使用的道具、可以随意翻阅文件、书本,以及演员掉落在地上的信件、物件……这样主动去探索剧情,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自己已经是戏剧的一部分,虽然禁止出声,但在这种神秘怪异、黑色阴郁的气氛中,每个面具背后的观众,也仿佛是扮演了戏剧中的旁观者,正如我们从现实中跳脱出来时对人生的审视。

观众与演员的互动本身,表面上是一种游戏式的操演,但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参与,毕竟剧中人的经历均基于真人真事。而社会参与的前提是,“人与人在社会中的相互依赖,相互依赖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好处”。在观演互动中,在对现实的介入性操演中,真实的他者已经进入主体思考的范畴,观众也在重塑自己的主体(间)性。而当观众的主体性开始摆脱外部宏大叙事的束缚时,既是对自己的解放,也孕育着对现实的改变⑤。

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关系密不可分,完整的艺术还要加上艺术欣赏,这是艺术与审美经验发生必然产物。虽然艺术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艺术创造的人文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艺术价值在这里就完整地实现了。艺术欣赏的人文价值就是艺术价值结构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是观众在对艺术创造者内在价值的认同印证的同时,获得独立于艺术创造过程的直感体验⑥。在受众观看的同时,随着与演员的互动,观众已经参与到了现场的创作中,“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并不止于当下的欣赏,而经过了以往体验的渗透,比如已掌握的知识,选择那些知识的信仰支撑,这些信仰和我们现在所见所为之间不自觉的联系,以及增强同情共鸣的记忆等等”⑦。

第二,以“浸没式戏剧”为主导的戏剧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着。除了直线上升的票房和好评,“浸没式戏剧”也很好地经营着拥有的人气。以“Sleep No More”为例,在纽约的McKittrick Hotel剧场中还附加了餐厅、音乐酒吧、戏剧周边产品的营销。在到达剧场之后可以在旁边餐厅消费稍作休息,进入剧场区域也有一个小酒馆,在演出开始和演出结束时都可以伴随着爵士乐饮酒。最后结束观剧离开剧场时,有一个戏剧小商店陈列出关于戏剧的周边产品甚至故事情节概要的畅销书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浸没式戏剧”为戏剧产业带来的新的兴奋点。传统的戏院靠票房以及剧院的饮食消费,但浸没式戏剧从本质上来看已经成为了一种体验经济。因为当观众在酒店内用餐以及饮酒听音乐时,已经有了戏剧的氛围,这样的商业环境并不会带来抽离感而是将观众的戏剧体验加深,例如点餐牌上出现的与戏剧相关的名称、幽暗的灯光、复古的陈设、动听的音乐以及演员扮演的服务生,能让人在还未真正进入戏剧时,就已经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同样在戏剧结束之后,观众们又顺着通道回到爵士酒吧,仿佛并未瞬间回到现实中,而产生一种“我们的故事未来待续”的感受。在体验结束之后,听点音乐来点小酒,此时由浸没式戏剧带来的震撼余温还萦绕在空气中,让人意犹未尽。这种充分满足观众情绪的体验式经济与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等文化娱乐产业是类似的,也是我们面对未来商业模式的一个学习的窗口。商业与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不可估量,探索好的演出模式不仅能为戏剧等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兴奋点,也能让商业将文化传播得更远更深。

五、从“浸没式戏剧”看“介入美学”对当代戏剧艺术实践的影响

从对“浸没式戏剧”的深入分析可见,“浸没”这种形式更好地体现出了“介入美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让参与艺术审美的大众真正介入到其中。与传统艺术形式不同,“浸没式”艺术形式营造了一种“自然环境”,受众“浸没”在其中“介入”审美,环境与人不再割裂开来。而观众对于艺术的真正介入和感悟,正是审美经验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审美、艺术将会对生活起到干预和改造作用。“浸没式”艺术形式,为受众提供现场参与的经验,其实也是艺术对大众日常生活经验的干预。在浸没式戏剧中,观众跟随着演员进入真实的场景、空间营造的气氛中,身临其境地参与艺术创作,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也是“浸没式”艺术让艺术中所表达的内涵得到了升华和拓展。

当代艺术以及当代美学重视“参与”与“互动”,指出审美介入就是从具体的审美感受出发,在审美活动最突出且强烈的时刻直接对其做出反应。因为无论在什么形式的艺术面前,观众的审美体验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文明与科学的发展,艺术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由传统的艺术到当代出现的各类艺术形式,再到审美活动与艺术创造融入人们的生活,造就了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而人们通过不同媒介和不同方式参与和介入到美学中,也体现了艺术审美对人类的重要性。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更新与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人进行互动,并激发思考。艺术家以及各类艺术创造者不仅要考虑到受众的审美体验,同时也要将更好的艺术价值贡献给大众。运用新颖的形式激发丰富的审美活动只是一种手段,更需要坚守的是对艺术内容的创造以及对观众的审美引导。我国当代的戏剧市场就在吸取西方戏剧优点的同时,坚持创作出更有中国传统特色与民族共鸣的艺术作品。除了将“Sleep No More”引进上海,我国当下的戏剧演出市场也在不断尝试着新的表演形式。例如2013年由上海戏剧学院制作并由学生演出的《梦回召稼楼》,在上海召稼楼古镇的一处园林中上演。剧中演员身着民国服饰,让观众以“贺寿亲友”的身份佩戴面具在园林亭台楼阁的实景中移步观景、观剧。演出中,观众不仅能欣赏到江南园林的美,还可以参与剧中猜灯谜、看魔术表演的互动。以探索先锋话剧、实验话剧著称的孟京辉导演也在2015年推出了《死水边的美人鱼》。据报道,他的灵感来自于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马格利特和德尔沃的画作,也讲述了一个关于阴谋、欲望与权力的爱情悲剧。所有的戏剧冲突在一场夜宴上全面爆发,整个剧场也类似于一个梦境般的迷宫,演员也在各个空间里来回穿梭、表演,让观众们在这场混杂了现实与梦境的戏剧里尽情体验。

总体来看,国内戏剧界对“浸没式戏剧”这一新型的演出模式表现出积极的实践与创新热情。除了学习西方的剧场设计、剧情改编和营销模式,结合东方的文化背景,中国的“浸没式戏剧”将会有区别于西方的闪光点。近年来,我国的戏剧演出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的创作模式日趋完善以及市场趋向良性的状态下,戏剧的演出模式还将会有更大的探索和创新空间。希望中国的戏剧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与经典,也可以开辟更多具有文化意蕴的剧场空间来进行商业上的探索,这样才能让中国的戏剧产业乃至文化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注释:

①② 阿诺德·伯林特:《艺术与介入》,李媛媛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57、42页。

③ 张青飞:《沉浸之美:“浸没戏剧”的兴起及未来》,《戏剧文学》2015年第9期。

④ 段金龙:《“浸没式戏剧”价值略论》,《新世纪剧坛》2017年第1期。

⑤ 冯伟:《介入社会现实:浸没剧的越界美学》,《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

⑥ 翟振明:《论艺术的价值结构》,《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⑦ 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剧场戏剧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有趣的戏剧课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外婆的美学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纯白美学
戏剧类
论《日出》的剧场性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