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涵·逻辑·实践: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三维探析①

2019-02-19王玉福

实事求是 2019年3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总书记

王玉福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30038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时代特点,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就立德树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深刻把握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本质内涵、生成逻辑和实践向度,是新时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本质内涵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是一个思想深邃、立意高远、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蕴含着引领中国教育发展的“大智慧”。在新时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明确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本质内涵。

(一)从“立德”角度看,“立德”最根本的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明确“立什么德”的问题,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回顾中国的悠久历史,不难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优良传统,其中,崇德修身是被放在做人做事的首位。在此基础之上,立德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要立德、修德、践德,自觉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2014年,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P173)他勉励广大青年学子:“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1](P173)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大青年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有德”之人。对当代青年来说,明大德就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效祖国、练就扎实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守公德就要培养公德意识、提升公民素养,争做社会公德的示范者、良好道德风尚的维护者;严私德就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在新时代,立德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高校要推进立德树人工作,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解决好“立什么德”的问题。

(二)从“树人”角度看,“树人”最根本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可以塑造一个“好人”,但仅仅依靠“好人”是很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就要求青年既要有“德”也要有“才”。因此,在明确“立什么德”的基础之上,还要解决好“树什么人”的问题,这不仅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这里,我们党不但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命题,也对“树什么人”作出了解答,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树人”工作,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及“树人”问题,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党的十九大,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讲话中的高频词、重点词。总书记一次次的论述、一次次的强调,充分说明了“树人”的重要性。在新时代,我们有新的奋斗目标、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实践方略,这一切都要靠一代代德才兼备的青年来完成。因此,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解决好“树什么人”的问题。

深刻把握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本质内涵,不仅要弄清楚“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大问题,还需从认识上对“立德”与“树人”的内在关系进行解读。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阐述。2018年5月2日,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了古人关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经典论断,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从习近平总书记这段精辟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立德与树人之间的紧密逻辑与辩证智慧:第一,立德树人,立德是根本。人无德不立,立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先导,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立什么样的德,就树什么样的人;第二,立德树人,树人是核心。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第三,“立德”与“树人”互为辩证,统一于人才培养之中,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既立德又树人、既育人又育才,人才培养才能达到预期成效,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科学把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诉求的深邃思考,进而生成极具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习近平立德树人观。

(一)历史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立德树人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它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印记。“立德”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提出的“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古人看来,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著书立说是人生追求的“三不朽”,这三者具有极高的人生价值,不会随生命的终结而朽灭。在这三者之中,第一位的便是“立德”,足见古人对立德的重视。“树人”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管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认识。如果说立德是从个人层面强调培养良好道德的重要性,那么树人就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强调人才培养的目标。由此可知,古人非常重视“德”的要求、“人”的培养,这对今天的立德树人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对德育的原则、重要性、内容、方法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德育体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P226)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摆在首位,可见老一辈领导人对德育的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又提出了德育为先、培养“四有”新人、“三个面向”等一系列教育主张,不仅丰富了党的教育理论,而且对育人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5]从“德育为先”到“德育首位”,虽然只有二字之差,反映的却是我们党对德育地位的进一步明确和重视。在国家发展战略上,江泽民提出了“以德治国”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党对德育思想的创新发展,使新时期德育更具时代感、现实感。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新时期新阶段的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主张,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这是我们党首次将“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意味着我们党对教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立德树人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辉,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则蕴含着治国理政大智慧,二者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历史渊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德育思想的基础上,对立德树人进行了一系列深入阐述,形成了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理论,而且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马克思人学理论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的需要为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作的深刻思考。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人学理论为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生成提供了哲学基础。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从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对人学理论予以借鉴与创新。”[6]

1.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P286)需要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对青年学生来说,养成良好道德、学习科学知识是他们当前最大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8]立德树人就是满足青年学生的需要,帮助其成长成才。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学生实际需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2.人的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9](PP83~84)人的价值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只有在各种现实活动中,人的价值才能得到展现。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精辟论述对我们正在做的立德树人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尊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教育学生不仅要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还要重视社会价值的创造,为社会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鼓舞青年学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3]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的理想追求。所谓“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活动、个性、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要求和启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具体到立德树人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在新时代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

由此可见,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深受马克思主义的“浸润”,从多方面吸收了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提高了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现实逻辑: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立身之本,这是基于解决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重申的命题。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生成,符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尤其是教育领域改革的新动向、新特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衍生出的“重实利”“重竞争”“重效率”等观念深入人心。为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曾经也一度信奉‘主智主义’,以考分高低、就业好坏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衡量指标。”[11]在短期之内,这确实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积累社会物质财富,但从长远看,在实用主义思维惯性下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问题,可能催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不良观念,进而使整个社会陷入“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的泥淖之中。在新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发挥育人的引领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让学生走得远;而且重视道德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给学生安装上“隐形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高。

人才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代代德才兼备的青年来接力奋斗。我们党站在时代高度,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等论断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和正本清源。习近平立德树人观所蕴含的育人理念契合了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它有机融合了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才培养诉求和个体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盼,从而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为教育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向,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前进方向。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观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3]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立德树人的三重实践向度,即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实践育人。

(一)以文化人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13]在新时代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要坚持“以文化人”,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帮助青年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练就扎实本领,成为“有文化”的自觉主体。

1.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方向指引,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思想灵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青年人生之路的精神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滋养学生思想灵魂的源头活水。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就是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学生,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侵蚀;就是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指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营养感染学生,用革命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鼓舞学生,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把高举旗帜、练就本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时代要求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突出强调以文化人,要通过以优秀文化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的方式“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

2.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工作主线,润物无声地凝聚学生的家国情怀。发挥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文化氛围是重要保证。要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为基础,讲好大学故事、弘扬大学精神,为立德树人的深入推进提供良好的氛围。一方面,营造优良校风学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10]校风和学风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手段,因此要重视校风和学风的培育,增强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与此同时,要深入挖掘校史资源,以学校的光荣历史、传统精神为教育资源,进一步积淀文化底蕴、塑造大学精神,滋养大学生爱校爱国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培育健康向上的学术创新道德文化。高校是培育和弘扬学术创新和学术诚信的重要阵地,要营造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积极培育学术创新精神,这是发挥“以文化人”功能、培养优秀人才的应有之义。

(二)以德育人

人无德不立,要育人,首先要立德。“以德育人”强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以德育人”的实践向度,不仅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文明道德修养,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基础、以中华传统美德为精神滋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自觉主体。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P168)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让学生受触动、受启发、受教育,帮助学生立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公民之德,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以德育人”的价值准则与实践向度。

2.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P164)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其内在的理想信念、基本精神、价值取向和育人方式蕴含着滋养立德树人的宝贵智慧。“立德立功立言”蕴含着人生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蕴含着崇高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蕴含着报国之志……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为民前赴后继、奋勇拼搏。高校推进立德树人工作,要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精神营养,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0]师德水平事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立德树人工作的效果。教师是立德树人工作的具体执行者,首先做到“立己德、树本人”,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因此,高校在“以德育人”的过程中,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奠定师资基础。

(三)实践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3]立德树人工作归根结底要在实践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作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能实践”的自觉主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里的学习不只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包括课堂之外的学习,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自身所学知识,而且可以增加生活体验、开拓个人视野,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进步。因此,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拓宽实践育人载体。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要以理论宣讲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修养;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汇聚真善美的正能量,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道德情操。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理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与必要补充,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基层,学习与人沟通相处的方法,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第三,开拓网络实践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要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就要顺应时代潮流,开拓网络实践空间。高校要坚守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唱响主旋律,积极构建具有人文底蕴的网络载体,培育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搭建思政网络实践育人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价值引导,实现“实践育人”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网络的实践育人功能。

从哲学上讲,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对学业繁重的学生来说,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此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含着多方面的育人信息,对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有重要意义。践行习近平立德树人观“实践育人”的实践向度,就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