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政党制度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

2019-02-19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中国化

王 焕 平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新型政党制度”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的新阐述。从理论渊源角度来看,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发展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壮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同时,我国多党合作的理论实践又与时俱进地充实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奠定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之基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人不断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历史性地推动了我国多党合作政治格局。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伴随中国革命实践形成我国多党合作思想之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面对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内忧外患,共产党意识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战胜异常强大的敌人,必须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的高潮。但是在后期中共主要负责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造成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工农联盟思想,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但是随着“左倾”错误的蔓延,中共六大“把城市小资产阶级排除在革命动力之外”[3],片面强调党内纯洁,把中间派别推到了对立面,使工农政权受到严重挫折。这一时期的教训是坚持领导权的同时必须注重与可能的同盟者合作。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升华,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客观地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4]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工农政权的基础,提出: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和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锋队”性质内涵进行创新和升华,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随着革命实践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准确分析矛盾,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的正确策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根据地提出并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等最大范围集结而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革命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经过抗日战争洗礼,中国革命大熔炉不仅练就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同时形成完成革命事业必须坚持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建立和发挥统一战线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客观上构成了我国多党合作的理论之源。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发展,奠定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基础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之始,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与其他革命阶级及其党派的联合。一方面理论上不断走向成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另一方面力量上日益壮大。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党员发展到120万,人民军队发展到100万,民兵发展到200万,中共领导的解放区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之多[5],逐渐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也成为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坚定力量。

与之相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1927年之后蜕变为反革命政党,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专制政权,不容许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合法存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在民主政治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中逆势而行,最终为历史所抛弃。

而民主党派起源于大革命时期,在国民党右派“四·一二”政变之后,以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人士为主的民主分子联合起来组成第三党,试图在国共两党之外寻找一条复兴中国的中间道路。抗日战争期间,第三种民主政治力量发展迅速,纷纷组建政党联盟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在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激烈斗争中,中间党派中少数人主张走中间路线,幻想建立一个既不同于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对于这样的诉求,中共采取团结、批评、教育的方针,而国民党却不能姑息,尤其不能容忍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合作,于是强行解散民盟,残杀民主党派人士。中间路线的破产使各民主党派逐步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在比较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阅读的价值是阅读行为的诸种属性。阅读既具有功利的属性,又具有超功利的属性:既具有正向的属性又具有负向的属性。阅读的价值一方面和读者的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书籍本身的内容有关,是读者主观认识水平和书籍客观品质的有机统一。在培养学生阅读品质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超功利性的作品。即阅读经典,阅读少儿诗词,阅读少儿纯科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培育学生优雅的气质。阅读的价值不仅能够带给读者功利方面的效益,也能够带给读者超功利方面的收获,净化读者的心灵,提高读者的修养,带给读者和社会难以量化的正能量,这些都是阅读的正面价值。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即,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标志着民主党派自愿接受中共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关系在政权中得到保障。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建立并发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历史地奠定了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后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马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关键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所处历史时期、社会特点、面临任务,在探索性打开多党合作新局面和制度化建设新型政党制度中,形成了关于我国多党合作的开创性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实践。

(一)打开新局面时期多党合作理论与制度重新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破除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而取得多党合作理论与政策的根本进展和突破。

首先,实事求是地对民主党派性质进行科学界定。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1979年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讲话指出,“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民主革命中有过光荣的历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也做出了贡献……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6]。这一民主党派的性质定位创造性地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事关民主党派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一个重大创新。

其次,积极探索多党合作实践形式和民主党派发挥作用途径。一是创立中共与民主党派就国家大政方针进行商议的民主协商会,支持民主党派恢复和发展组织,选拔民主党派中的优秀成员担任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领导职务。二是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各项工作,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智力集团作用,如发展经济科技咨询、办学讲学、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建设等。

再次,巩固多党合作理论实践探索成果,在更高层次上重新确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一是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属性特征。在1979年全国政协和中央统战部为民主党派、工商联代表举行的招待会上,邓小平讲话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这是由我们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7],肯定多党合作属于我国政治制度范畴。这不仅是多党合作领域“拨乱反正”政策的体现,更是以往多党合作实践在制度层面的升华。二是明确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中共十二大提出多党合作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标志着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关系走向稳定成熟。三是正式提出多党合作的制度名称。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强调要“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8],标志着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制度层面的重新确立。

这一时期,在多党合作领域进行政策上的拨乱反正、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述、制度上的积极探索推进,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飞跃。

(二)制度化建设时期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为了规范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和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多党合作走上制度化建设的轨道。

首先,政党和政党制度理论创新发展。一是首次提出参政党理论,明确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参政党理论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重大创新,丰富了世界政党理论内容。二是首次提出“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理论,二者相互促进,更好地在多党合作进程中创造伟大业绩。三是升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的政治文明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四是明确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对多党合作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坚持的政治准则予以完善。五是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提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为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政协平台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成果显著。一方面重要文件奠定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里程碑。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的共同行动准则,开创了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的里程碑。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是在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基础上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形势任务要求,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新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根本大法赋予新型政党制度法律地位。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使得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有了最根本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在新型政党制度制度化建设时期,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结合,发展了具有时代特色、中国气派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关键时期。

三、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当前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矛盾变化,提出一系列关于多党合作的新观点,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多党合作的创新实践。

(一)习近平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

一是多党合作理论有新发展。2013年习近平与党外人士迎新春座谈时指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这是对多党合作思想基础作出的与时俱进的概括。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二是执政党理论有新提升。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领导核心,一方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上提高能力、定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地履行职能”。无论是参政党履行职能,还是积极发挥好民主党派作用,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这是新时代多党合作中执政党理论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是参政党理论有新突破。首先,明确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参政党,并写入2015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为民主党派在新时代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其次,民主党派基本职能有新拓展。《条例》明确规定: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新增加的政治协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框架下执政党与参政党协商的重要性,为民主党派在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协商制定过程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再次,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出新要求。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主党派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拓展了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的内涵元素;2019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是参政党理论发展的新突破,为进一步提高多党合作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理论指引。

(二)新时代以来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催生理论思想、激发创造活力,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新型政党制度不断创新发展。

首先,在参政议政方面创新考察调研制度。《条例》明确规定“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2017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支持民主党派中央开展重点考察调研的文件,首次以专门文件形式对民主党派重点考察调研工作进行了规范,详细规定了民主党派大调研“谁组织”、“谁实施”、“到哪去”、“谁支持”,为民主党派获取源头活水、撰写高质量提案畅通了制度渠道,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构建了制度保障。

其次,在民主监督方面完善监督形式。2015年《条例》规定了民主监督的十种具体形式,相比于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对民主党派进行民主监督的规定更细、内容更丰富。在数量上由六种形式增加为十种形式;在内容上更具有时代特色,明确要“对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上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专项工作。在制度保障下,新时代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不断取得新成效。

再次,在政治协商方面着眼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政党协商制度化发展。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首次对“政党协商”的概念、协商内容、协商形式、保障机制、协商程序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规定。这是中国多党合作史上第一个系统、规范政党协商的制度性文件,书写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新篇章。

(三)新型政党制度的世界意义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也就是说以马克思政党理论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形成的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为解决世界政党制度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首先,新型政党制度是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关键一招。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型政党制度伴随五星红旗的升起也走过70年历程,从确立到遭受挫折,从探索性建设到坚持完善、不断发展。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考察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场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无疑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制度密码。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执政党地位法定不可动摇,共产党领导的稳固权威能够保证政治体制稳定有序,国家治理政策长远、执行高效;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角色,是拓展政党制度民主空间的科学设计,发挥着反映诉求、集中民意的作用。领导与合作、执政与参政,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充分实现权威和民主科学均衡的制度保证,从而缔结反映民众整体长远利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其次,新型政党制度为探寻解决当今世界政党制度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从世界范围来看,政党制度的文明价值举世公认,政党制度的模式却各有不同。无论是已经被历史淘汰的一党制,还是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都是在所处时代背景下寻求民主与权威、民众与政府、少数人与多数人利益之间的平衡,而失败或出现问题的原因,无一不是以上三组矛盾失衡必然的结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其一元主导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和多元参与的开放性、包容性成功破解了政党政治发展的困境,为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尽管时代不断变迁、社会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10],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契合新时代坐标下的中国化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