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市粤华学校构建“适性”课程体系,打造办学品牌的研究与实践

2019-02-19谢景沛曾文明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适性

谢景沛 曾文明

摘要:东莞市粤华学校秉持“适性扬才,多维出彩”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为本;从顶层设计到系列组织、制度保障,三年来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财力,构建了“适性”课程体系,现有近两百余门校本精品选修课程,从而让学生在对课程的充分自主选择中寻找兴趣、培养兴趣、发展兴趣,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开发;从而打造适切学生不同天性、个性、秉赋的适性教育,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打下了课程底色;也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

关键词:适性课程;适性扬才;办学品质

东莞市粤华学校秉持“适性扬才,多维出彩”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为本,从上层学校理念的设计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构建、适性课程体系设计,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适性扬才、发展潜能,让每个人实现自我,以体现教育“成人之美”、成就未来的价值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展,人口结构的异质化、多元化文化差异、科技网络的发达、追求持续的绿色发展,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中,立足于区域与校际,关照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主体发展及适性学习需求,成为未来制订学校课程的关键。

一、东莞市粤华学校的适性课程观

课程结构同质化对于适合不同的孩子发展而言是“灾难”:“千校一面”课程结构高度同质化的现状,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不能适应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不仅是那些兴趣不同、志向不同的孩子的“灾难”,更与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相脱节。要“以人为本、适性扬才”,就必须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建设多样化课程体系,学生依兴趣选择,教师按需求教学。

现代教育意义下的学校课程定义: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习经历,所以不仅包括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还应该有学校自己开设的各种选修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等组成。

牢固树立课程意识:育人为本,课程为先。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课程改革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课程体系设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才可以让学生在不断选择中寻找兴趣、培养兴趣、发展兴趣,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开发;才可以打造适切学生不同秉赋的适性教育。

让学生涉足更多适合的课程: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发实施好校本课程,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提供适合的更多的课程让学生选择。在注重文化课程优质高效的同时,促进自主德育、小组文化、实践活动、艺术修养、创新创造、心理健康、意志品质等课程的优质高效,实现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基础:国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主体主导作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必定占据主体和基础地位。

落实教师的课程开发权、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学校的课程开设权,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二、东莞市粤华学校适性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本质不是擅长“加工”,而是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并进一步保护、支持其成长,这是教育核心属性,一间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力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特色课程的建设便为学生提供喜欢的课程資源和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才能适性扬才、学会终身学习,适性与多元的课程才可以成就每一个孩子。针对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课程变革的诉求主要在于,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基于以上认识,2016年9月开始,东莞市粤华学校在曾文明校长的带领下,取得教育部战略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书国秘书长、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课程处张广斌处长、广东省教科院黄志红博士、以及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王健主任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构建粤华学校“适性课程特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课程选择权,实施走班上课、一人一张课表,构建真正适应每个学生个性需要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指向个体全面而独特发展的课程体系。

粤华“适性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五个深造方向、八大课程领域“构成”:

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为“基础性课程(夯实基础)、拓展性课程(全员卓越)、提高性课程(鼓励冒尖)”

我们以中国传统计时器日晷为造型,寓意学生勤勉惜时、与时偕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止于至美。

其中:

基座对应基础性课程,即国家核心课程;晷面对应拓展性课程;晷针对应提高性课程;晷球对应大学阶段的五个深造方向。

其中,晷面对应的拓展性课程与晷针对应的提高性课程,既围绕基座对应的基础性课程,引导大学阶段的五个深造方向,又共同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既互为联系又逐层渐进,形成了既注重核心素养培养,又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三层结构“粤华适性”课程体系。

其中基础性课程是我校课程的核心所在,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转变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课堂;保持并发扬必修课程高质量教学的传统,重在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高阶学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拓展课程则围绕粤华学校“增值发展,双证毕业,本土情怀、国际视野”教育特色落实来实施。以课程支撑,来推动粤华学校六项核心素养独特育人目标(即“学会与人交往的礼仪;爱阅读、善写作、口才好;有一口流畅的日常英语;有一项艺术特长;有一项喜爱的体育运动;掌握创新创造方法”)的具体落地。粤华六项素养培养拓展性课程具体分为四个类型:知识拓展、兴趣特长、技能运用、实践创新。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质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六项素养培养目标拓展性课程既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培育;突出了学校办学特色和传统项目的要求,是学校根据学校育人目标与办学特色,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要求。

提高性课程,体现为“学术探究、大学先修、学科竞赛、技能特长、创新创意、创业初步”六个类型的课程。其核心是让学生富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意方法、熟悉创造技法、具备基本创业精神与能力,使学生为胜任未来激烈的国际社会科技竞争和创业竞争做好充分准备。

针对三层次课程结构,在整合国家必修、校本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将课程分为八大领域,分别为: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数学、科学与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创新与创业、德育。学生在学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特点,对八大修习领域的课程合理选择组合,指向五大职业方向(文学方向、社会方向、数学方向、理工方向、体艺方向)的某一种,为自己未来的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年来,粤华学校成立了深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应课改小组:包括选修课程评审委员会、学分认定工作委员会、人生规划及选课指导中心;

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粤华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东莞市粤华学校选修课程申报和评审制度》、《东莞市粤华学校学生选课指导方案》、《东莞市粤华学校学生选修课程学生选课手册》、《东莞市粤华学校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方案》、《东莞市粤华学校校本选修课程评价方案》等保障制度;

组织老师大规模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国家课程开齐开足,且每节课均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每节新授课均有一案四单,“一案(导学案)四单(自主学习单、合作探究单、当堂反馈单、课后限时训练单)”,围绕教学方式的深入转变,构建了粤华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已初显成果。

三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开发、发动家长资源开发,包括部分引进,现有近两百门校本精品选修课程;有学生社团七十余个;实现了学生按需选课,教师按需开课,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课程的底色;也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在区域乃至全国的美誉度。学校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教育研发的课程成果和做法经验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课题组评为全国成果一等奖。

猜你喜欢

适性
学校教育空间设计的三个关注维度——以翔安区第一实验小学“适性教育”为例
浅议初中适性英语教学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开发适性实践课程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让学生在“适性”中快乐成长
识才适性 各以类进
适性的物理课堂需要“三原色”
职高美术中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分层不忘整体 适性兼顾公平