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副结核病例的临床诊断
2019-02-19赵俊亮吴建勇葛建军王登峰
赵俊亮,吴建勇,葛建军,王登峰*
(1.新疆呼图壁种牛场有限公司,新疆 昌吉 831100;2.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动物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乌鲁木齐 830000)
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褶为特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该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或约內氏病(Johne’s disease)[1]。副结核分枝杆菌可感染牛、羊、鹿等哺乳动物和鸽、斑鸠等鸟类。牛、绵羊、山羊等反刍动物易感,其中集约化养殖的奶牛和肉牛最为易感[2]。本病可通过粪口传播方式由病畜传染给人和其它动物,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3]。
近年来,我们发现新疆一些牛场存在长期间歇性腹泻、机体逐渐消瘦、反复治疗无明显改善的临床病例,初步怀疑为副结核病病例,采集腹泻粪便样品,进行了实验室相关检测确诊了感染的存在。本文就6例确诊病例的临床症状进行详细描述以供兽医临床诊断时参考。
1 病例基本情况
经萋-尼氏抗酸染色和副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IS900 PCR扩增[4]检测确诊的6例副结核临床病例均为荷斯坦泌乳期奶牛,无特定发病时间,两年内陆续发病,发病年龄在两岁半至四岁半(30~52月龄)不等,初次发病时体况评分为3.1~3.4[5],发生腹泻前30 d的日均单产为25~38 kg(因所处泌乳阶段不同,腹泻前日单产量差异较大)。
2 临床症状
发病牛产奶量骤然下降,下降幅度可达30%以上;早、晚体温正常。
腹泻,表现为软便、排泄物稀薄、含有大量气泡、水样便呈喷射状等不一。发病初期呈现间歇性,腹泻2~6 d后停止,间隔5~20 d再次腹泻,期间奶产量无恢复,体温保持正常,精神状态无显著变化。腹泻周期循环2~3次后,奶产量维持在腹泻前的30%~60%,体温正常,随后再次出现腹泻时症状加重,并且腹泻周期缩短,表现频繁腹泻。初次发病3个月后,显现出营养不良,消瘦,被毛杂乱,体况评分2.8~3.1。
3 实验室确诊
3.1 萋-尼氏抗酸染色
采取病牛的粪便,尽量采集含肠黏膜粪便,并采取集菌法处理,具体如下[6,7]:在采集的粪便中加3~5倍量0.5%氢氧化钠搅拌均匀,在55℃水浴中乳化30 min形成均匀的粪便悬浊液,用4层纱布过滤,滤过液在 300×g离心 5 min,取上清液,去掉沉淀物,上清液再以1 700×g离心20 min,弃去上清,用沉淀物涂片,然后萋-尼氏抗酸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可见成簇、团状或丛状红染的细小菌团,菌体呈细短杆状,可初步判定该菌为副结核分枝杆菌。
3.2 分子生物学检测
按照“3.1萋-尼氏抗酸染色”的集菌方法富集细菌,少量生理盐水重悬,调整pH值6.8~7.6,试剂盒提取DNA或者水煮法释放细菌DNA,以Primer90/Primer91(Primer90:5’-GTTCGGGGCCGTCGCTTAGG-3’,Primer91:5’-GAGGTCGATCGCCCACGTGA-3’)为引物对副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IS900进行PCR 扩增检测,反应程序:94℃ 5 min;94℃ 1 min、58℃ 1 min、72℃ 3 min,30个循环;72℃ 7 min,扩增结果出现约340 bp的片段即确定为副结核分枝杆菌[4,8]。
4 小 结
副结核病的传播速度缓慢,临床上不同病例的出现间隔时间较长,易误判为无关联的或非传染性的内科病。实际上在养殖场该病是一种传播较为缓慢的地方流行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感染幼畜,其中1月龄前最易感,最少在感染6个月以后才可能检测到抗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在2~5岁时部分感染牛才逐步表现出明显的腹泻症状[2]。根据副结核病的疾病发展进程,可分为临床后期(持续大量排菌、腹泻、消瘦、抗体阳性)、临床期(间接性排菌、抗体阳性)、亚临床期(部分牛可检测到排菌和抗体)和隐蔽期(检测不到排菌和抗体)。在副结核病流行的牛群中,这四期感染牛呈现着1:1-2:4-8:10-14的结构比例,表现出典型的“冰山现象”[9,10]。
该病的临床诊断要点是:(1)2岁以上的腹泻牛;(2)持续、顽固性腹泻和慢性进行性消瘦;(3)出现腹泻症状时,体温无明显变化,采食和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临床后期和临床期牛是本病的最主要的传染源,此时,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体内肠系膜淋巴结或肠黏膜,通过粪便大量排出,且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可存活数月[2]。粪便中存在的副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污染饮水、饲草料等方式,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牛。一旦牛场出现确诊的副结核病临床病例,建议采用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对8月龄以上的牛进行3~4次/年的全面筛查,通过淘汰阳性牛等全场净化措施控制副结核病的进一步扩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