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合理性评价机制的培养目标修订对提升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的研究
——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2019-02-19周梦舟高志明

农产品加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合理性校友培养目标

李 玮,周梦舟,高志明,汪 超

(湖北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0 引言

自2015 年10 月份国务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计划提出以来,“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决策,备受关注[1]。作为一流大学的基础,本科人才培养的地位与价值不言而喻。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工作方针,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正确理解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2]。以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为例,对2013 届毕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和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基于合理性评价机制的培养目标修订对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湖北工业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在湖北省高教体系中起龙头示范作用、水平较高的骨干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10 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4 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2016 年获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家级示范高校”,2017 年获批国家外专局“111 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湖北省首家获批的省属高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源于1983 创建的食品工程专业, 2000 年、2011 年获批食品科学二级学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 年食品工程获批专业硕士点。2001 年、2006 年、2012 年连续3 次被评定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5 年获批湖北省特色学科,同年作为主要支撑学科,获批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2015 年本专业获批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6 年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经过近35 年的发展和建设,专业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食品酿造和食品胶体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所培养学生受到企业和社会欢迎,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 要求,结合专业实际,将2017 级培养目标修订为:秉承“服务湖北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注重培养食品酿造及食品胶体工程技术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备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够在食品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组织、品质控制、技术开发、工艺与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立足湖北工业大学深厚的工科背景,以大国工匠精神着力打造食品科学专业工程师,致力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是适应国家、地区和食品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顺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本专业毕业生有着良好的社会需求与人才市场潜力。近3 年,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

2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机制的建立

2.1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制度和措施

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是考察当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国家及省内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是否符合行业对专业人才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毕业生就业是否具有竞争力。随着食品工业快速发展,食品加工新技术层出不穷,食品行业和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也在发展变化,专业培养目标必然随之进行调整和完善。

对不同时期培养目标的评价结果成为修订和完善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2014 年开始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开展调研与评价,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定期评价的机制。具体的评价机制包括社会评价机制和校内评价机制,其中以社会评价机制为主。

2.1.1 培养目标合理性社会评价机制

学院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行业专家座谈等形式进行社会评价,评价形式和获取数据方式如下。

(1) 毕业生调查。学生工作办公室自2018 年起通过校友会或班导师组织针对毕业5 年的毕业生的网上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毕业生工作岗位、职业水平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程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毕业生满足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竞争力、对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满意度、对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度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返校机会,对上述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倾听校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

(2) 用人单位调查。每年毕业季学校会组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见面会,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也会向曾经录用过学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请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胜任工作能力、学生培养与社会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吻合度、毕业生竞争优势等方面做出评价。同时,学院或系领导每年不定期会带领专业骨干教师到部分用人单位实地走访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学生培养的建议。

(3) 行业专家座谈。不定期地利用行业专家到学校开会、讲座、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等机会,听取行业专家对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以上社会调查,可以获取和收集毕业生工作岗位、职业水平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程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毕业生满足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竞争力、对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满意度、对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度等各种数据,通过数据比较和分析,了解毕业生就业、发展情况和变化,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基于此分析数据每隔2 年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为培养目标修订和完善提供依据。

2.1.2 培养目标合理性校内评价机制

学院会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调查、教师调查等形式进行培养目标合理性校内评价,学院的学工办在每年毕业季均会对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意见,并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此对学生经过大学4 年培养所具有的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召开应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学院院长、书记、学工副书记、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教师代表、班导师、辅导员代表及毕业生代表参加,听取毕业生对教学计划、教师教学水平与方法、教学条件、学生工作、能力培养、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方面内容征求学生意见及建议,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参考依据。学校招生就业处每年9 月份都会对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率、学位获取率、一次就业率、就业岗位与专业吻合度等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2.2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从教师、学生、学院和社会多角度进行,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征求专业教师、校友、毕业生、用人单位及行业企业专家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

(1) 教师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通过召开专业教师座谈会的形式征求专业教师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考察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通过专业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对培养目标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修订。

(2) 应届毕业生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工程能力、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调研,以毕业生实际出口能力评价培养目标期望的合理性。通过应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判断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3) 校友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形式征求了校友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考察校友主流职业发展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通过对校友反馈意见的收集汇总,及时对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4) 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主要由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体现。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具体能力表现,如业务素养、团队合作、人际沟通、适应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调研,以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来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5) 行业专家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征求了行业专家对培养目标合理性的评价意见,从行业对人才需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吻合度来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

2.3 评价内容和方法

2.3.1 教师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内容和方法

①通过教研活动、学院教学会议、培养方案和实验大纲制定、教学进度撰写等形式,让教师理解专业培养目标;②对于任课教师及辅导员、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通过定期培训、教学研讨、教学质量评估使全体教师深入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院网站随时了解培养目标。

2.3.2 在校学生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内容和方法

①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新生见面会、系主任专业介绍) 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②通过给学生班级下发培养方案,让学生查询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③通过辅导员和班级导师使学生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④通过学院网站、各年级QQ群、学院微信群随时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使师生充分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3.3 校友了解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内容和方法

校友是学校和学院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做好校友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学院的建设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学院已培养了上千名毕业生,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企业骨干,为进一步借助校友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创业、成才的帮助,主要采取对校友网站宣传、座谈、走访及报告宣传等措施进行培养目标的宣传,让校友了解并对培养目标修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2.3.4 用人单位了解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内容和方法

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为了让用人单位尤其是新建用人单位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质量,主要采取在大型招聘会上进行专业介绍、企业走访、网站宣传等方式,让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3.5 其他人员了解培养目标合理性的内容和方法

①不断完善学院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向社会公开本专业培养目标;②加强招生宣传,包括到生源质量较好的中学去通过宣讲及发放宣传册向所在学校、家长及考生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宣传;③在进行生产实践课程时,向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宣传,并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实习单位反馈意见,了解企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意见建议,促进企业参与专业共建;④通过行业学会年会、行业学术座谈会等机会,向业内相关企业进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宣传,提高本专业知名度;⑤通过科研合作,向合作单位进行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宣传,提高知名度。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积极宣传,学院的知名度能得到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社会公众和行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积极反馈也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有效依据。

3 评价结果

最近一次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开展的调研与评价主要是在2018 年完成学院联合学工办对2013 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工作岗位、职业水平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程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毕业生满足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毕业生竞争力、对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满意度、对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度等。2013 届毕业生98 人,参与调查79 人。

2013 届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程度分析见表1,2013 届毕业生对培养目标定位、满足需要和竞争力调查分析见表2,2013 届毕业生对专业培养人才各环节工作看法分析见表3。

由表1 ~表3 可知,65.82%毕业生认为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准确和较为准确,79.74%毕业生认为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能满足和较好满足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65.82%毕业生认为与其他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调查也显示毕业生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满意度达到94.94%,对专业课程体系满意度达到75.95%,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比例高达88.61%,专业知识对他们的工作帮助作用凸显。

表1 2013 届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程度分析

表2 2013 届毕业生对培养目标定位、满足需要和竞争力调查分析/ %

表3 2013 届毕业生对专业培养人才各环节工作看法分析/ %

2013 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见图1。

图1 2013 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

由图1 可知,从就业领域看,2013 届毕业生有59.2%以上的学生在食品、医药、生物工程和检测企业或单位工作,其中国有企业占比7.1%,三资企业占比2.4%,事业单位占比4.8%,民营企业占比85.7%;在食品酿造相关企业工作的占比31.0%,在食品胶体相关企业工作的占比16.7%。2014 届毕业生有54.7%以上的学生在食品、医药、生物工程和检测企业或单位工作,其中国有企业占比9.6%,三资企业占比7.7%,事业单位占比5.8%,民营企业占比76.9%;在食品酿造企业工作的占比19.2%,在食品胶体企业工作的占比46.2%,大多数为单位技术或研发等骨干力量。

综上可见,学生毕业5 年后,发展态势良好,部分毕业生选择在行业从事生产、科研等工作,并获得高级或中级职称,证实专业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同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认可,实现了毕业生发展的预期目标;这些数据也反映出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要比较切合,专业所制定培养目标是合理的。但在调查中毕业生也反映出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尽可能让学生多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思和技术研发能力。在2017 年上海软科排名中,湖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球排名位列201~300 名区间(222 名),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同时位于全国前25%(全国排名23 位)。

4 结语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培养目标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教育的对象在受教育期间,并未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任何一类职业活动,但学生到底会从事什么职业活动现在还难以确定,因此培养目标的确立不能建立在把学生培养成为特定职业活动者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教给学生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的、最基本、最一般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因此,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修订必须把握住时代的发展的脉搏,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又要根据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体现水平层次和标识价值[3]。

对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性评价,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不仅能够体现创新性和视野性,还能够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合理性校友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碰撞合理性问题的“另类”解决方法
奇遇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
关于用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合理性的讨论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