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代表作中女性困境的现代启示

2019-02-19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5期
关键词:白流苏张爱玲

潘 洁

张爱玲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20世纪40年代她突然在沦陷区上海走红,50年代后悄然沉寂,80年代又声名鹊起,诸多作品被搬上银幕、舞台,一度红遍大陆,甚至成为许多文学青年的心头好。重新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不仅能感受到她的文学表达臻于艺术的程度,还能感受到她对人性、世情、女性发展困境有着深刻非凡的洞察力。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将张爱玲对现代文学的贡献跟鲁迅相提并论,笔者认为过誉了,但从她的作品冷而复热、几十年不衰的现象来看,张爱玲对人性刻画深幽、笔力苍劲,尤其是对女性困境的认知跨越时代,因而使其作品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在她擅长描摹的婚恋领域,看似写男女纠葛,其实是刻画民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对一部分民国女性的精神世界剖析精微,且毫不留情,冷峭刻薄。这些作品,多为悲剧,其中透露着张爱玲对民国时代女性命运的观察和判断:宿命、苍凉。张爱玲笔下这些人物的命运越是悲惨,越能反映作者对造成这种命运的女性价值观念的鞭挞和否定。

一、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困境

1943年,年仅23岁的张爱玲发表了她第一部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炮而红。这部小说描写了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被姑母利用,被当作诱饵来猎取男人财物的故事。葛薇龙本来是一个单纯的女学生,迫于家境窘迫,不得不投靠姑母,想获得一些经济上的帮助。然而在早已堕落风尘的姑母眼中,年轻美貌的葛薇龙正好可以成为自己操纵的对象。在姑母老练的引诱下,葛薇龙一步一步失去防线,陷入花花公子的情网不能自拔,最终放弃学业,成了社交场上的交际花,沦为姑母和情人敛财的工具。“二十二岁了,写爱情故事,但是从来没恋爱过,给人知道不好。”张爱玲曾如此自嘲。但实际上,张爱玲表面写的是恋爱,实际上写的是女性的谋生。她曾在香港求学,由于父母离异、与父亲决裂等原因,在香港读书的张爱玲生活拮据,能深刻体会战乱世态中年青女性谋爱又谋生的矛盾处境。她把自己对未来与爱情的迷茫感都写进了这部小说:倘若女性靠自己的力量不能出人头地,是不是就只有出卖青春这一条路可走?要么是欢场,要么是婚姻?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张爱玲对将青春出卖给欢场的葛薇龙是判了死刑的。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寄居娘家的离婚女人。娘家人投资赔光了她的积蓄,还嫌弃她在家中吃闲饭。婚姻失败过一次,青春只剩一点尾巴的白流苏,过得十分窝囊受气。一个偶然的机会,原是介绍给她妹妹的男人范柳原,看上了白流苏,流露出好感,这点好感虽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但白流苏却十分需要一纸婚契。“除了人之外,她没有旁的兴趣,她所有的一点学识,凭着这点本领,她能够做一个贤惠的媳妇、一个细心的母亲。”这是进入另一个大家庭,周旋于叔嫂公婆之间的必备条件,除此之外,白流苏一无所能,“我又没念过两句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干什么?”小说中徐太太的话算是点透一切:“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①

为了能与范柳原结婚,白流苏与他以爱情的名义暗战许久,作者借范柳原之口,说出男性对于婚姻的冷静与无情:“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对于你也不公平。”本来白流苏已陷入困局,范柳原不肯与她结婚,只当她是情妇。但在小说结尾,张爱玲慈悲了一把,在日军轰炸香港的背景下,白流苏如愿以偿了。“在这动荡的世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都不可靠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②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两个精刮的成年人放弃了算计,决定抱在一起互相取暖,最后香港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因为看得透彻,所以写得犀利,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张爱玲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丝毫不罗曼蒂克,而是充满现实与功利。民国时期,很多像白流苏一样的女性,婚姻就是饭碗,孰不知往男性那里托付终生是危险的。

《金锁记》被傅雷称为是张爱玲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③这篇小说中,女主角曹七巧,原本是开麻油店的小家碧玉,高攀不了有田产有房屋的富人姜家。但由于姜家二少爷是个残废,无法与做官人家结亲,便娶了七巧做正房。七巧通过婚姻获得了一辈子吃穿不愁的物质基础,然而畸形无爱的婚姻现实却让她心理扭曲变态。身边的两代人,包括亲生子女都因她的变态遭到迫害,无法获得健康正常的生活,因而恨毒了她。她亲手用黄金打造的“枷锁”劈杀了周围的人,包括自己。张爱玲塑造了曹七巧这个“恶毒”的文学人物,但是什么把她从一个原本温情的正常女人变成了阴鸷变态的“吃人者”呢?正是遗老家庭婚配的毒害!让她在没落宗法社会里的环境中病入膏肓,最终扯上那么多人替自己殉葬,其根子就在于她是一场买卖婚姻的主角。

张爱玲另一部经典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有过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也许每一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④“红玫瑰”王娇蕊自小被家人送去英国读书。但她读书的目的,不是工作,而是找个门当户对的金龟婿。因为在外面玩,玩得名声不太好了,顺便嫁给了王士洪,“红玫瑰”一天职业经历也没有。而终振保的妻子“白玫瑰”孟烟鹂,也是靠婚姻生活的,一切仰人鼻息。两人冷战期间,孟烟鹂忍受着丈夫的冷热暴力,甚至向亲友求援告状,以获得佟振保支付的家用。在男权社会里,“红玫瑰”与“白玫瑰”都很被动可怜,得不到时是“朱砂痣”与“明月光”,得手时又成了“蚊子血”和“饭黏子”。张爱玲一面辛辣讽刺这种贪婪多变的男性心态,另一方面又为两位女主角的悲剧感到悲哀。在男权主导的社会,女人无法冲破束缚,一旦她们威胁到男人的权威,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进而处在生活的困境中。

张爱玲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民国女性,虽然她们受了教育,但前途不是当女店员、女职员,做“女结婚员”才是她们唯一的出路。为此,她不无尖刻地写道:“女人还没得到自己的一份家业,自己的一份忧愁负担与喜乐,常常有那种注意守候的神情”,“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⑤

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生存问题,张爱玲有着深层次的思考,因而在作品中体现出她对女性没有获得经济独立与婚恋自由的悲悯。应该说,她看出了自己所处时代中女性发展的问题,“女结婚员”是一条传统出路,但这条路却荆棘丛生、鲜血斑斑;她做出了解剖,却无力开出药方。囿于时代局限性,张爱玲颇为无奈地写道:“外表上看上去世界各国妇女的地位高低不等,实际上女人总是低的,气愤也无用,人生不是赌气的事。”⑥因此,其作品中的女主角大多以悲剧收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张爱玲和身边亲友女性的自立之路

与笔下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爱玲虽然用出众的小说技巧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她自己却努力用一生抵抗这种命运,在时局动荡的20世纪,竭力活出了独立女性的姿态。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中英文俱佳,她先靠一支笔在孤岛上海成名,离开大陆后又靠写作技能在香港、美国生存了下来。她给电台翻译文章、去大学的研究所任职,拼命赶写剧本。由于写作时间过长,一度眼睛出血,但这种情况下她仍坚持工作。自始自终,她都算得上是一个自食其力的职业妇女。

张爱玲结过两次婚,却不曾从这两次婚姻中得到多少物质上的好处。笔者认为,胡兰成带给她的,是至深的情感伤害及对人性的又一次失望。两人的婚姻关系,给她带来的是政治上的阴影及国人对其政治上的不认同。而张爱玲,决定与胡兰成分手之际,还给男方一笔丰厚的稿费,助他度过生活难关,不可谓不良善大度。张爱玲与美国人赖雅的第二段婚姻,物质上也非常清贫。赖雅比她大将近三十岁,虽然灵魂契合,用张的话说:“我们很接近,一句话还没说完,已经觉得多余。”但婚后不久,赖雅就瘫痪在床不能工作,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张爱玲的肩上,靠她不多的稿费养活两个人。她长期处在生存的压力之下,日子过得非常紧缩。在给好友刘绍铭的信中她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不管我多小心照顾自己,体重还是不断减轻。这是前途未明、忧心如焚的结果。”后来几年赖雅卧病在床,全靠张爱玲亲力亲为照料,陪伴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在两段婚姻关系中,张爱玲都践行了自己对爱情的信仰: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为胡兰成,她付出了情感、金钱、名誉的代价;为赖雅,她付出了体力、时间,甚至一个天才作家最宝贵的创造力。在两性关系中,比起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女性,还想着通过婚姻改变命运,通过结婚获得住房、生活保障,足见张爱玲的自立自尊自强。

张爱玲这样的生活态度,深受其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张母黄逸梵出身清末贵族,因丈夫张志沂吸鸦片养小妾,二人观念难以弥合,她多次出走国外并勇敢离婚,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她是怎样养活自己的呢?靠祖产。她分得了家中的部分古董,每次回国再出国,她就带走一两箱古董。黄逸梵也尝试着独立,给人当过秘书,做过生意,可惜都不太成功。她崇尚新思想和新观念,但她一生的活计是依靠遗产——她卖了一辈子的古董。

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也算是贵族后代。分家后,她用遗产做过投资,炒股票,购买法币,但世道不好,很快赔得一干二净。张茂渊在英国留过学,回国后进入英商怡和洋行做事。上海沦陷后,怡和洋行大规模裁员,她也由此失业。她还在德国无线电台做过广播员,每天播报半个小时新闻、社论。她曾感慨:“我每天说半个钟头没意思的话,可以拿到几万的薪水,我一天到晚说有意思的话,却拿不到一个钱。”后来,她又跳槽到上海有名的大光明戏院做翻译,当总经理机要秘书,而且一做就是十年。

张爱玲的文坛好友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荻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苏青的代表作《结婚十年》,受到当时上海普通市民的热烈追捧,前后印了36版,可谓是创造了当时出版业的一个奇迹。今天苏青的作品不再流行,可以用张爱玲当年的评语解释,她说:“苏青在她的写作里,也没有过人的理性。她的理性不过是常识——虽然常识也正是难得的东西。”⑦苏青离婚后,靠写作养活自己和孩子。解放后,她一直做编剧、剧务、文化馆职员等与文化相关的职业。对于女性独立,张爱玲的观点很明确:“文人能够救济自己,免得等人来救济,岂不是很好的事么?看苏青文章里的记录,她有一个时期的困苦的情形虽然与我不同,感情上受影响的程度我想是与我相仿的。所以我们都是非常明显地有着世俗的进取心,对于钱,比一般文人要爽直得多。生在现在,要继续活下去而且活得称心,真是难,就像‘双手劈开生死路’那样的艰难巨大的事,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也是应当的。”对于独立的根本,物质金钱,张爱玲一点也不掩饰向往:“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在文章里,她回忆自己在钱上受过的磨难: “我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怎样向父亲要钱去付钢琴教师的薪水。我立在烟铺跟前,许久,许久,得不到回答。……这样的出走没有一点慷慨激昂。我们这时代本来不是罗曼蒂克的。”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爱玲年轻成名,靠写作挣钱养活自己:“我充分享受着自给的快乐。苦虽苦一点,我喜欢我的职业。‘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从前的文人是靠着统治阶级吃饭的,现在情形略有不同,我很高兴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买杂志的大众。自己发现与前不同的地方,心里很高兴——好像是一点踏实的进步。”⑨这个踏实的进步,就是女性的经济独立。这和鲁迅在《伤逝》里写到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异曲同工:女性独立的前提是经济独立。

三、张爱玲笔下女性对新时代女性发展的启示作用

七八十年过去了,黄逸梵、张茂渊、张爱玲、苏青%这些在民国时期就为独立自由苦苦奋斗的女人们已经去世。当下中国的社会制度、妇女地位、发展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妇女权益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教育普及、工作权受法律保护,女性独立自主早已成为时代主流。不过,与张爱玲代表作再度走红互相映照的是,21世纪女性发展困境依然是人们不断思考的命题。由于女性承担生育的任务,女性在就业和职场发展方面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和局限。女性自身也常常在婚姻家庭与职场发展的选择中徘徊,因为要把二者兼顾好,实在是需要付出莫大的精力与体力。更关键的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潜意识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内心深处始终把家庭经营是否成功、子女是否培养成功当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标,这种世俗观念几乎仍然是当下社会的主流婚恋思想。可以说,这种观念离女性独立的精神还有相当的距离。

迎合这种世俗心理,社会上时不时冒出打着恢复传统文化旗号的“女德班”,实行所谓的“女德教育”。比如号称女德文化研究学者的丁璇,她多次公开宣扬以下引起公众明显反感的言论:“丈夫说什么,我们都应该说好”;“女强人,下场都不好”;“婚姻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衣着暴露是女人的错”;“贞操是女人最好的嫁妆”;“男人是天,女人是地,地是翻不过天的,所以要敬天”……还有2018年的网红情感专家ayawawa,隐藏在收获男性物质论调背后,教当下年轻女性怎样不做“剩女”:“女性颜值很重要,学习、文凭这些都往后排”;“颜值不够靠打扮,打扮不行再去整形”;“女性对男性的要求不要过高,能顺从就顺从”……

如果说,这些奴化女性的思想观念明显到让人一眼看穿、能理直气壮进行驳斥的话,还有一种女德教育更加隐蔽,其内容以传统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将女性人生目标局限于家庭角色和个人修为,美其名曰要传承女性的温柔包容,宣扬厚德载物的力量。这种教育表面上正确,但实际上完全无视女性在社会创造上的价值,没有顾及到女性生命体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其实不是对五四以来女性独立运动的继承,而是明显倒退,是对女性生命意义的矮化。⑩

比起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改变,人性的变化是缓慢的。张爱玲生活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她对旧式生活的腐朽没落有着真切的体验与清醒的意识,也特别关心旧文化、旧生活方式没落背景下那些青年女性的命运。《金锁记》中姜长安、《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孟烟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等,这些人在过去都是所谓“大家闺秀”,但随着家庭、门第的衰落贬值,她们的身价也一落千丈,陷入了社会转型期中的婚姻困境。因为目睹父母婚姻的悲剧,张爱玲很早就提倡女性独立,倡导女性走职业妇女道路。通过描写自己熟悉的上海市民阶层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她对女性本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思索和批判。她批判女人总是希望男人照顾自己,有着把自己当成弱者的习惯;她反对女人以爱为职业,把爱理解为“被爱”,而疏忽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她主张女人做职业妇女,认为只有职业妇女才能使女人走上独立的道路,可以不向男人伸手要钱;女人想要有尊严地生活,就应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这些观点显然在当下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4年底国际咨询公司贝恩公司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女性就业率高达73%,领先于许多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为66%、英国67%、美国62%),是全世界女性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职业女性普遍也感到兼顾家庭和事业非常劳累。据统计,中国有20.3%的家庭,女性包揽了全部家务;41.7%的家庭,女性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只有22.4%的家庭能做到家务男女均分;男性承担大部分家务的家庭则仅有10.4%。由此可见,在抚育后代方面,仍然是大部分女性担负起了繁琐的照料、教育孩子的任务。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家务与育儿的各项成本陡升,与此同时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快,对职业劳动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职场不会因为职员的性别而区别对待。女性发展之路在哪儿?回归家庭?投身社会?精力时间怎么分配?这是妇女解放历程中从未停息过的基本争论。低生育率背景下,男女两性如何分工成为不得不思考的时代命题。

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当今中国社会法制环境前所未有地有利于女性全面发展。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专设“公平就业”一章,强调男女平等就业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制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作出明确规定,为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把生育保险作为独立章节,明确规定妇女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增设“妇女与社会保障”领域,提出妇女平等享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发表题为《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讲话,明确指出:“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中国将更加积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和梦想。中国妇女也将通过自身发展不断促进世界妇女运动发展,为全球男女平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发展离不开妇女,发展要惠及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中国实践证明,推动妇女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能有效提高妇女地位,也能极大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活力。”

德国女权主义者倍倍尔说:“妇女的前途在于女性的觉悟。”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民国时期,一部分上层阶级知识女性因为社会风气和环境制约,缺乏良好发展机会,所以放弃自我、放弃尊严,以婚姻为营生,从而成为张爱玲笔下剖析、讽刺与同情的对象。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倘若女性还以弱者心态看待社会竞争,潜意识里想退回婚姻、求得安稳和庇护的话,那就不妨再读一读张爱玲的经典作品,感悟其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从中吸取教训,摆脱依赖心态,克服生理差异和心理弱点,顺应时代主流价值观,进而走出一条独立自主自强,有利于个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的女性发展之路。

注释:

①② 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64、440页。

③ 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万象》1944年第11期。

④⑤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163页。

⑥ 张爱玲:《罗兰观感》,《上海〈力报〉副刊》,1944年12月9日。

⑦ 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116页。

⑧ 辜正坤、赵宏编:《张爱玲美文精粹》,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95—96页。

⑨ 沈小兰、于青选编:《苏青散文精粹》,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270页。

⑩ 姜秀花:《华夏学宫的女德教育矮化了女性的生命意义》,《中国妇女报》2019年1月25日。

猜你喜欢

白流苏张爱玲
九月雨
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为例
倾城之恋
——张爱玲认为的真正的爱情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
张爱玲在路上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