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四重维度①

2019-02-19刘兵

实事求是 2019年3期
关键词:矛盾现实群众

刘兵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91)

面对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需求的多层次、全球发展矛盾的日益突出等社会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快速发展使社会变革成为必需”,尽管“经济发展易获支持,而社会变革常遭抵制”,[1](P511)我们依然要砥砺前行。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在科学认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解读时代问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是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重要遵循。

一、以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理解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基本精神

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提供一种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马克思反对费尔巴哈对待感性存在的态度,即不加批判地接受和认可一切客观事物,这种缺乏辩证维度的思考不会真正触及现实问题。就其本质来说,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并致力于改变这些现实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所在。马克思辩证地对待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理论,建构起以现实的个人为前提、以他们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将对生产方式的研究作为理解历史的出发点,并且恢复了被鲍威尔等人所弱化的自然科学和工业在历史中的作用,强调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作了批判性的理解,批判了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私有制、政治制度等现实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正现状,揭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永远支配社会的谎言。批判地理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并非唯物辩证法的目的,将人从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才是其关键所在,这必须诉诸于人们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新时代的社会变革继承了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这种批判精神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中。

在依托历史和现实进行的社会变革中,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地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借鉴国外社会改革的成功案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坚持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并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部署当前中国的发展大局,明确了社会革命的未来走向。唯物辩证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方法。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方向,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敢于打破体制机制的顽疾,辩证分析并着重解决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新时代还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形形色色社会错误思潮的批判方法。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批判了党内“不根据实际情况就妄作结论”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只有原则、没有具体对策、没有调查研究”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等错误倾向,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抛弃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树立起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针对社会上存在着的“左倾”僵化、怀疑思想和“右”倾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对其辩证分析、有力反驳。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与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以自由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就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宣扬西方民主宪政、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否认和怀疑改革开放政策的西方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批判地分析了这些错误思想的企图及危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将批判精神运用在中国社会革命的各个阶段,而且将其运用在自身建设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批评理论。“自我批评是马列主义政党的不可缺少武器,是马列主义方法论中最有生气的组成部分,是马列政党进行两条战线斗争的最适用的方法。”[2](P43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自身建设好才能领导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精神。新时代的社会革命中存在多种矛盾、多项问题,在多种考验面前保持初心、在倾听人民呼声中保持自我批评是提高党自身能力的要求。党内日益完善的监督体系以及科学纠错机制,使党员的自我批评水平得到提高,自身能力得到完善。

新时代的社会革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贯穿在社会革命中。通过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自身执政能力、抵御风险能力、自我提高净化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全党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通过理论批判,审视各项理论的合理性,反思错误思潮产生的原因,为社会变革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明确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地位,构建起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通过现实批判,指出中国当前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以及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得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结论,确立了新时代发展的目标和实现路径。

二、以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理解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客体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分工产生出密集、结合、协作、私人利益的对立、阶级利益的对立、竞争、资本积累、垄断、股份公司”等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3](P53)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不仅简单的机械运动存在矛盾、生命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矛盾,而且思维领域也存在矛盾。其中,在社会历史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阶级之间的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多种形式的社会革命。为了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和革命中的复杂矛盾,毛泽东同志从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斗争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方法为中国共产党作出正确的军事战略策略提供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要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4](P40)矛盾存在于社会中,社会的进步由矛盾推动,我们要正视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来看,尽管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民主政治、经济、社会文明程度、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多方面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在经济发展领域,供需的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能力超出需求;工业文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矛盾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创新发展被置于发展的首要位置,创新型人才结构性不足与创新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城市与农村之间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矛盾之一。从外部环境来看,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深刻把握改革的规律和特点,聚焦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正确对待新时代社会变革中的矛盾,勇于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

三、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解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人的认识看作对客观世界的消极反映的理论缺陷,将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并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指出二者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新唯物主义以改变世界为目的。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作为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合理解释,实践活动不仅要处理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矛盾,还要处理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实践目的的实现就意味着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符合以及主观的需求得到满足。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能动地变革客体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新时代的伟大社会变革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既要从我国社会现状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勇于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人的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教条主义只是生搬硬套他国理论和经验,不尊重本国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不重视调查研究,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悖逆。毛泽东同志突出强调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获得的,实践是人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新时代的社会变革是一种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5]新时代的社会变革要综合考虑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他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等因素,依据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探索发展的经验。

经实践检验的理论会对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新时代的社会变革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伦理标准。新时代的社会变革以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为出发点,一方面,立足时代,辩证看待一切现实问题,回应时代的呼唤;另一方面,吸取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在批判和创新中推动现代化建设进程。新时代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1](P31)是对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多方面体制机制、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大国外交、从严治党等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深刻变革。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正确指导这一伟大实践,不仅要将改革的重点指向突出的问题,而且要考虑改革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不仅要构造好改革发展的宏观蓝图,而且要狠抓改革在微观上的落实效果;不仅要善用方法、人才,更要有改革的信心和勇气,“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1](P48)

要想搞清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就要从深入社会实践,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纸上谈兵是无济于事的。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没有调查不仅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通过调查研究,调查者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真正了解现实问题的全貌,才能真正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仅要深入调查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还要深入调查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仅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而且要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不仅要开展全面的调查,而且要重点分析特殊典型案例。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境况,重视新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基本遵循。

四、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解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价值指向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思考主客体之间的价值问题,即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变化是否能够满足主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人们在进行选择认识对象、把握客观规律、满足自身需要、合理评价客体等活动时,都受到价值观的指引。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多重利益关系进行考察,并指出资产者个人利益与以资本为代表的社会利益、劳动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因而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新时代伟大的社会变革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坚持以生产力为价值标准。生产力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物质条件。“生产力是满足人类一切物质生活和生产需要的根本途径。”[6](P121)生产力还直接决定生产关系、政治关系等全部社会关系以及多种社会要素的发展程度。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提供物质保障,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样得到满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标准是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根本价值标准。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就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唯物史观以谋求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为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主张人民群众参与并创造自己的历史。毛泽东同志坚信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大山的主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忘了人民,脱离人民,我们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4](P88)要求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地位。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也是伟大社会革命取得胜利的力量保证。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仅要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物质精神利益,而且要坚决纠正诸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7](P77)

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强调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维护了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平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渴望,追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符合世界各国的普遍需求。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坚持相互尊重彼此各国的核心利益,平等协商矛盾分歧;坚持新安全观,互利合作解决安全难题;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解决公正公平问题;坚持平等交流、共同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坚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以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从辩证法五大范畴、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内因与外因、运动与静止等关系分析问题,从系统性、全局性出发准确把握矛盾的根本所在。面对诸多难题和挑战,我们应增强问题意识、辩证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以科学的方法认识纷繁复杂的事物,遵循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在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坚持群众史观,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辩证统一中,真正理解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矛盾现实群众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漫画:现实背后(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