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2019-02-19梁细芳
梁细芳
摘要:經过新一轮的改革,合作学习被加入新课标中,成为了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究、质疑的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实现了高效数学课堂。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
前言:知识型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在该种背景下,通过合作、竞争等方式,培养综合型人才,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若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故步自封,课堂教学效率难以保障的同时,学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很难得到培养,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同时,甚至导致学生难以在社会立足。对此,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引进合作学习方式,取代传统教育模式,成为教育发展重点。
1、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小组分组不合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过程中,因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的经验不足,分组时大多采用就近原则,如:前后桌为一组,同桌为一组,以便利学生间共同讨论[1]。不科学的分组方式,影响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
1.2、小组学生参与度较低
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往往会发现:并非小组所有人都参与进合作讨论中,通常,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几乎成为小组代言人,其他组员并未参与进活动之中。
例: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一盒相同的卡片,一天,小明突发奇想准备以1-9的循环方式给卡片标号,既1、2、3、4、5、6、7、8、9、1、2、…。以该种方式进行标号,问:第109个卡片时,应该标数字几?
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小组学生讨论,但是,某些小组的组员并未参与其中,只有学习最好的一到两名学生参与进来,其他组员大多在说话,未体验到合作乐趣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难以发挥。最终,教师大多会放弃该种方法,转为传统教学方式。
1.3、教师指导不到位
实际上,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的低参与度,并非仅仅是学生的问题,教师指导的不到位,也是影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关键[2]。多数时候,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既提出问题后,并未参与其中,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度、学生参与度等并不关注,当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并未及时解决,影响了学生参与积极性,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2、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2.1、构建科学的合作小组
在合作学习中,小学学生是否齐心协力,直接影响着对难题的攻克效率,影响着小组组员的参与度,影响着任务的完成几率。而如何齐心协力,小组组员的和谐搭配是重点。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保障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应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为学生齐心协力、发挥超强战斗力奠定基础[3]。
在合作小组构建时,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是重点,若教师不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随意分配小组,则很难实现高效课堂。当前,随意分组教学已经被多位教师实践,为图便利,随意将前后桌、同桌学生分为一组,最终,大多是合作学习未达到效果,甚至为学生开小差提供便利,最终,多数教师放弃合作学习在课堂的应用。基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特长、性格等进行分组,保障小组成员间的能力互补、性格互补,如此,才能在合作中避免疏漏,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作用,推动学生共同进步。同时,小组组长的科学选择同样重要,小组组长选的好,才能更好带动全员参与进活动中,小组才能更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另外,教师应保障小组成员的长期合作,避免一节课后解散小组的现象发生,如此,小组成员才能更好磨合,团结协作。总之,构建科学的合作小组,是发挥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如:教师可在开学初期根据学生上学期成绩分组:一名各方面优秀的组长、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并对所有学生明确分工,如此,分工明确,保障了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学生间的阶段性,不仅提高了组员间的竞争力,也为学生提供了上升的道路。
2.2、精心选择讨论内容,准确把握讨论时机
在合作学习中,讨论能够让学生集思广益,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对事实的表达能力。有效的合作学习,讨论内容的精心设计,讨论时机的准确把握,缺一不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为发挥合作教学的作用,实现高效课堂,教师选择讨论内容时,应保障以下几点:保障讨论内容与学生兴趣一致,保障讨论内容以教学重点展开,保障讨论内容的探索性与开放性。
如:在学习除法计算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小明家养了3只母鸡,2只公鸡,共下蛋90个,问:小明家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该问题是开放性题,结果的不确定性,为学生放开讨论提供了条件,而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吸引了学生兴趣。
实际上,在合作教学时,准确讨论内容的同时,还要把握讨论时机,教师应注意:并非所有问题都需要讨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4]。想要开展讨论,教师可把握以下几点:在学生提出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时,可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可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在学生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时,可组织讨论;在选择解题策略时,可进行讨论;在解答开放性题时,也可组织学生讨论。如此,方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发挥合作教学的作用。
2.3、巧妙设置情景,建设和谐合作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始终坚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积极利用学生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常见的趣味现象,为学生创设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应避免直接让学生寻找圆心、半径、直径等,避免学生过度依赖课本,固化学生思维,在这里,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置如下情景:某一个美丽的圆形花园,每天都要为花园浇水,喷头设置在几个位置,都难以保障所有花都浇上水,且水不喷洒在外,此时,教师可引导小组探讨喷头所应安放的位置,为花园全面浇水,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圆心、直径、半径等,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3、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积极引进合作学习模式,并掌握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避免出现上述问题,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构建科学的合作小组,精心选择讨论内容,准确把握讨论时机,巧妙设置情景,建设和谐合作氛围,全面发挥合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兴趣、沟通能力、竞争力等,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韦秀萍.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8(4):169-169.
[2]宋枚.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 考试周刊, 2016(11):73-73.
[3]秦凤星.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6(7):50-50.
[4]张正香.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7):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