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研究

2019-02-19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公有制人士企业家

贾 亭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 天津 30019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1]企业家精神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它集中体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集中体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对于促进非公经济“两个健康”、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极具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企业家在不断创设新的生产组合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增长潜能得到不断释放,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成效日渐明显,迫切需要重新构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企业家精神。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能够精准地表达这个时代的现实需求,即具有国际视野,凸显创新精神,强调家国情怀。

(一)新时代企业家精神需要国际视野

身处多元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发展态势看似遥不可及,实则与民营企业的生死存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左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走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企业家要具有“国际视野”,力争做到“四个更好”,即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更好应对挑战。[2]首先企业家应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只有经过系统的商科学习才能成为企业家,但要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学储备。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要学会看清楚、看明白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此对本企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只有认清宏观环境,才能站稳潮头、捕捉机遇,紧跟时代潮流。其次企业家应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开放的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世界是一幅多彩画卷。企业家不能因生产规模小而束缚住自己的眼界,不能仅局限于本行业、本领域的前沿信息,更要关注国际的一流企业、关注其他相关产业的最新动态,才能为企业深谋远虑,才能在企业落入低谷时拿出实际可行的过渡方案。最后企业家还应具有工匠的踏实与精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企业家应不忘初心,致力于做好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产品,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潜心探索、深入研究,拿出大国工匠的精雕细琢,以此赢得国际化的品牌和影响力。

(二)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囊括的创新精神比任何时代都更为显著

新时代是一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时代。作为时代弄潮儿,企业家必须与时俱进,合乎时代潮流,顺应民众意愿,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专注。新时代是一个技术一日千里、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无处不在,发生在每时每刻,而企业要想打造最核心的竞争力,唯有依靠专注。专注是一种战略、一种文化、一种能力。拥有专注,可以将体验或者情感做到极致,不仅是精湛的技艺,还有时代的磨练。但专注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与世隔绝,而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为宗旨,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如果想成为一家百年老字号的伟大企业,就要将‘专注’做成品牌”[3]成为广大企业家的共识。其次是诚信。诚信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是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企业家需要重新审视诚信的时代价值,即商务诚信是维护商务关系、降低商务运行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的基本条件,是各类商务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也是各类经济活动高效开展的基础保障。[4]真正的企业家逐渐认识到诚信不仅是一种社会声誉,更是无法量化的竞争资源。

(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还需要浓厚的家国情怀

所谓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5]企业家不仅是财富的缔造者,更应怀有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这种家国情怀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折射出一个中国企业内在的“软实力”。企业家具备家国情怀的初级层次是遵纪守法。企业家增强法律意识不是对企业管理、贸易往来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停留在“知道”层面,而是真正深入了解其中的具体条款,在法治框架下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以法律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运作及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高级层次是回馈社会。“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直以来党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期望与号召,从“共同富裕”理念的提出,到现在提倡的“家国情怀”,一以贯之的是“达则兼济天下”,要求企业家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相融合。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企业家更要以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三负责,即对员工负责,竭尽全力解决员工的生活困难,为他们营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对客户负责,竭尽全力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精细化服务;对社会负责,竭尽全力回馈社会,积极参加各项公益事业,做社会公益的倡导者、支持者。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的现状与分析

(一)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现状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本课题组以天津市河东区为调查对象。天津市河东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是市区连接滨海新区的前沿,是实现天津市经济中心战略东移的要地。截至2017年底,天津市河东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数达3.31万户,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59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74.5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7%;税收达到23.63亿元。总体来说,河东区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单体规模小、明星企业少、多集中于传统产业、产品竞争力低、企业文化建设较弱等不足。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企业家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参加座谈会的共计10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均来自于天津市河东区,分布在生物制药、房地产、钢铁、文化创意、互联网等领域,包括创业一代的企业家及创二代企业家。座谈会上,每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结合实际,针对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当前影响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因素、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途径三大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值得说明的是,课题组在分析中,还参考了国内外一些有关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文献数据,如《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40年民营经济研究报告》等。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天津市河东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基本能够发扬企业家精神,但受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第一,创新精神不足,成长后劲乏力。总体来看,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处于保守状态,多属于生存型创业者,“活着就行”心态占据上风,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直言“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多经营一天,我就已经很对得起员工,更别提开拓创新”。依靠过去创业的经验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政府、政策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只从事熟悉的领域,而没有重视当今市场的变化和现代个性消费需求占据多数。调研显示,仅有三分之一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示要探索新领域、加强自主研发,但更多的则表示因产品研发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最终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系数极大,因而不愿涉猎产品研发。创二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则认为自己刚刚接手业务,还是先寻求稳定为宜,待日后业务日渐成熟,再寻求创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普遍反映面对跨国公司、外国名牌企业,存在自卑感,缺乏赶上和超过他们的信心。

第二,合作共赢不足,恶性竞争不断。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单打独斗型。“同行是冤家”的观念意识较强,主观上不认同合作、联盟等方式,存在互相拆台的现象。即使一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也是独立运作较多,彼此合作不足,大多没有实现上下游环节的相互衔接,有时甚至产生同行恶性竞争的“内战”局面。大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示自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自己的初衷。针对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一些创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示,由于行业协会凝聚力不够,合作经济和大局意识不强,因而自己参与行业协会缺乏积极性,有的甚至认为行业协会就是摆设,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坦言自己有时存在草率鲁莽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第三,时代意识不足,学习意识欠缺。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处于被动状态的居多,对时代、形势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等、靠、要”的心理居多。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为“只要有关系,就有业务”,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表示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更多忙于各种应酬,疏于在业务领域范围内的学习。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则将滞后于时代的症结归因于政府,比如很多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条文,政府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单纯依赖媒体只言片语的报道,很难真正了解、领会政策实质,往往是“政策默默出,企业默默干”,完全没有认识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第四,社会责任不足,认识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有些肤浅,认为增加员工收入、多交税就是社会责任,缺乏对企业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法律责任,缺乏职业健康安全、伦理、反腐败、团体关系、慈善事业等的道义责任。有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直言频繁开展社会慈善活动“会影响企业正常运作”,抑或为配合有关部门的要求“装装样子、拍拍照片”,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认为“自己的压力太大,每天满脑子都是企业的运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思考对企业以外的责任”。一部分则片面地认为只有等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各方面都已经相当完善才能考虑履行社会责任。实际上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成长并不矛盾,关键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如何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缺乏的成因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意识。一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由于工作经历、专业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决策能力、管理水平、文化素养与市场经济发展没有得到同步提升。同时由于企业负责人常年忙于业务,往往是空中飞人,没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更高层次的深造。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创新意愿,认为创新存在巨大风险,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新成果存在一定的未知数,宁可原地踏步,也不愿意去冒风险。这样导致部分企业只注重一些短期项目,而忽视了对长期项目或者当地重点项目的关注与承担能力的培养。

第二,非公有制企业创新能力存在障碍。一是人才缺口较大。事业发展,人才为本。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出现留不住人的情况,缺乏吸引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环境和条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往往成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局面,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二是存在信息障碍。目前,非公有制企业技术信息和政策信息来源相对狭窄,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类展会、网上搜索等渠道,缺乏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具体了解本行业动态、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途径。

第三,市场经济不健全,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依旧存在。近年来,虽然国家层面对扶持民营企业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明文规定,但在现实中,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依然不完善,各类垄断、不公平竞争问题依然存在,加之,法律法规不完善、政府服务不到位、贷款融资难度大、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没有形成,严重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干劲。正如一位创二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所言:“同一个项目,在本市就不行,但拿到北京中关村就做得风生水起,根源在于地区经济的繁荣程度。”

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路径探索

当前在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对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培育问题,关键在于“导”。只有按照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总方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一方面进行鼓励支持,一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开辟绿色通道。

(一)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的环境

首先,提高认识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而一套科学的顶层设计事关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因此必须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纳入顶层设计之中,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大意义,进而指导工作。一是坚持依法办事。抓住依法治国的重大机遇,完善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的相关法规,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使企业家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严明的经济,是不需拉拉扯扯、不必暗箱操作就能一展抱负的最佳发展土壤。二是构筑公平的市场体制。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6]各级政府应积极作为,从源头改进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态度,在一些涉及高、精、尖技术研发领域为非公有制经济敞开欢迎的大门,使非公有制企业在经济和社会资源配置方面获得相应的地位。三是各级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多持肯定态度,少持或尽量不持否定态度,多说鼓励的话,少说或不说批评的话,在言语上不断给予鼓励,在行动上不断给予支持,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发展企业的信心,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有想法、有奔头、有希望。

其次,发挥公众包容性,彻底摒弃错误认识。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席卷而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突破口。在双创时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急需社会给予关爱和支持。一是营造宽容温和的社会人际氛围。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是凡人,是凡人在生产活动中就难免会有过失,社会公众应当用宽容的心态包容那些真心付出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在职业生涯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应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和对待企业家的素质、业绩、缺陷和不足,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以偏概全的现象出现。二是要态度鲜明反对仇富心态。引导广大民众对现代企业家形成正确合理认知,让广大民众逐渐认识到企业家是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经济利益,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面临着普通员工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责任,他们的付出与所得并不相悖,杜绝使用政治家的标准去强求企业家成为“完人”,在全社会形成对企业家的价值认同。

再次,提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精气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好不好,说到底还是要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否干劲十足,是否真正迸发出企业家精神。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时常给自己打气,充分认识理解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及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强化道德意识和道德教育,形成一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二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企业家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时代所抛弃,才能激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增长点,真正让企业家精神迸发出无限活力。

(二)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的多元关系网络

在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利好环境的同时,统战部门还应注重发挥自身工作优势,将工作重点落到人才队伍建设上来,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代表性和引领作用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多元关系网络。

首先,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重在能力培养。按照《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的具体要求,在适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长规律和行为特点的前提下,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一整套完善科学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选拔、培养、管理工作机制。一是选拔。通过考核、举荐、实地考察等方式相结合,选拔业绩突出、政治坚定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将他们纳入统战工作对象之内,尤其要认真听取企业基层员工的意见建议,广聚企业英才,把好源头关。二是培养。通过教育、培训和实地挂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有效培养。一方面宣传好、解释好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对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专业人士给予答复;另一方面在个人同意的情况下,到政府进行实地挂职,增加对政府机构的了解,消除以往对政府办事流程不了解的局面。三是管理。建立动态人才库,每年对库中人员进行考核,对不积极参加活动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给予不同程度的警告,对在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其次,增强发挥“大统战”在培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方面的突出作用。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学院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不单纯是统战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工作,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共同推动企业家精神发展、发挥作用。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创新培训机制。组建由组织部、统战部、经信委、工商联、企业联合会等部门力量构成的企业家培训机构,全方位、多视角,形成企业家培养合力。二是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学院优势,建立示范性培训基地。社会主义学院作为政治共识教育主阵地,应开拓思路,主动作为。一方面以增强“文化认同”作为培训突破口,在民营企业家中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商道方面的课程,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民营企业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另一方面可尝试在社会主义学院挂牌设立“民营企业家培训中心”,定期与当地知名高校联办各个层次的企业家培训班,帮助民营企业家认清当前形势,摆正心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助于找到情感上的归属,也有助于互相打气,互相出谋划策,提振发展信心。

(三)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引导机制

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保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必须注重建立长效引导机制,开展企业家精神主体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首先,畅通政企协商沟通机制。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诉求是新时代做好非公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关键所在,是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敲门砖。建立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的沟通协商机制,定期召开政企座谈会,通过“党政领导干部主动深入企业”与“请民营企业家来谈”的双重模式,打造企业家与政府直接对话的平台,收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畅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诉求表达渠道,使企业有问题能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家参与有关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形势分析,通过政企互动来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促进民营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其次,建立企业家精神宣传机制。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强企业家精神正面宣传。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依靠和宝贵财富的理念,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他们为国家和企业所作的巨大贡献。运用传统工作方式与新媒体相融合的方式,展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尤其突出他们致富不忘回馈社会的高尚情操,推动促成企业家成为社会上最受欢迎、最受追捧、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定期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定期表彰一批各行各业优秀企业家代表,着力塑造他们的良好社会形象,扩大他们的社会声誉,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

再次,形成全方位的社会监督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不应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还应上升到制度层面,运用法律武器约束企业家的行为,着力构建企业家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愿违法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对企业家失信行为的监督机制。企业家缺乏诚信不仅危害企业,更影响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将企业家失信划归企业家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尽快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实现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管理、评价及追踪。二是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和各类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对企业家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记录,建立企业家精神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使不道德行为无藏身之地。三是健全企业家人才市场机制,促进优秀企业家群体以及企业家监督约束、激励机制的迅速形成。在高等院校商科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企业家精神的相关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从源头上播下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种子。在企业家群体中开展道德论坛,为企业家多开设有关商业伦理的课程,利用我国传统的儒家伦理规范,结合西方发达的经营理念对企业家进行文化道德熏陶教育,使企业家修身立德、完善人格,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猜你喜欢

非公有制人士企业家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WHEELS IN MOTION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关于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工作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