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非遗项目走进艺术课堂研究初探

2019-02-19崔向英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

摘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古今结合、传承民间技艺非物质遗产类教学模式,以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保护与继承。同时使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好地走进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艺术。本文借助淄博当地典型的非遗工艺美术项目,通过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案例,总结出更有效结合的教学创新点。寻求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课程更有效的结合模式和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传统非遗项目;艺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各类新兴的娱乐形态蓬勃发展,已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被列为“非遗”的各类传统艺术正在高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并导致“非遗”传承人才匮乏。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严峻形势越来越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政府亟需为保护民族文化、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当代人了解学习并传承这些艺术文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艺术类课程,但是没有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体现在课程中。201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相关课程,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缺乏深度认识,并未将“非遗”的内容列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之间的脱节。除此之外,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较少,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育真正走进高职院校艺术的课堂,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实施方法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而这些实质性问题的探讨正是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教学课堂的关键所在。

一、主要思路

立足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以"淄博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创新"为主体设计专题实践课程展开,通过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案例,借助淄博当地典型的非遗工艺美术项目,从"调研非遗工艺项目"、"实景亲身体验"、"头脑风暴讨论"、"文创设计求新"四个模块塑造学生的人文设计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非遗工艺美术项目的文化底蕴、讨论不同方向设计思维和办法、挖掘隐藏非遗工艺美术背后的故事,通过非遗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对话,探寻设计类专业"非遗走近课堂"的教学方法,促进非遗的传承创新。

二、重要观点

“非遗”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日益紧迫,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创新方面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高校汇集了大批青年学生,他们是“非遗”保护传承创新的主体,他们对“非遗”的关注和参与对于实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是“非遗”的传习地。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展多元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实施"背依国学、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兼容多元文化"的品牌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进入课堂"的教学研究,发挥本地的自然历史人文优势,挖掘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当地传统非遗资源教育的价值,为学校艺术教育服务,使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加强“非遗”学科建设和构建知识体系。“非遗”教育是一门新兴的、范围很广的领域,它涉及到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因此高校在开设“非遗”课程时,

三、创新程度及其应用价值

以非遗项目蓝印花布为创意支持进行蓝印花布相关的衍生品设计创作与开发。

以淄博周村印染工艺为例: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一种靛蓝花布的防染印花方法,染料是从蓼蓝草中提取的。防染用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的糊状物俗称“灰药”,此糊状物是通过型版而漏印到坯布上,形成花纹。制作时,必须首先设计好这些花纹图案,然后把这些花纹图案雕刻在先制好的模型版块上面,雕刻这些花纹图案是最复杂最繁重的工艺流程。在传承中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在于由于采取的多为师徒口传身授的方式,老一代的艺人难以找到适合的传承人,艺术的传承就变得岌岌可危。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受過系统艺术基础知识和艺术造型基本技能的培训,能较好地理解并快速地学习传统艺术的内容,借助所学知识协助老一辈的艺人进行传统艺术技艺的整理工作,无疑是成为传统印染工艺传承人的最优人选。艺术设计课程中邀请被列为周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蓝印花布的周家老染坊第四代传人周延亮来课堂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学生带着企业和市场对设计的真实要求,对蓝印花布进行制版设计。更新学生的设计理念,在“校”、“企”老师高水平的个性化关注和指导下,学生们带着对非遗项目蓝印花布的热情,设计出了诸多高质量的作品,成功的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现代化设计思维进行交融,同时为企业提供了诸多的设计模版。

从作品到产品,是为更好地发掘设计的价值。学生设计制作的作品在展览过程中,被企业看中,进而被购买版权。作品被加工成桌旗、围巾、挂轴、屏风、抱枕、摆件伴手礼等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且销量不错。学生的作品不再只是一幅课上作业,而是真正实现了产品化,实现了与市场的完美对接,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的作品发挥出真正的价值。这种教学模式不光实现了掌握一门技能,实现一份传承。还实现了学生作品的产品化、市场化。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培育和指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

四、结论

传承工作一定要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应该是死板、机械的。对于印染工艺这一传统的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我们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讨论交流、请印染工艺传承人进课堂教学来吸取其艺术精髓,在设计上不断地创新。这样,周村的印染工艺才能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又具有新的活力。对非遗项目的继承是必以专业教学为依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静态传承向活态传承转变;以技术革新为手段,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美元素与现代工艺有机结合;以产业培育为导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深闺”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付利军.传统非遗文化项目走进艺术课堂的实践思考[J]《当代教育评论》2017(06).

[2]周莉. 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曲艺进课堂探究.[J].美术观察,2014(10).

作者简介:崔向英,女,汉族,1979年5月出生,山东省单县人,工作单位:淄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方向。

猜你喜欢

创新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