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的意义和价值

2019-02-19张艳国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5期
关键词:瞿秋白李大钊俄国

张艳国

《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一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文章的酝酿、研究、写作,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其中甘苦自知。好在,文章发表两年来,不断获得好评、肯定,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譬如,2017年3月,时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现任江西省政协主席姚增科同志专门予以批示肯定,指出:“省委党史研究室、省社科联和省委党校等单位,要学习、借鉴江西师范大学张艳国教授的《充分发挥历史学作为“有用之学”的社会功能》和作者此前发表的《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两篇文章,做到古为今用,让国史、党史“活”起来,为现实服务,发挥更大作用。”2016年11月,时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朱虹同志一看到新出版的该期《中国社会科学》发表本文,十分欣喜地阅读后,批示肯定,指出:“江西现在特别需要这种在全国最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厚重的理论文章。”本文在2017年获评江西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编号:17—1—010)。《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3日第14版和《新华文摘》2017年第2期摘编本文论点,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2期全文转载本文;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在2016年11月间先后全文转载本文。此外,专家学者也发文评论了本文,如乔克、魏芳在《2016年北京现代史研究述评》 (载《北京党史》2017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张艳国比较李大钊、瞿秋白两人运用唯物史观阐释俄国道路的特点和差异,从他们针对革命道路、革命手段和革命目标,俄国国情与革命、社会建设关系,群众、阶级、政党和国家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与革命主体,思想、意识和观念因素的社会作用等问题,展示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思想睿智与科学认知;满永、葛玲、辛逸在《二○一六年中共党史研究的若干学术进展》(载《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7期) 一文中指出,张艳国围绕对俄国道路的认识,比较了李大钊和瞿秋白的异同,并强调他们之间的认识分歧是一个阵营内的不同看法和差异性理解。一些高校在学术活动中,专门对本文进行了研讨本文,如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12月9日主办的“惟士·为能”系列之读书分享交流会上,特以《李大钊、瞿秋白对俄国道路的认识》一文为主题,就文章内容做精彩分享、交流。在国家课题申报方面,以本文为重要成果支撑,成功获批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18AKS011),这些都是对忠于学术、坚守学术的奖掖,值得珍视,并化作继续前行的动力和精神滋养。

关于本文的构思、立论的问题意识、行文写作的方法和重点,以及本文的写作意义和学术情怀,不少同行朋友,特别是我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加之文章较长,文字量大(3.6万字),读起来也要费些时间、精力。为此,再为文专门作个简介。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的前沿性

选题的拟定以及问题意识的形成在于:

一是由聚焦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热点话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而把中国社会主义由革命通向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时段来思考和考察,由当代话题入手,切入历史话题,思考和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源头和缘起。毫无疑问,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代先进中国人对当时世界热点问题十月革命与中国出路问题的思考,是一个具有历史起点意义的重大问题。

二是紧紧围绕“中国道路”这个主题,深入考察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此问题关注最多、思考最多、探讨最活跃的先进分子;进而言之,在确定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周恩来、张太雷、瞿秋白等聚合而成的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群体后,经过集中筛选、比较,最后选择由国际话题到中国问题,由“钦慕俄国”、“走俄国人的路”到思考“中国如何向俄国人学习”、“如何进行中国革命”等原创性重大问题代表人物李大钊和瞿秋白。李大钊和瞿秋白在那个时代,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选择作出了最为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他们二人具有20世纪20年代先进中国人特有的素养和品质,拥有宽广而敏锐的世界眼光,对俄国道路的认识超迈而深入。经过学术史梳理,虽然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群体中,其他人也在宏观理论层面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成就卓著,但就由俄国道路到中国道路的认知而言,他们的成果却显得相对单薄和零散,而李大钊和瞿秋白则是这个先进群体中研究中国道路起步于俄国道路的代表性、典范性人物,其研究的深入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均非常突出。

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历史地看,思考并聚焦中国道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最为科学、最为现实的思维路径,就是借助“邻居家革命式的变革方式”,即“俄国道路”。十月革命为这一认识路径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但这不等于就有了“现成的答案”,还需要将中国问题置于世界潮流之中的超拔识力,担负20世纪20年代中国发展的时代任务,指明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和最终归宿。正是李大钊和瞿秋白,他们不仅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变革的社会主义前途,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对于中国道路从俄国道路出发的理论起点、理论内涵、实现途径等,都作出了具有文本示范价值的贡献,值得人们从中国近代史、革命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循着“人物—思想—时代—社会实践”的社会关联和逻辑关联,进行一番“对话与理解式”的深层思考和理性分析。对此,学术界虽然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和瞿秋白的经历、著述、思想转变等,有着成熟的研究,惟对于二人从研究俄国道路入手认识中国道路,并进行比较研究,由此审视其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当代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和历史理据的时代价值,尚付阙如,形成研究的空白点。

二、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

全文在引言部分论述了问题意识的由来和选题的学术价值及其研究路径,然后分为七个部分展开论述:一、关于革命道路、革命手段与革命目标;二、关于俄国国情与革命和建设的关系;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国家的关系;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五、关于社会发展动力与革命主体;六、关于思想、意识、观念的社会作用;七、余论。

采取总分结合的方法,全文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李大钊、瞿秋白关于中国道路源生于俄国道路思想在同一个革命战壕里的共性、差异及其特色。主要观点如下:

1.思考俄国道路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寻出路

李大钊与瞿秋白基于唯物史观的共同理论立场与方法,已经认识到俄国道路为中国所必走。其革命道路、手段和目标的思想深刻性在于,在必然性的前提之下,不仅认识到,而且努力揭示道路的曲折性。他们从俄国道路中受到启发,认为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过程必然经历苦难、付出重大牺牲,但革命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共产党人和一切进步人士都应该对革命道路充满信心,一往直前。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其思想确实具有起点的意义,其思想之超拔,由此得以彰显。

2.列宁论述俄国革命,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地域性、民族性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

李大钊和瞿秋白对俄国国情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阶段关系的思考,既遵循了列宁的思维路径,又紧密联系实际,从国情出发,进而将国情凝练为社会性质,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基本特征。受到俄国道路启发,瞿秋白最早提出中国革命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此后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成为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坚持的精神品格和实践品质;而关于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采取“过渡”的思想,同样意义非凡。

3.李大钊、瞿秋白研究俄国道路,十分重视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后,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国家的关系,试图借鉴并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

李大钊在研究俄国革命时,已经善于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建构了人民群众—阶级—政党—国家的序列,并廓清了这一序列的内在互动关系,突出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依靠党组织发动革命的极端重要性;瞿秋白则发现,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俄国国内的群众、阶级、政党和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为用”的关系,即良性互动关系,其中政党工作主要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个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将这一思想放置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党的领导”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法宝和作风来看,无不包含着瞿秋白的思想智慧。

4.在研究俄国道路中,李大钊和瞿秋白运用了唯物史观的普遍规律学说,将俄国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取得胜利的分析,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认识层次

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关注点上,李大钊与瞿秋白各有自己的认识重点和深度,他们关于无论是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要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这一根本原则,这是具有历史底蕴和理论穿透力的。

5.唯物史观给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巨大的理论启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李大钊和瞿秋白在分析俄国道路的过程中,一直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阶级分析是他们首先的视点;明确革命的主体、对象和动力,也是他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从社会发展动力论到革命主体论,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社会矛盾,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注俄国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地位,对于正确认识中国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价值,借鉴意义尤其重大。

6.相对于社会革命而言,文化领域的革命要困难得多

李大钊和瞿秋白思想超拔性的一个重大体现,在于不仅深刻论述了社会革命,而且极其重视文化革命。他们认为,俄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对于十月革命的爆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革命成功后,无产阶级新文明的建设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极其复杂而重要的任务。他们分析人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对社会革命的认识,为探索中国新文化建设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们的立论重点,也起到了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作用。

7.李大钊和瞿秋白由俄国道路到中国道路的理论认识,既有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共识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特色特点

就共同点来说,李大钊和瞿秋白都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精英,是中国先进分子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拓荒者和引路人;他们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执着不舍,灌注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一致把俄国革命看作是中国革命的灿烂明天,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革命道路怎么走的时代性根本问题。其共同点,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风云激荡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产生于其时先进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时代忧患和社会关切,产生于在新文化运动中迅速成长起来的“文化新人”所共有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品格。同时,也要从国际角度予以观照。当然,也要辩证地看,他们在俄国道路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差异和特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从总体上和根本性上讲,这都属于同中之异,是同一个革命阵营内的不同看法和差异性理解。总之,其理论成果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宝贵思想财富,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珍贵思想资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互动的一个宝贵案例。他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早期的论证者与阐述者,也是中国革命话语概念最初体系的塑造者,其思想一脉贯通至今。

三、主要创新和理论价值

就学术理论意义而言,本文着眼于20世纪20年代先进中国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代表人物李大钊和瞿秋白研究俄国道路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并依据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开拓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源头及认识起点,丰富了中国道路研究的内涵,即由俄国道路到中国道路的理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与理论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现代化建设,将中国道路的由来与现实展开历史地、理论地整合为一条严密的逻辑体系,从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丰富了中国道路话语表达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厚度。

就现实价值而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植于中国道路的发轫、理论认识的来源和科学选择的历史发展之中。凡事皆有本,所谓正本清源、源正流清,就是指追本溯源、持果论因。本文揭示中国道路的理论缘起与实践探索的本貌,廓清由认识俄国道路到探索中国道路的理论内涵,指出中国道路探索在理论与实践上艰难性、曲折性、复杂性并得出历史与现实的启示,实质上是赋予了中国道路的历史选择合法性。从历史研究中得出智慧的启示,正是历史研究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之所在。

四、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紧扣中国道路来源于俄国道路的启示这个中心、这个个案,选取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群体中用力最多、贡献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杰出人物李大钊和瞿秋白,按照唯物史观原理关于社会革命的内在理论要素逐一展开,有机地分成有思想联系的六个板块,最后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将李大钊和瞿秋白关于俄国道路认识的深刻表述,寓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空间之下,深入进行人物与时代、人物与思想、思想与社会的文本解析和历史解读,原始察终、感知时代、逆向考察相结合,从而构建起从俄国道路到中国道路探索的学术理路和新型话语解释框架。

在研究手段上,本文侧重于原典爬梳,精选个案,特别对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权威史料和共产国际中的中国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认真研读,力求做到靠史料说话,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站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说一些有历史启示的话。

本文在研究写作中,严格遵守国际国内学术规范,独创性和著作权绝不存在任何争议。

猜你喜欢

瞿秋白李大钊俄国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瞿独伊心中的瞿秋白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瞿秋白三次被捕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